【散文世界】赵钟振王平:师生之谊50年——纪念杨友华老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世界】赵钟振王平:师生之谊50年——纪念杨友华老

中州作家文刊立足中原沃土,放飞文学梦想关注
【第45期】
图片选自网络
师生之谊50年
——纪念杨友华老师
河南邓州赵钟振王平
在第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夫妻二人作为邓州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友,共同作文回忆老师杨友华。

谨以三个短篇,纪念杨老师过往的半个世纪中,在邓州一小和南阳体校,于音乐、体育教学方面的丹心奉献;怀念他当年驰骋篮球和田径赛场,从金牌运动员到金牌教练,所带给广大群众的激情和欢乐。

9.10
音乐课的大舞台
文/王平
一位音乐老师,不仅担任学校20多个班级的音乐课,还培养一茬一茬的学生,打造一支小学文艺宣传队,活跃于城乡服务百姓文化生活。

这就是杨友华老师小学音乐课的大舞台。

我上邓州(原邓县)第一实验小学,是在1960年代初。

杨老师是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

记得他的音乐课上,同学们学会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洪湖水浪打浪》等。

组织校宣传队时,就在杨老师寝办合一的房间,一台脚踏的风琴伴奏,大家练习《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卖报歌》和抗日故事《二小放牛》等。

当时的县城,有线广播很发达,每天一清早,家家户户的小喇叭就准时响起。

我们一小的合唱队多次到县广播站,录制合唱节目向城乡播放,家长和邻居也为之自豪。

及至1960年代中期,我上3年级的时候,一小的文艺宣传队在邓州已经小有名气。

杨老师指导大家排练的很多表演节目,其中有一个《夸女婿》。

我的台词是“你姐夫今年28,心灵手巧干劲大”当时我很稚气
地向杨老师提出:“我还小,不想唱这有女婿的歌。

”老师笑了,说这是赞扬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劳动人民,你一定要好好唱……多少年过去了,当年我们同台演唱节目的同学玉琪、守月、红瑞、袁丽、天秀、小伟、秀阁、秀兰、兆基、黄卫、锡成、金河、天红、胜强等,大家如今回忆起这件往事,还会笑得前合后仰。

我上高年级,妹妹王鸣是上二年级,她早早被挑选到校宣传队。

当时能够入选文艺宣传队,那是一件令同学们羡慕的事情。

当然,要演好角色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老两口学毛选》在文革时期是全国普及的表演节目,妹妹小鸣为了学演老婆婆的角色,在家一遍遍模仿外婆的一举一动。

几个月后,在邓州人民会场的大舞台上,一演成功,把个头顶毛巾、缠小脚的老婆婆“学毛选”,演得惟妙惟肖。

杨老师的评语是:王鸣演老婆婆真是“邓县缺”呀。

当年,我们宣传队常常奔波于邓州城乡,为群众演出,有时还要带行李,住铺了麦秸的大铺。

二三级年龄小的几位同学,路远跑不动,杨老师常常用自行车带来带去,不辞辛苦。

虽然是小学生文艺表演,但杨老师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妹妹小鸣记得,一次是在乡下晚间演出《会亲家》,她临时看中一件姑娘穿的绿碎花大襟衣服,觉得合适,再者把上一个节目中穿的黑色老太婆衣服换换也好。

于是,自作主张换了就上场。

在乐队那边拉胡琴的杨老师一看见,马上叫停,狠狠批评了小鸣。

原来,这绿绿的衣服在舞台上灯光一打,与背景和角色年龄很不谐调,刺眼。

当年大家普通话说不好,演唱《送子参军》这个节目,7名演员同台,还有后台伴唱,可我老是把台词中“大姐拿出一本书(雷锋日记)”,说成镇平腔调的“本儿”杨老师对我一遍遍耐心示范和纠正。

记忆犹新,这个节目在邓州汇演获得一等奖,成为宣传队保留节目。

去农村演出,在群众家吃饭是每顿要交1毛钱和三两粮票的。

记得有一次我下乡,把妈妈给准备的粮票丢了,又担心给老师添麻烦,于是两顿吃饭的时候,都推说肚子不舒服……之后杨老师知道了,批评了我一顿,说学生正长身体,不能饿着肚子,你们家长不在身边,就把我当父母……
小学宣传队的经历,虽然是一次次下乡,一个个角色的体会模仿,一句句台词的正确发音等,老师悉心培养我们。

直到1970年代我们上了邓州一高中,宣传队表演的舞台更广阔,水平更高,但基本上还是我们第一实验小学的演出队伍。

回忆杨老师,是这位音乐的园丁,从小学培养我们。

他的努力远远超过小学音乐的课堂,超越了宣传队演出的舞台——把我们早早带到了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人生的大舞台,经受磨炼,学习提高!正是:师恩绵绵难忘,学生终生受益。

9.10
邓州男篮18号
文/赵钟振
邓州(邓县)第一实验小学有一个古老的名字“黉学”。

1960年代初,一进校门,西边便是杨友华老师的宿舍。

他的门前与众不同,有石头的杠铃,练臂力的石臼等。

每每看他努力地做锻炼,继而放下石臼,再飞快地跑一段,有时腿上还绑着沙袋,我们小学生不是太明白。

后来知道,他这是按照运动员的规范,加强力量和速度训练。

实话说,那年头全国人民都吃不饱肚子,河南搞“六集中”,城乡群众饥饿更有甚之。

虽然国家有“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但当时爱好和坚持搞体育锻炼是少之又少见的。

杨老师坚持刻苦训练,20岁出头走向全国运动会赛场,——1958年,全运会武汉分赛场,他800米赛跑第一名;1500米赛跑第二名。

我们在一小上学时,还见到他参赛得到的一枚金牌,上面凸显一位田径运动员奔跑的姿态,红铜的颜色,很珍贵——南阳人在改革开放之前,参加全国田径比赛唯一的金牌获得者。

当年,社会上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相当贫乏,在县城,球类比赛的开展就是篮球,中小学校还都没有篮球场。

我生活在城里,常常能遇到一场篮球赛看看,那高兴劲,简直超过现今看一场电影大片的激动。

邓州在60年代中期,男子篮球队是相当有名气的,杨友华老师就是邓州男篮的主力之一。

他个头并不高,175厘米左右,因为有了田径跑的基础,脚下速度特快,是篮球场上的优秀前锋。

当年邓州男篮,与杨老师一起上场的还有陈汉杰(队长)、丁峻岭、大郭(打中锋)等,都
很给力,是观众叫好的首发队阵容。

邓州建起灯光球场是1964年前后。

当年县政府的名字是叫“人委”。

球场就建在人委的门前,临近球场宽阔的道路上有两排梧桐树。

当时我十一二岁的年纪,记得杨老师是教工代表队,球衣是当然的18号。

那时见到盛况空前的篮球联赛,多是在夏秋季节举行。

有全省各地区代表队参赛的,有南阳各县代表队参赛的。

属晚上的比赛最精彩。

晚上7点半,球场的大灯一亮,观众就站满了球场四周,我小小年纪根本就挤不进去。

所以,太阳快要落山时,我就从家里搬上小凳子,早早坐在球场边,离白线一尺远。

赛场上,杨老师的快攻打得最出色,最叫好。

只见他后场得到球,快速启动,如同百米赛跑一般,令对方防守队员只能望其项背。

接着,他中距离跳投或三步上篮,两分命中,观众掌声雷鸣。

打个比喻,大家刚刚看过俄罗斯世界杯比赛,杨老师就像法国队前锋的姆巴贝,在足球场上旋风一般,以快制胜。

“邓县18号”杨友华的名声,由一场场大赛而声名远播。

邓州男篮当年,成为与南阳冷库、南阳邮电等大系统代表队足可比肩的强队。

邓州第一实验小学当年宣传队的
部分在宛同学与杨友华老师合影
(摄影/赵钟振)
9.10
良师益友最难忘
杨老师调任南阳市体校是1970年代中。

逢改革开放,国家体育活动蓬勃发展,杨老师作为一名从金牌运动员成长起来的教练员,更有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在1980年代,从南阳体校田径教练到总教练,杨老师年年向河南省体工队输送的队员,属全省各地区最多。

1989年,河南省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上,杨老师的弟子在田径各项刮起“南阳旋风”,大获全胜。

大家熟知的南阳姑娘周春秀,是杨老师的学生,曾在2004年前后的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中,获三连冠,并出征雅典奥运会。

南阳媒体还多次报道杨老师从金牌运动员到金牌教练的事迹,赞誉他为南阳体育运动事业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人说杨友华坚持原则,是那种眼睛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性格。

恰如其分。

在我和同学们眼里,他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他的奋斗足迹就是大家仰望和学习的标杆。

年青时他就读于邓州师范。

在这所并没有体育、音乐“状元老师”的中专学校,却走出一位状元学生。

从邓州男篮18号到全国田径赛场摘金,从南阳田径总教练到省政府颁发高级教练,再到国家体委颁发全国田径优秀裁判员证书,杨友华老师靠的是自己的勤学和持之以恒的追求,成就自我,桃梨天下。

2000年前后,我们最早的邓州第一实验小学宣传队的部分在宛同学,几次去南阳体校看望杨老师和病中的师母。

大家还提起当年一个故事。

那时,邓州的内城人口还比较少,长长一条古城大街老少几辈人都相熟。

杨老师与师母(姓李)结婚后的住家临街,离学校也不远。

有一次,大概是惹师母生气了,于是,杨老师就修书一封,让放学的同学从一小捎回去给师母。

可调皮的同学偏偏要看看老师的信,别的秘密也没有,就记住一句诗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似懂非懂的小学生们便有了杨老师爱师母的“三秋”故事。

如今再提,大家那叫一个乐……
师生50多年情谊,故事还很多。

但杨老师于2013年却永远的离开了大家。

今年9月26日,是他去世五周年的日子。

邓州的学生,南阳的学生,都深深地怀念他。

2018年9月8日于西峡太平镇
作者简介
作者:赵钟振
出生邓州,1980年代先后在邓州市经贸委、市委宣传部工作。

1992年起供职于南阳日报社。

作者简介
作者:王平
邓州人,邓一高毕业下乡知青,先后在邓州市供销社、南阳工商
银行工作,电大中文专业毕业,职称政工师。

唱歌、跳舞、写作和书法是伴随一生的爱好。

中州作家文刊
立足中原沃土放飞文学梦想
顾问:刁仁庆主编:张静执行主编:魏新征郑江涛副主编:高宏民杨存德赵建强审稿编辑:史锋华袁荣丽团队:赵红俊鲁光芬景自卫范荣振袁荣丽陈立娟王华伟杨乐才曾权伟孙光旭陈朝晖肖绍柱张居军贺保双王新谱主编微信:cgzjingjing
作者校对后再投稿,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

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

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