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琅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福州市琅峰中学2021年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钱。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窃贼瞄见金子一般,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呆得时间太长了。
”
祖父和祖母结婚后没过几年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信,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到很多红卫兵的“声讨”和欺辱。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是的,偶尔她也会喋喋不休地怨恨:“你个傻瓜蛋子,哪怕当个逃兵也好啊,不知道家里有等你的娃儿吗?”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典当得干干净净,空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病。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的样子。
尽管在她年轻时,扣个扣子都要避开人的眼睛,更不会像许多女人那样,在人前奶孩子。
日子再穷,祖母都不会让她的衣服有一点脏和一丝褶皱。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每天会洗好几遍手和脸,爱用香皂。
可是她老了,病了,臭气在体内生发。
她的所有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大便经常要由父亲和叔叔轮流用手指头抠出来。
每当这时候,祖母只能无可奈何地拉被子遮脸。
有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劈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粒粒地嗑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仁儿。
只有早晨,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本文有改动)7.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十分相似,但祖母表现的是对光明有着十分的热爱,葛朗台则是心为物役。
B.文章通过对祖母往事的回忆,突出了祖母一生都身处黑暗,但带给我们的却是温暖和光明,从而充分表现了祖母乐观豁、达坚韧顽强的品质。
C.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
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D.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8.简要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只有无限猛烈的狂风抽打它时,它才勉强挣扎一下。
”
9.文中倒数第三段写道:“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7.B
8.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把祖母比作是沉默不语的村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母隐忍顽强的精神品质;③文章也借祖母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妇女勤劳善良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9.理解:①祖母一生饱受磨难而不消沉,面对苦难敢于搏斗甚而驾驭,文本深刻地表现了祖母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的高贵品质;(2分)②祖母对待磨难的人生态度正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乐观坚韧的民族精神。
(2分)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遭遇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磨难,面对磨难,渡不过去就选择隐忍,能够抗争我们绝不放弃。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B项,“祖母一生都身处黑暗”言过了。
点睛: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馅饼记俗
①在北方,馅饼是一种家常小吃。
那年我从南方初到北方,是馅饼留给我关于北方最初的印象。
腊月凝冰,冷冽的风无孔不入,夜间街边行走,不免惶乱。
恰好路旁一家小馆,灯火依稀,掀开沉重的棉布帘,扑面而来的是冒着油烟的一股热气。
但见平底锅里满是热腾腾的冒着油星的馅饼。
牛肉大葱,韭菜鸡蛋,皮薄多汁,厚如门钉。
外面是天寒地冻,屋里却是春风暖意。
刚出锅的馅饼几乎飞溅着油星被端上小桌,就着吃的,可能是一碗炒肝或是一小碗二锅头,呼噜呼噜地几口下去,满身冒汗,寒意顿消,一身暖洋洋。
这经历,是我在南方所不
曾有的一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
②我在京城定居数十年,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慢慢地适应了北方的饮食习惯。
北京人津
津乐道的那些名小吃,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以及茄丁打卤面,乃至砂锅居的招牌菜
砂锅白肉等等,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
至于许多人引为“经典”的艾窝窝、驴
打滚等,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
在北方市井,吃食是和劳作后的恢复体能相关的,几乎与所谓的优雅无关。
我这里说到的馅饼,是京城引车卖浆者流的日常,是一道充满世俗情调的民间风景。
③开头我说了馅饼给我热腾腾的民间暖意,是寒冷的北方留给我的美好记忆。
记得也
是好久以前,一位来自天津的朋友来看我,我俩一时高兴,决心从北大骑车去十三陵,午后出发,来到昌平城,天黑下来,找不到路,又累又饿,也是路边的一家馅饼店“救”了我们。
类
似的记忆还有卤煮。
那年在天桥看演出,也是夜晩,从西郊乘有轨电车赶到剧场,还早,肚子饿了,昏黄的电石灯下,厚达一尺有余的墩板,摊主从冒着热气的汤锅里捞出大肠和肺头,咔嚓几刀下去,加汤汁,垫底的是几块浸润的火烧。
寒风中囫囵吞下,那飘忽的火苗,那冒着热气的汤碗,竟有种难言的温暖。
④时过境迁,京城一天天地变高变大,变得越来越时尚了。
它甚至让初到的美国人惊呼:这不就是纽约吗?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连我这样的老北京也找不到北了。
别说是我馋的想吃盘北京地道的焦溜肉片无处可寻,就连当年夜间路边摊子上冒着油星的馅饼,也是茫然不见!
⑤前些年牛汉先生住进了小汤山的太阳城公寓,朋友们去拜望他。
老爷子请大家到老
年食堂用餐,点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馅饼。
馅饼端上桌时,大家都齐声叫妤。
在如今的北京,这道普通的小吃已是罕见之物,众人不免有如对故人之感。
再则,这里的馅饼的确做得好。
五花肉馅,肥瘦适当;大葱粗如萝卜,来自山东寿光;大馅薄皮,外焦里润,足有近寸厚度。
牛
汉先生的饭局,只是简单的几样莱,主食就是一盘刚出锅的馅饼,外加一道北京传统的酸辣汤,均是价廉物美之物。
⑥这里的馅饼引诱了我们,我们有点沉迷。
我带领几位博士生开始频繁地光顾。
更多
的时候不是为看老诗人,而是专访这里的馅饼。
久而久之,到太阳城吃馅饼成了一种不定期的师生聚会缘由,我们谑称之为“太阳城馅饼会”。
⑦面对着京城里的滔滔红尘,遍地风雅,人们的餐桌从胡同深处纷纷转移到摩天高楼,
转移的结果是北京原先的风味顿然消失在时尚之中。
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
全席,“红楼宴”,“三国宴”。
商家们竞相炫奇出招,一会儿是香辣蟹,一会儿是红焖羊肉,变着花样招引食客。
中关村一带白领们的味蕾,被这些追逐时髦的商家弄坏了,他们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面对如此世风,我们突发奇想,决定把事情做大——举行定期的“馅饼大赛”,以正“颓风”。
⑧当然,大赛的参与者都是我们这个小小的圈子中人,他们大都与北大或中关村有关,
属于学界中人,教授或者博士等等,亦即大体属于“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
大赛是一件盛事,女士们此日都是盛装出席, 件长款旗袍,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男士为了参赛,也都敬畏规矩嗜酒者不敢再沾点滴。
⑨一年一场的赛事,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闻风报名者不乏北大前校长之类的
学界俊彦。
燕园、中关村一带,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也是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端去所,妤奇者未免疑惑,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答案是,为了“正风俗,知得失”,为了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这岂非大雅之举?
⑩写作此文,胸间不时浮现《论语》侍坐章的情景,忆及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不觉神往。
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学人志趣心事,有事关天下兴亡的,也有这样浪漫潇洒的,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是深不可究的。
写成此文,沉吟甚久,篇名拟为“馅饼记雅”,询之杂家”高远东。
远东不假思索,决然曰:还是“俗”好,更切本意。
文遂成。
(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
13. 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总带着一股大大咧咧的“做派”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精致
B. 北京周边不断“摊大饼”摊大饼:比喻围绕
核心向周边扩展
C. 那些豪华的食肆,标榜的是什么满汉全席标榜:自我吹嘘,夸耀,宣扬
D. 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撒野:粗野,放肆,蛮横胡闹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着馅饼吃的食物通常是炒肝、二锅头、酸辣汤等,表明了馅饼平民化的“身份”。
B. 初到北方时和旅途劳累中的两次“吃馅饼”的经历都给作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C. 京城越来越时尚,商家在菜品上花样频出,一些人逐渐远离了来自乡土的本色吃食。
D. “馅饼大赛”声名远播,报名者络绎不绝,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
15. 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
“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
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6. 文章第⑩段作者忆及孔子对曾晳之志的赞叹,认为“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
①请将《论语》侍坐章中的曾皙之志补充完整。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②作者说“夫子赞辞鼓舞了我”,请具体说说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17. 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3. D 14. D
15. ①第二段中写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茄丁打卤面、砂锅白肉、艾窝窝、驴打滚等北京名小吃的内容属于“闲笔”。
②文章主线是写“馅饼”及我与其的缘分,这些内容看似与此无关,属于“闲笔”,但它们与样是不精致、带着“民间土气”的,把“馅饼”放在北京小吃文化的背景中,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寻常、世俗的特点,同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16. ①浴乎沂风乎舞雩。
②夫子赞赏曾皙之“志”,因为其体现了“浪漫潇洒”的学人志趣心事(“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或是描绘了太平治世的和谐图景,或是描绘了“上已祓除”“雩祭”等外在规矩与人的内心追求和谐统一的状态,作者感觉到与自己主张举行“馅饼大赛”,追求“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有类似之处也是从日常俗物中寻找雅趣/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孔子是圣人,他的赞辞建立于人生的彻悟中,与圣人追求相同是对作者的莫大肯定。
17. ①“馅饼”虽是寻常的世俗食物,但作者和他的学生、朋友在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的燕园、中关村这样的“雅地”举行“馅饼大赛”,参与者大多是文雅的学界中之人,他们“盛装出席”、敬畏规矩,颇有雅兴,大赛寄托着“正风俗,知得失”的大雅追求。
②“俗”与馅饼本身家常/世俗/民间的特点相符:“俗”更切本意,作者“正风俗”的目的是“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
【13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现代汉语常见词语含义的能力。
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然后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放在语境中是否合适一般采用排除法。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如此大雅之地,怎容得俗人俗事这般撒野”中“撒野”解释有误,语境中是反语,这里是郑重其事举办的意思。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项,“已实现“让味觉回到民间正常”的目标”无中生有,结合原文“接连举行了七八届,声名远播”,只是说馅饼大赛影响力很大了。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散文辅助材料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辅助材料在散文中的一般作用,即一为主体材料作铺垫,二衬托主体材料;三丰富充实写作内容,丰富主体材料的意蕴,深化主题。
具体说要关注整体,考虑与全文的关系;考虑局部,从文章结构安排方面考虑;考虑本部分内容在文章内容方面及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作用,常见说法有:铺垫作用;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使文章内容更丰富;使文章内容不单调;考虑本部分内容对于文章主旨的作用。
本题说文学创作有“闲笔不闲”之说。
“闲笔”即主题或情节之外,看似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一笔。
文章第②段中哪些内容属于闲笔?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其实是找出并分析文中辅助材料的作用。
散文主要写的是“馅饼”,因此第二段中中写灌肠、炒肝、卤煮、大烧饼、茄丁打卤面、砂锅白肉、艾窝窝、驴打滚等北京名小吃的内容属于“闲笔”作者所写的这些内容,看似与主线“馅饼”无关,但是他们也“也无不带着胡同深处的民间土气”,“与所谓的优雅无关”,这样把“馅饼”就放在了北京小吃文化的背景下,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北京小“平易,寻常,有点儿粗放,却展示着一种随意和散淡,充盈着人情味”的特点;同时写了这些“闲笔”,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厚度。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此题是《论语》侍坐章中的内容,比较简单,需要注意“舞雩”的写法。
第二问作者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要求具体说说如何理解这句话。
首先要理解孔子的赞辞的意思,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意思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景象,也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
说“夫子的赞辞鼓舞了我”,是因为作者感到自己主张举行“馅饼大赛”,追求“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从日常俗物中寻找雅趣,,虽然出发点不同,作者这种建立在人生的彻悟中的感触与圣人追求相同,作者感到莫大的肯定。
【17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散文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
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
也可以从文章关键点入手,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可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作者一开始为什么把本文拟名为“馅饼记雅”,后来又为什么听从建议改为“馅饼记俗”。
从“馅饼记雅”角度理解,主要是“馅饼”虽是寻常的世俗食物,但一方面参与人员雅,作者和他的学生、朋友大都是“中关村白领”阶层的人,参与者大多是文雅的学界中之人;二是地方雅,是在在大学及研究院所林立的燕园、中关村这样的“雅地”举行;三是兴致雅,他们“盛装出席”、敬畏规矩,颇有雅兴;四是主旨雅,大赛寄托着“正风俗,知得失”的大雅追求。
从“馅饼记俗”的角度理解,一个是与“馅饼”的特点有关,馅饼本身就是家常的、世俗的、民间的食物;从写作意图上,“俗”更切本意,作者“正风俗”的目的是“让味觉回到民间的正常”。
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3题。
追踪
黄诚专
村村通公路大会战开始了。
饱受无公路之苦的麻村村民们听说要修公路,男女老少都乐疯了。
可到开工的时候,却遭遇不少阻力。
于是,乡长给江涛委于重任,派他到麻村代理村党支部书记一段时间,限其十天内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
任务就是命令,为尽快开展工作,江涛立即进村,头天晚上就召集大伙开会,让大家发表意见,畅所欲言。
一村民说:“路过哪里都好,就是不能过我的地里,挖我的墙根。
”
另一村民说:“我的地也不给过,如果非要过,造成的损失必须给我补偿。
”
有的说:“我不要补偿,也不让路过我的地。
”
江涛打断大家道:“修路是为了让大家早日脱贫致富。
不是有一句话说
‘要致富,先修路’吗?修路的经费由上面出,但没有经济损失补偿这一项,真的要补偿,我看只能筹款让各家各户分担。
”那些没动到他们的地,但被筹款的村民明确表态:“我们为什么要给他们钱?有也不给,休想从我们身上拔根毛。
”
会开得很晚,村民似乎个个都是一根筋,榆木脑袋,不开窍,没得出什么结果就散会了。
第二天晚上,江涛又召集村民开会,这回村民不再买江涛的账,愣是一个也没来,连续几晚都是这样,江涛不得不向乡长汇报,乡长说:“不管使什么招,给你一周期限。
”期限临近,江涛只好决定这回得来硬的。
又到开工的日子,一村民纠集一帮亲戚到路过他的地静坐,开勾机的师傅不敢作业,江涛忍无可忍,一声令下:开机。
于是,勾机、铲机一齐开动,静坐的户主旋即闪开,溜得比兔子还快。
随后,骂声不绝,骂江涛不近人情,做事太绝。
修路进展顺利,但江涛的日子从此不得安宁,天天有人来骂他,说他绝情,说他不是人。
一年后,路在艰难中终于完工,江涛也就结束了代理麻村党支部书记的使命,被召回乡里的工作岗位。
但每天还是有人找到江涛家,说:“我那块地一点收成也没有了,不给补偿就不走人。
”既然到了乡里,江涛就让他们去找乡长、书记,可他们只认一条死理:“是哪个给我造成损失,我就找谁。
”有的村民甚至江涛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弄得江涛无法正常工作。
有的还扬言要整死江涛。
有好心人提醒江涛,让他处处小心。
上级考虑到江涛的安全问题,把他调到外乡去了,但还是有些野蛮的村民追踪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