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新高考1) 选择性必修3 第3章 第33讲 考点二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国家安全
(1)突发环境事件
①概念:指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突然爆发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②特点:发生的随机性和瞬时性、成因与形式的多样性、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等。

(2)主要危害(影响国家安全的途径)
①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损失:在短期内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导致重大健康损害及人员伤亡,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②自然环境破坏:使区域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在短期内受到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质量或宜居性恶化、经济发展衰退乃至难以为继。

③社会影响:导致公众对环境恶化的担忧和不满情绪,诱发环境群体性事件,使环境安全问题转化为公共安全问题,从而威胁正常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

2.污染物跨国转移影响国家安全
(1)方式
①污染物跨国传输: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②废弃物跨国转移: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③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危害
①对输入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安全造成威胁。

②引发跨境环境污染物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矛盾或外交争端。

③演变为政治、经济和军事冲突,对双方的国家安全均造成影响。

3.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
(1)从污染物的源头防范、事中风险控制、事后治理等环节采取措施。

通过自然过程产生影响的跨国污染源对于废弃物跨国转移、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类型的跨国污染问题
源头防范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国际合作机
制促进污染物来源国的污染治理
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境外污染物的
输入;严格禁止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的产
品和高污染固体废弃物入境;严格打击走私
和私自夹带高污染固体废弃物等行为
事中风险控制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控制影响范
围,消除危害
一些必须进口的有污染的废弃物和产品,应
加强无害化处理;积极发展国内替代,以逐
步减少进口
事后治理做好生态恢复、赔偿损失等善后
处理工作
对已经产生的跨国污染,要强化污染治理,
及早消除污染危害
(2)国家之间应减少冲突,加强合作,以利于国家安全。

光化学烟雾
(1)成因:自然方面,光照强烈、谷地地形不利于空气流动;人为方面,汽车尾气中的碳氧和氮氧化合物。

(2)危害:能见度降低,损害动植物,危及人体健康。

(3)治理:工业上对煤进行加工,改进燃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合理排放;严格控制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我国针对跨国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
(1)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2)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3)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4)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5)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6)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7)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和素质。

(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

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

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解析第(1)题,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从资源分布、企业类型及特点、运输费用、市场需求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回答。

第(2)题,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从企业数量、技术水平和废弃物排放等方面回答。

第(3)题,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可从车辆尾气污染、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和煤粉飘浮等方面回答。

第(4)题,生产过程中的措施可从清洁生产、采用减排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回答,运输过程中的措施可从修建铁路运输专用线及封闭运输等
方面回答。

(2020·江苏南京金陵中学模拟)2019年8月,美国研究团队在北极地区多块浮冰上钻取的冰芯样本中发现大量微塑料。

《科学进展》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微塑料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北极无人居住区塑料废物的发现令人担忧。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自然地理过程中,最有可能将微塑料转移到北极地区积雪、冰川中的是()
①水循环②洋流③大气环流④生物循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为减轻北极地区塑料污染,人类可以采取的行动有()
A.杜绝使用塑料制品
B.推广使用塑料替代制品
C.建立废塑料回收机制,并燃烧处理
D.减少向海洋倾倒塑料制品及垃圾
答案 1.B 2.B
解析第1题,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及径流环节,其中水汽输送环节有可能将微塑料带到北极上空,随着降雪,降落到北极积雪冰川中,而水汽输送又是由大气环流实现的,①③对。

洋流是海水有规律的流动,不会将微塑料送达积雪冰川中,生物循环是发生在地壳与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也不会将微塑料带到积雪冰川中,②④错。

故选B。

第2题,杜绝使用塑料制品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不符合实际,A错。

可以推广使用塑料替代品,从而使得塑料垃圾减少,B对。

废旧塑料燃烧会导致大气污染,C错。

减少向海洋倾倒塑料垃圾可以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但不能减轻北极地区(微)塑料污染,D错。

据数据统计,中国进口的洋垃圾占世界垃圾总出口量约50%。

此前长达20多年,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

2018年1月,中国洋垃圾禁令正式生效后,世界固体垃圾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此回答3~5题。

3.中国此前允许进口洋垃圾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原材料缺乏B.可节约成本
C.劳动力丰富廉价D.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4.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行业压力最小的是()
A.钢铁行业B.塑料行业
C.报刊杂志D.家具行业
5.中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后,下列哪个国家或地区可能成为新的垃圾倾销地()
A.蒙古B.新西兰
C.泰国D.南极地区
答案 3.D 4.D 5.C
解析第3题,洋垃圾通过分类、分拣可获得大量可用于工业生产的原料,极大缓解了我国此前原材料缺乏的问题,从洋垃圾中获取原料的成本较低,很大程度上为工业生产节约成本,A、B正确;由于我国存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为低价进行洋垃圾的分类、分拣提供了有利条件,C正确;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容量,由此可知我国此前允许进口洋垃圾与此无关,D错误。

故选D。

第4题,禁止洋垃圾进口后,我国再生钢材、再生塑料、再生纸等再生材料生产失去了廉价原料来源,钢铁、塑料、报刊杂志等产业直接受到影响,行业压力大,A、B、C错误。

我国家具多为木质家具,原料以木材为主,受洋垃圾禁止进口影响小,行业压力小,D 正确。

第5题,欧美国家通过海运向外出口洋垃圾,蒙古属于内陆国,难以进口洋垃圾;新西兰为发达国家,重视环境保护,不可能进口洋垃圾;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廉价,泰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有可能进口洋垃圾;南极地区没有工业生产,且受国际保护,洋垃圾不可能运往南极地区。

故选C。

考点精练
2019年8月亚马孙平原发生了持续的森林大火。

下图为“2019年8月23日世界部分地区一氧化碳浓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1~2题。

1.南美洲一氧化碳浓度高值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是()
A.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火势沿着河谷蔓延
D.赤道低压带南移
2.美国东北部出现一氧化碳浓度高值区的原因是()
①森林大火多发,烟气排放多②经济发达,工业废气排放多③城市密集,生活废气排放多④乳畜业发达,废气排放多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答案 1.B 2.D
解析第1题,图中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主要集中于西部地区,而南美洲西部与海洋之间有高大的安第斯山相隔,海洋对一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

图中显示,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主要位于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地区,8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赤道以南的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南信风,受信风影响,一氧化碳随气流由东南向西北运动,导致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B对、D错;亚马孙河谷大致呈东西走向,如果火势沿河谷蔓延,不会导致南美洲一氧化碳高值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C 错。

第2题,美国东北部地区气候冷湿,8月份为多雨季节,当地森林大火多发的可能性不大,①错。

美国东北部为美国的传统工业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企业相对较多,工业和生活废气排放多,导致一氧化碳排放量较大,②③对。

一氧化碳一般由矿物燃料和生活废弃物质所产生,乳畜业不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排放,④错。

故选D。

(2020·陕西宝鸡模拟)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居民生活污水中氮、磷等物质排放过多,
导致湖泊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出现的水质下降问题。

叶绿素是浮游植物的重要成分,其中叶绿素a是所有浮游植物门类都含有的叶绿素类型,水体叶绿素a的含量成为测量富营养化的关键指标。

下图是我国东部地区某湖泊不同区域的叶绿素a的含量分布的时间变化曲线。

据此完成3~5题。

3.关于该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分布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冬春季节比夏秋季节富营养化严重
B.北部湖区富营养化比南部湖区严重
C.东南区、西南区富营养化季节差异大
D.东北区、西北区富营养化季节差异小
4.导致该湖泊不同区域富营养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同季节排污数量不同
B.沿岸人口、城市集中度不同
C.不同季节气温、水温不同
D.沿岸居民生活污水成分不同
5.为了改善该湖泊水质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提高居民环保意识②加强生活污水处理③加强湖泊水华治理研究④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⑤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⑤D.③④⑤
答案 3.B 4.B 5.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东北区和西北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西南区和东南区,B正确。

水体富营养化最严重的时间,西北区为10月,东北区为8月,湖心区为11月,东南区和西南区为9月,所以夏秋季节较冬春季严重,A错误。

东北区、西北区和湖心区富营养化季节差异大,东南区、西南区富营养化季节差异小,C、D错误。

第4题,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
由于居民生活污水中氮、磷等物质排放过多,导致湖泊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而出现的水质下降问题。

故选B。

第5题,为了改善湖泊水质可以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加强生活污水处理、加强湖泊水华治理研究,①②③对。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④错。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与改善湖泊水质关系不大,⑤错。

故选A。

(2021·福建泉州模拟)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和污染物的扩散。

2013年3月10日,武汉在雨后出现了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

下图示意当时武汉空气质量指数(数值越小空气越洁净)及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据此完成6~8题。

6.造成此次武汉空气重污染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B.反气旋C.暖锋D.冷锋
7.10日1时~9时空气质量指数迅速上升是因为()
A.气团移动B.气压升高
C.降水增多D.气温下降
8.为减少此类污染,武汉城市群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扩大水域面积
B.增加植被覆盖
C.进行工业产业升级
D.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答案 6.D7.A8.C
解析第6题,该天气系统过境过程中气温降低,气压升高,说明为冷锋天气系统,故选D。

第7题,据图可知3月10日0时,空气质量指数很低,说明此时天气系统还未到来,从1时开始,空气质量指数迅速增加,且气温与气压发生明显的变化,说明此时天气系统不断向武汉移动,导致空气质量指数增加,大气污染严重,故选A。

第8题,结合材料分析,武汉出现空气重污染的原因主要与武汉的重工业有较大关系,重工业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因此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进行工业产业升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减轻空气污染,C正确。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这条河流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到顶峰。

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巨大。

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

经不懈治理,今天的莱茵河逐渐恢复了原有的自然风貌,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一条河流。

材料二欧洲西部略图。

(1)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

(2)简述促使莱茵河恢复原有自然风貌、重现生机的具体措施。

(3)说明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固定为荷兰人的原因。

答案(1)流经国家多,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排放多;下游水流平缓,调节服务功能差。

(2)①加强全流域各国的合作,共同治理莱茵河;②控制河流污染源,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③拆除不合理的航行、灌溉及防洪设施,拆掉水泥护坡;④加强绿化,用草木绿化河岸;⑤对部分裁弯取直的河段重新恢复其自然河道。

(3)荷兰地处河流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