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及答案(A4打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及答案(A4打印版)
一、课内阅读。
狼牙山五壮士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选文写一个合适的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画“_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句写出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
B.该句写出了战士们要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C.“像雹子”写出了石头的沉重,杀伤力强
4.从选文中,我们感爱到了五位壮士的英勇。
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你在棚架上看瓜幕,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梁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
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交成了小果实。
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
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哇。
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1.照样子,写词语。
活生生(ABB式) ______ ______ _______
叭叭(拟声词) ______ _______ _______
2.用“_____”画出文中的中心句。
3.夏天的生长有什么特点?请在文中用“﹏﹏﹏”画出来。
4.选文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事物的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夏天里还有哪些事物也在生长呢?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并用句子表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认真阅读下列选文,完成问题。
(一)蒙娜丽莎之约(节选)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
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
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二)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选文(一)主要从面部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描写了蒙娜丽莎的
微笑。
2.盲姑娘真的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了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一)中最后一句话是作者观赏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后产生的感受。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两篇选文,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两篇选文都采用了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
(______)
2.这两篇选文所描写的都与贝多芬有关。
(______)
3.选文(一)把所见和想象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作品的魅力;选文(二)通过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出了美丽的意境。
(______)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思念一块月饼
①“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代诗仙李白这首诗是我非常喜欢的,他深刻地揭示了游子的心理感受,仿佛撕下了我心口的一块伤疤,在隐隐作痛。
②古人说:“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光如子弹般洒落,伤的却都是心灵。
每到这个季节,思绪总是湿漉漉的。
自打十八岁打起背包出来当兵闯世界,平均两年回家一趟的频率,怎能解我焦渴的思念之苦?父爱母爱只能写在信笺里,流淌在无线电波里,滚烫在父母盼望的目光里。
③在我老家扬州,中秋节这一天有祭拜月亮、祈求团圆的古老习俗。
临近中秋,母亲就要张罗着买藕段、莲子、月饼、江米条、馓子、花生还有鸡蛋、斗香等,最好吃的就是镇上老师傅自制的月饼,月饼巴掌大小,厚厚的,甜甜的馅被一层层的皮包裹着,放在毛毡纸上,沁着一片片油渍,那香甜的滋味像痒痒挠,将我的馋虫勾起来,恨不得一把抢在手中,放入中口中。
④吃月饼的甜蜜回忆仿佛过日子一般,美好的一切总是会经历一番过程,一番铺垫,方才品味到幸福的滋味和内涵。
每次母亲都将祭过月亮的月饼分给每人一块,并嘱咐我们兄弟俩,要细细吃,吃完就没了。
所以,我每次将月饼
切成四等份,每天吃一小块,其余的用纸包好藏在床头被窝里,有时睡醒了还拿出来看看。
⑤记忆最深的是三十五年前,那时我九岁,我的月饼吃完了,放学回来,趁着母亲做饭的功夫,到处翻找母亲藏好的月饼,终于在一只木箱子里看到了。
我迅速地盖上这个天大的秘密,悄悄(盘算打算)如何既不被发现又能满足那牵肠挂肚的欲望。
晩上放学回家,父母上工还没回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我下意识地咽了一口口水,肚肠子也配合地发出两声咕咕叫声。
我冲动地把月饼拥入怀中,后觉不妥,小心翼翼取出来,掰开五分之一左右,然后包裹好放回原处。
那时我想,要是母亲责问起来,就说是猫或者老鼠偷吃了。
想到这儿,我为自己的小聪明窃喜。
⑥大约过了两天,母亲让我到她房间里去,说要给我变个戏法。
她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那块月饼,在我眼前一晃,欣喜地问:这是什么?我脸火辣辣的,低着头,没敢抬头望。
母亲打开纸包,盯着我看了看说:吃吧,本来就是留给你的!我的头埋得更低了。
母亲什么也没问什么也没说,只是捡起散落在纸上的月饼屑子一粒粒放进嘴里。
我掰开一半,说:妈,你也吃。
母亲说:我不爱吃沙甜的,还是皮好吃,又脆又酥。
⑦这块月饼我咀嚼.(jiáo jué)了三十五年,慢慢体味到母亲那无私的宽容的爱,现在当我的女儿面对一堆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月饼,挑三拣四,甚至吃了一小半扔在一边时,我会拿过来,一粒一粒掰开来,放到嘴里,让它一点一点地融化在岁月的记忆里。
⑧又是一年秋风送爽时,又是一个花好月圆夜,对着如玉如银的朗朗明月,又想起那块圆圆的月饼,月光如水,流逝我不尽的思念;月光如织,维系我永久的牵挂。
(作者:张金春)
1.根据文意,请用“√”在下面选择正确的词语或读音。
悄悄(盘算打算)咀嚼(jiáo jué)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牵肠挂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窃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给下列情节排序(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忆吃月饼
2.诉说思念
3.思念月饼
4.偷吃月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诱人的月饼还躺在那儿,并深情地望着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短文,你觉得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A.从母亲给我们兄弟俩分月饼,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关爱孩子并很公正的母亲。
B.从母亲发现“我”偷吃了月饼,但没有责怪“我”这件事,体会到母亲很宽容。
C.从母亲说自己不爱吃月饼明手去捡屑子,可以看出她是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人。
D.从“我”吃女儿扔下的奇形怪状的月饼,体会“我”对家乡及母亲的思念。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冬夜的灯光
①我和我的妻子珍妮特抛下我们自己的诊所,离开我们舒适可爱的家,来到8000公里外的加拿大西部,这个名叫奥克托克斯的荒凉小镇。
这里十分偏僻,天气很冷,但是我们感觉到:我们生活的地方辽阔无垠,这里有的是温暖,友谊和乐观。
②我记得一个冬日之夜,有个农民打电话来说只有他一个人在家,而婴儿正在发高烧。
虽然汽车里有暖气,他也不敢冒险带婴儿上路。
他听说我不管多么晚也肯出诊,因此请我们上门去给他的婴儿治病。
③他的农场在15公里外,我要他告诉我怎样走法。
④“我这里很容易找到。
出镇向西走6公里半,转北走1公里半,转西走3公里,再……”我给他搞得糊里糊涂。
虽然他把到他家的路线再说了一遍,我还是弄不清楚。
⑤“我知道该怎么办了,医生。
我会打电话给沿途农家,叫他们开亮电灯,你看着灯光开车到我这里来,我会把开着车头灯的卡车放在大门口,那样你就找得到了。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这个办法,我觉得不错。
⑥启程前,我出去观察了一下阿尔伯达上空广阔无边的穹(qióng)庐。
在冬季里,我们随时都要提防风暴,而山上堆积的乌云,可能就是寒天下雪的征兆。
每一年,都有人猝(cù)不及防地在车里冻僵。
没有经历过荒原风雪的凶猛袭击,是不知道它的危险性的。
⑦我开着车上路,车窗外面寒风呼呼地怒吼着。
果然,正如那位农民所说的,沿途农家全部把灯开亮了。
平时,一入夜,荒野总是漆黑一片,因为那时候的农家夜里用灯是很节约的。
一路的灯光指引着我,我终于找到了那个求医的人家。
⑧我急忙给婴儿检查病情,这婴儿烧得很厉害,不过没有生命危险。
我给婴儿打了针,再配了一些药,然后向那农民交代怎样护理,怎样给孩子服药。
当我收拾药箱的时候,我心里在想,那么复杂的乡村夜路,我怎能认得路回去呢?
⑨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
那农民对我说,如果回家不方便,可以在他家过一夜,我婉言谢绝了。
我还得赶回去,说不定深夜还会有病人来求诊。
⑩我壮着胆子启动引擎(qíng),把汽车徐徐地驶离这户人家的门口,说实话,我的心里满怀着恐惧。
但是,车子在道路上开了一会儿,我就发觉我的恐惧和忧虑是多余的。
沿途农家的灯都仍然开着,通明闪亮的灯光仿佛在朝我致意,人们用他们的灯光送我回去。
我的汽车每驶过一家,灯光随后就熄灭,而前面的灯光还闪亮着,在等待着我……我沿途听到的,只是汽车发动机不断发出的隆隆声以及风的哀鸣。
可是我绝不感到孤独,当时的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
(作者:莫里斯·吉布森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写农民请医生给婴儿治病,交代了事件的起因。
B.文章第⑥段交代了荒原风雪的凶险。
C.文章第⑩段“当时的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这句话表明“我”的感觉像灯塔一样闪闪发光。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我”是怎样的人?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呢?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时候,外面已经下大雪了。
”联系第⑩段“沿途农家”的表现,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沿途农家”农民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5.本册“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
任选一本,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情节。
(不超过4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之伞——臭氧层
在地球上空4至1千米的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
虽然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
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3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
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
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有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
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
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
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
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
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
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下面的说明顺序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①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②臭氧层的作用③保护臭氧层④臭氧层被破坏的严重后果⑤臭氧层被破坏的现状
A.②⑤①④③B.⑤①④③②
C.①⑤②③④D.④②①③⑤
2.臭氧层“空洞”指的是臭氧层中()
A.臭氧分子之间的空隙B.臭氧稀薄的区域
C.没有臭氧的区域D.形状如洞的区域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第1自然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强调了臭氧层的巨大保护作用。
B.大气中的臭氧含量逐年减少,与人们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的制冷剂等有关。
C.严格控制氟氯烃的释放量,可以延缓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速度。
D.自由氯原子的特点是稳定、顽强。
4.用简洁的流程图概括臭氧分子受破坏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破坏臭氧分子
5.文中画线句子中的“主要”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想起那年读书时(节选)
真的,读书,是件特别好玩的事情。
十来岁,三年级,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不管生疏,常常和同学去串门。
到了别人家里,是安静的,不声不响,微笑,直盯着土屋墙壁上的黑白报纸。
那些报纸,是一些富裕人家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贴在墙上,给土屋一点美观,
不至于到处露着暗灰的墙皮。
有字,可读,真好。
看着看着,身子会趴下,因为,靠底下的一些字,实在是看不清了。
而下面的报纸,往往是更旧一些,泛着黄色,伴随着一丝丝潮潮的味道。
而于我,是温润,是隆重,闪着华丽的光,仿佛是琥珀。
慢慢读完一面墙,真畅快呀。
当时,除了课本之外,再也找不到书可读,偶然在同学家发现这样的“报纸墙”,自是欣喜若狂,也就有了这“串门”的雅好。
慢慢地,很多人知道我喜欢“读字”,便有人告诉我,谁谁那里有小人书,可以借着看看的。
听了那些陌生的名字,怵头,哪里认识人家呀?怎么办?
便央求妈妈去借,大人总会和人家说上话的吧。
那时候的小人书,人人当宝贝的,自是不会轻易借出。
便苦口婆心地求人家,一遍遍保证,不会弄丢的,不会弄脏的,不会弄扯的,一定按时还……终于,在人家一遍遍的叮嘱里,在犹豫的眼光里,拿到了小人书。
抱着书,飞奔回家,小心翼翼放在床头一角,赶紧吃饭写作业,然后,扎在灯下,一声不吭,一页页,仔仔细细看过去。
夜,深了,抚摸着小人书,恋恋不舍地睡去,天亮,它就该物归原主了。
后来啊,读书的种类,读书的桌子,读书的茶台,读书的座椅,读书的场地……慢慢丰富起来,读书的每一个刹那,都仿佛是时光滋养的花枝,慢慢开出耀眼的花来。
多年以后,到底还是因为这书,生出了一些灵性,鲜亮了人生。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喜出望外(____)完璧归赵(____)
亮丽(____)滋润(____)
2.作者回忆了“那年读书时”的哪些事?请用小标题简要概括。
3.文中画“”的句子中,用了一连串的____词,写出了“我”得到书时______的心情,及对读书______;句中细致形象地体现作者认真读书的情形的词有: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文中其中一句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并指出所使用的修辞
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完成问题。
欣赏是一种善良
1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
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
作者是一
个初出茅庐
....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长大的。
为了走出生命路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
屠格涅夫听闻后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了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
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
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若狂喜上眉梢)。
他本来是因为生活的苦闷
而信笔涂鸦
....打发心中寂寥的。
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让他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妄想)得到别人的欣赏,同样,每一个人也应该学会去欣赏别人。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的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
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台湾作家林清玄青年时代做记者时,曾报道过一个小偷作案手法非常细腻,犯案上千起。
在文章的最后,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不曾想到,他4年前无心写下的这几句话,竟影响了一个青年的一生。
如今,当年的小偷已经是台湾几家羊肉炉的大老板了!在一次邂逅中,这位老板诚挚地对林清玄说:“林先生写的那篇特稿,打破了我生活的盲点,我想,为什么除
了做小偷,我没有想过做正当事呢?”从此,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与欣赏对立的是漠视与诋毁。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漠视者冰结心城,四海枯竭,丛山荒芜。
”让我们在生活中多一些欣赏。
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依赖与祝福。
1.用“√”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初出茅庐:__________________
2.信笔涂鸦: 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第四自然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林清玄情不自禁地感叹:“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的吧!”林清玄感叹的是什么?()A.感叹自己不如小偷
B.感叹小偷技术全面,本领高
C.感叹小偷前途似锦
D.感叹小偷能力非凡,但没有正确方向,做了不正当之事,并为此惋惜
九、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死也不倒下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
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
蒋介石恨死了他,把他逮捕了。
吉鸿昌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
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了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刻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
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
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的事情,有什么秘
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勾勾搭搭,尽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
”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直到临死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
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你说怎么办?”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问。
“你就在我眼前开枪。
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枪。
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逮.捕(dǎi dài)处.决(chùchǔ)挨.枪(āi ái)
2.写出画线词的近义词。
1.(敌人)妄图吓唬他。
(_______)(_______)
2. 他们用尽毒刑,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
(________)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_______)
2.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_______)
3.使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_______)
4.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这句话中,第一个“休息”指________,第二个“休息”指
__________,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5.“死也不倒下”的正确含义是()
A.坐在椅子上死了都倒不下去。
B.他死也不愿倒下。
C.他宁可死也不向敌人屈服。
6.读了短文后,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课内阅读。
灯光(节选)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
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zháo zhuó)了火
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 zhōng zhòng)了。
1.给选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打上“√”。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指()
A.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的时刻。
B.后续部队在进攻中受阻,情况非常危急的时刻。
C.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情况极其危险。
4.填一填。
这点微弱的光是__________(谁)点燃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5.你认为郝副营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想一想,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老人与海(选段)
鲨鱼快速靠近船尾,在袭击大鱼的时候,老人见它张开大嘴,眼睛怪怪的,牙齿咔嚓一声插进鱼尾上方的鱼肉。
鲨鱼的头钻出水面,背也露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