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市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1 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2021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 548.79亿元,较2012年增长82%。
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8.93亿元、518.22亿元、
971.64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89%、18%、55.4%。
2021年,西宁市实现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9亿元,较2012年增长81%;实现地方公共财
政预算支出343.8亿元,较2012年增长86%。
2021年西宁市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39 251元,较2012年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4 948元,
较2012年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09亿元,较2012年增长96%,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555.99亿元,较2012年增长90%,乡村实现零
售额65.09亿元,较2012年增长162%。
由以上数据可知,西宁市城乡综合
实力得到显著提高。
西宁市围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突出蔬菜、青稞、中藏药材、牦牛等特
色产业,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比达76.5%。
建设高标准农田1.77万hm2、
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0.13万hm2,建成绿色优质青稞生产基地0.24万hm2、青稞良种繁育基地0.04万hm2、青稞精深加工生产线7条。
建设牦牛产业示范园、牦牛博物馆、生态牧场30个,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基地300个。
创建
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1个,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基地2个,创建省级现代
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6个、产业强镇2个。
同时,西宁市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西宁市现有农民
专业合作社4 763家,家庭农场1 459家,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
社25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7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93家。
西宁市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2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54家。
建成10条乡村旅游示范带、乡村旅游接待点488家。
9个村成功入选国家乡村旅
游重点村,22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工程,新建改建北川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30所,全面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建成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体
育健身圈,免费、低收费开放46个学校和社会体育场馆。
大通回族土族自
治县、湟中区、湟源县3个贫困县如期摘帽,33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6.3万人脱贫。
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等9大类291个项目,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了教育均等化发展。
饮水安全全面保障,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客车通
达率达100%,农网供电可靠率达99.9%,贫困村宽带、广播电视覆盖率均
达到100%。
新建和维修改造315所村卫生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
提升。
330个贫困村的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
建设高原美丽乡村523个。
实施易地搬迁4 078户,完成危旧房改造23 263户,农户住房安全面保障。
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三清一改治六乱”等村
庄清洁行动。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村户厕新改建1.02万余座。
实施西宁市城区及周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卫设施填平补齐项目,为61个
行政村配发户外环卫设施1 196台。
6个村完成污水处理站智能化改造,170
个村基本实现农村污水收集处理。
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和高原美丽城镇建设,
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11 013户。
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
全力推进“高原绿建设行动”,加快构筑“一芯两屏三廊道”绿色生态格局,累
计完成国土绿化18.97万hm2。
西宁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创建了4个省
级森林城镇。
全力推进“河湖清建设行动”,实施灾害沟道治理工程,抓好湟
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2018—2020年,西宁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 km2。
2 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西宁市推出非户籍人口便捷落户政策,对城镇中以居住证为基础的基本
公共服务相关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逐步推行以身份证替代居住证的模式,
持续扩大住房保障和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
健全新型城镇化配套政策体系,按常住人口的规模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快流动人口市民化,对“人地钱”挂钩类配套政策进行相应改革,使202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达到78.63%。
西宁市提出兰州-西宁协作共建,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促进交通网
络互联互通,促进市场要素对接对流,推进绿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积极争取省级和国家对兰西城市群及
其核心城市的重视。
对重大民生工程、产业创新平台以及开放发展平台进行
全面布局,促使大西宁都市圈获得更加快速、协调的发展,为构建“经济生
态文脉共同体”提供重要基础,从而推动区域深度嵌套、互联互通互助、交
流交往交融。
西宁市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发
展租赁住房,改革完善公积金制度,推动住房公积金向新市民覆盖,建立健
全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推动城市绿色智慧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公交
专用道成网工作,合理布局和建设出租车停靠站点,推进智慧交通二期工程
建设,完善停车场布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建设现代
社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优化信访工作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西宁市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加
大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
大
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建设北部生态屏障和全省经济强县,湟源县建设湟水上游
生态强县,湟中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
推进31个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八里村、湟中区卡阳村入选全国优秀村庄规划推荐案例。
新改建1.2万余座农村户厕,实现192个村污水收集处理,出台“三乡工
程”30条支持措施,培育打造20个“三乡工程”示范典型,实现3 200余名能
人下乡返乡创业。
2020年西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 203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为36 95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487元,城镇
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多23 472元。
2020年西宁市人均生活消费
支出21 018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 811元,农村常住
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 633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农村多13178元。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相抵,农村与城镇差距明显。
3 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020年底,西宁市全域人口密度324人/km2,其中西宁市4个主城区人口密度为3 913人/km2,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区、湟源县3县(区)
人口密度120人/km2。
2019年西宁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远高于3县(区)城镇化率,西宁市主城区发展优势比较明显。
由于中心城市极化效应,3县(区)在吸聚人才、资金、技术方面处于劣势。
西宁市经济规模较小,尚未充分发挥带动青海省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作用。
西宁市辖区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分布相对较散,所辖县域和小城镇综合开
发程度较低,县域城镇定位不够明确,功能不完善,尚未形成分工协作的发
展格局,平均土地产出效率低,空间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县域建制镇中,只有个别镇人口超过5万人,其余城镇规模小。
西宁市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网络、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
不足。
从县(区)建成区质量来看,西宁市整体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
务设施建设缺口较大,除中心城区部分人均指标相对略高,其他县(区)市
政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大多数城镇建成区面积较小,承载能力较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镇化质量较差。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人口向主城区集聚的首要原因。
主城区具有更加完
善的公共服务和较低的使用成本,当前西宁市区域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人口
不断向主城区聚集。
如何加快提升县域的发展水平,缩小中心城区与县域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是实现区域合作发展亟待破解的难点之一。
2020年城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3 572元,湟源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 825元,城西区是湟源县的4.76倍,人均相差89 747元。
当前,我国县域人口流动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以县(区)为代表的县域
经济体人口流失问题已经相当严峻。
202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源县、湟中区总人口分别为40.34万人、10.98万人、39.5万人,比2019年分别下
降5.32万人、3.39万人、6.89万人,共减少15.6万人。
4 县域经济和城乡融合的思路对策
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
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
展的体制机制。
以西宁市主城区、鲁沙尔、甘河、多巴新城为环状发展核心,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桥头、湟源县城关为发展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塔尔、东峡,湟中区上新庄、拦隆口,湟源县和平、巴燕、日月8个重点特
色镇为节点,构建“一核引领两极支撑多点激活”的城镇空间格局。
促进城乡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强化基础设施相关的规划、建设、维护、
管理工作,逐渐统一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管理制度。
落实各项强
县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积极补足短板,优化
县城居民的居住环境,使县城具有更加强大的治理能力以及综合承载力,有
效接纳农业及牧业的转移人口。
市政公用设施需要加速改造、提档升级,不断提升路网系统合理性,开
展客运站及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加速落实老旧建筑和小区的改
造工作,进一步拓展集中供暖面积以及污水管网面积,使县城景观化水平更高。
在公共服务方面,应该针对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县城赋能升级的速度,强化发展能力。
发展
县域经济,构建特色产业群,培育区域品牌,打造县域特色产品。
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满足当前需求结构,培
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
着眼于现代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城市
经济与农村经济的产业关联度,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城市加工型产业
发展。
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在稳定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
依托生态强省战略,发展特色服务业和乡村服务业。
在产业发展政策上,要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促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
大力提升农牧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
代化生态农牧业。
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形成工业集中化的空间格局。
提升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
提高教育设施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
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民转产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
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完善公共就业创业
服务体系,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扩
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宽
城市落户条件。
加强人口信息管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着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提高城区与
县域同城化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构建连接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和特色城镇的
立体快速交通与能源通道,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速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辐射带动农
村建设,推动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推动城乡协调联动、双
向发展。
全面落实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同时辅以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注重按照技术、资本、劳动以及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实际贡献进行收益分配。
进行初次分配以及再分配时,均要对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合理处理,特别是再分配时必须注重公平性。
要促使居民收入持续提升,劳动报酬在初
次分配过程中的占比应得到进一步优化,以促使群众财产性收入得到提升。
合理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积极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逐渐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以及扶贫标准,构建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机制以及相应的支付保障机制。
全面取缔合理性不足的高收入,科学限制具有较好合理性的高收入。
在制度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制度对非法高收入进行全面铲除,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构建起“橄榄型”的社会收入分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