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油(气)岩石的相(有效)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相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基本概念
一、相〔有效〕渗透率
相〔有效〕渗透率:当储油〔气〕岩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 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的渗透能力量度就称为该相的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
这时达西定律〔微分公式〕应有如下形式:
vo K ooddpoLogddZ L
vwK w wddpw LwgddZ L
vg
因相渗透率不是岩石本身的固有性质,它受 岩石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流体饱和度等诸多 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不是一个定值.在不同的条件 下,相渗透率是千变万化的.为了找到它们的规律, 也便于与绝对渗透率相比较,因此引入相对渗透 率的概念.
二、相对渗透率
所谓相对渗透率是指某一流体的相〔有效〕渗透率与 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孔隙结构越复杂,曲线 整体向右偏移且向下凹.这 说明:润湿相的起始饱和度 越大,流动初期相对渗透率 上升慢,后期上升迅猛.
高渗大孔隙连通性好的岩心,二相渗流区范围大,共存水饱和度低,端 点〔共存水饱和度点及残余油饱和度点〕相对渗透率高.而低渗小孔隙岩 心及大孔隙连通性不好的岩心正好与此相反.这是因为连通性好的大孔隙 比小孔隙或连通性不好的大孔隙具有更多的渗流通道,油水都不能流动的 小孔道都比较少.
非润湿相
krokrw1
润湿相最低 饱和度
润湿相
非润湿相最 低饱和度
Swc
Sor
采收率原 =始含油饱和度油 -饱 残和 余度 原始含油饱和度
这些基本特征可以用流体饱和度变化和流体在孔隙介质的分布 特征来阐明:
第一阶段,当润湿相饱和度很低时,孔 隙介质中的润湿相滞留于颗粒的间隙内,呈 不连续的"悬坏"状;或粘附在颗粒表面上 呈薄膜状;或滞留在极微细的孔隙中.这些 流体没有足够压差是不能流动的.即使润湿 相饱和度增加,不连续的"悬环"开始接触, 但仍处于非连续相,不能流动,故相渗透率 为零.此时,非润湿相因润湿相以一定饱和 度占据孔隙介质某些空间〔如死孔隙、固 体表面〕,使非润湿相饱和度未达到100%, 但非润湿相流动空间与非润湿相单相存在 时一样.因而其相渗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 但从曲线上可看出,该阶段非润湿相的相渗 透率也有一定下降,这是因为随着润湿相饱 和度进一步增加,润湿相虽未发生流动,但 由于润湿相增加,影响到非润湿相的流动空 间,因此非润湿相渗透率稍有下降.
第二阶段,当润湿相达到某一饱和 度后,润湿相开始呈连续状态,并呈"纤 维网状".在外加压力作用下开始流动, 这一点的饱和度就是润湿相的最低饱 和度.随着润湿相饱和度的增加,非润 湿相饱和度减少,相渗透率下降.但此 时非润湿相相渗透率仍大于润湿相.其 原因在于非润湿相居于大孔道中央,流 动阻力小;而润湿相占据小孔道和大 孔道的四壁,遇到阻力大和流经路程长 的缘故.
粘度比的影晌随孔隙半径的增 大而减少,当岩石渗透率大于1D时, 粘度比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粘度比的影晌随水饱和度的增 大而减少〔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 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逐渐靠拢〕, 只有当含油饱和度超过一定值〔即 交点处〕以后,粘度比的影响才显现 出来.这是由于油饱和度高时,它所 占据并流经的孔道数目也越多,粘度 比对相对渗透率影响也就越大;而 水饱和度高时,相应油所占据并流经 的孔道数目减少,使非润湿相的油在 较大孔道中流动,故粘度比的影响就 小了.
储油〔气〕岩石的相〔有效〕 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多相流体在储油〔气〕岩中的渗流机制就是有关相〔有效〕与相 对渗透率问题.由于多相流体是在高度分散的孔隙介质中渗流,因而相 〔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与多孔介质的表面现象有着极密切的关 系.显然许多问题必须依靠表面现象知识才能阐明.
本章主要介绍相〔有效〕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基本概念、二相和 三相〔有效〕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有关相〔有效〕渗透率与相对渗 透率测定方法及其在石油勘探和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
因此在实用中只需有油-水两相、油-气两相的相对渗透 率曲线就够用了.
但当油层中出现油、气、水三相共存时,这三相是否都参 与流动,,则必须用三相的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关系曲线图 来判断.
润湿相的相对渗透率只与润湿相饱和度有关,与其它 两相饱和度的变化无关.这是由于润湿相占据了主要孔隙 空间和微细孔道,所以在润湿相饱和度一定时,其相对渗 透率与其它两相饱和度无关.
其数学表达式为:
K ro
Ko K
K rw
Kw K
K rg
Kg K
K ro 、K rw 、K rg ——分别为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 K ——为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虽然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在岩石孔隙结构、流体性 质一定时,它主要表现为流体饱和度的函数.因此通常用相对渗透率 曲线来表示它.
§2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基本特征
非润湿相
润湿相
随后人们做了大量的实验,在胶结和未胶结砂 上测试油-水、气-水、油-气系统的相渗透率,并 绘制了相对渗透率曲线.油-水、气-水及油-气的 相对渗透率曲线,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总的特征还 是相似的.
实际应用中作为相对渗透率比值的分母,常用 饱和地层水时的水测渗透率K,此类相对渗透率曲 线称为一般相对渗透率曲线,而当分母为束缚水饱 和度下的油相渗透率时称为归一化相对渗透率曲 线.
二、 流体性质
主要取决于流体粘度和流体中的表面 活性物质.
〔1〕流体粘度:在50年代以前,一般 认为相对渗透率与两相的粘度比无关.后 来发现,非润湿相粘度很高时,非润湿相相 对渗透率随粘度比增加而增加,并且可以 超过100%;而润湿相相对渗透率与粘度 比无关.
为什么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与两相的 粘度比有关呢?可用柯屯〔Coton〕的水 膜理论解释.从水膜理论出发,由于润湿相 在固体表面吸附的那部分液体可视作一层 润湿膜,当非润湿相粘度很大时在其上流 动,实际上可看成某种程度的滑动,润湿膜 起着润湿剂的作用.当非润湿相粘度越大 时,就越处于滑动状态,因而非润湿相的渗 透率就增高.
二条曲线,三个区域,四个特征点
非润湿相
润湿相
润湿相最 低饱和度
非润湿相最 低饱和度
3〕当非润湿相饱和度未达到100 %时,其相对渗透率就已达到1,而 润湿相饱和度必须达到100%时, 润湿相相对渗透率才能达到1. 〔4〕当两相同时渗滤时,其5〕SWC为平衡饱和度或近似表 示油藏的束缚水饱和度;SOR油藏 的〔残余油饱和度.由此可以计算油 藏的水驱采收率
Kg
g
ddpgLggddZL
代表流动方向上的位能项 水平流动时该项为0
下标 o、w、g——分别表示油、水、气;
v ——流速矢量〔单位面积的体积流量〕;
k ——渗透率;
——粘度;
p ——压力;
——密度;
Z ——垂直方向上的高差〔向上为正〕;
L ——在流体流动方向的距离.
v f( p 1 、 p 2 、 p c 、 r 、 L 、 L 1 、 1 、 2 、 t )
此外,由于润湿相流体存在于死孔隙、极微细孔隙以及滞留在岩石颗粒表面,比 起处于孔隙中央而被分散切割的非润湿相流体要多,所以润湿相最低饱和度大于非 润湿相最低饱和度.而当两相同时渗流时,由于毛细管压力产生的贾敏效应,使两相 流休的渗滤能力都降低了,故两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之和小于1.
二、三相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3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相对渗透率曲线是饱和度的函数.而且还是岩石孔隙结构、流体性质、 流体润湿性、流体饱和顺序、准数或毛细管准数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函数.
一、岩石孔隙结构
由于流体饱和度受控 于岩石的孔隙结构,因此岩 石孔隙的大小、几何形态 及其组合特征就直接影响 岩石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随着润湿饱和度的增加,润湿相占据 了主要流动孔道,故其相渗透率迅速 增加〔从曲线陡缓可看出〕,而非润 湿相渗透率迅速减少.
第三阶段,当非润湿相饱和度小 于非润湿相最低饱和度时,非润湿相 失去了连续性.一部分分散成液滴分 布于润湿相中;一部分由于毛细管 力作用被分割成一簇一簇的非润湿 相流体块而滞留于孔隙空间,从而失 去了流动性,使相渗透率为零.由于 润湿相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主要通道, 故相对渗透率急剧增加.
两相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基本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无论润湿相还是非润湿相发 生流动时都有一个最低的饱和度 〔也叫平衡饱和度〕, 当流体饱 和度小于最低饱和度时,不发生流 动,只有流体饱和度大于最低饱和 度时才发生流动.而且发现润湿相 最低饱和度大于非润湿相最低饱 和度.
〔2〕无论润湿相还是非润湿相, 随着饱和度增加相对渗透率增加, 但润湿相相对渗透率随饱和度增 加比非润湿相要快.
如果以各相相对渗透率为1%作 为每相流动的起点,并将各相相 对渗透率为1%的曲线画在同一 三角图上〔图11-12〕.从图可以 看出:在三相共存时,由于各相 饱和度不同,可以产生单相流动、 两相流动和三相流动.其中主要 是单相与二相流动,而能发生三 相流动的区域是很小的.因此,在 大多数情况下,有相应的两相相 对渗透率曲线图就够用了.这时 可把非流动相饱和度计入润湿相 或非润湿相饱和度中,而不必作 三相三角图.
三、岩石和流体的润湿性
一般岩石润湿性从 亲水向亲油转化时,油的 相对渗透率趋于降低,水 的相对渗透率增高.
润湿相与油相有效渗透率的关系
润湿角 0
47 90 138 180
K0 561 472 459 380 357
据Owens〔1971〕
机理解释
当亲水岩石的含水饱和度接近或等于束缚水饱和度时, 水分布于细小孔隙、死孔隙,或以薄膜状态分布于岩石颗粒 表面,水的这种分布不妨碍油的渗流,当亲油岩石处在相同 的含水饱和度时,水是以水滴的形式分布于空隙中间,在一 定程度上阻碍油的渗流〔因为毛细管附加阻力〕.使油的相 对渗透率降低.
实际储油〔气〕岩中不仅同时存在两相,也可能三相 共存.在三相共存时,可以把三相划分为润湿相和非润湿 相两相,原则上可以用上面的两相相对渗透率与饱和度关 系来表示.简化的基础是各相饱和度的大小及它们对岩石 的润湿程度.
例如当岩石亲水时,若出现三相,而且假如气相饱和 度比较低,不参与流动,可把气相归入到油相饱和度中去, 视为油水两相.如果水相饱和度低,成束缚状态不参与流 动,则可将水相看成是岩石的固体一部分,即相当于孔隙 度变小,这时可视为油-气两相,其中油为润湿相,气为非 润湿相.
〔2〕流体中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在孔隙介质中共同渗流的油、水相态,根据巴巴良的研究可能有三种:油为 分散相,水为分散介质;油是分散介质,水是分散相;油、水为乳化状态.这三种 状态在渗流过程中互相转化.
油为分散相 水为分散介质
油是分散介质 水是分散相
油、水为乳化状态
分散体系的渗流与许多物理化学因素有关,而这些物理化学因素与油 水中的极性化合物的多少有关,与油水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及其含量有关, 因为这些物质的多少使油水界面张力、流体在岩石表面上的吸附作用发 生变化.当渗流条件一定时,使油从分散介质转变为分散相是由油滴聚合 和油滴在固体表面上粘附时间所决定的.
水为分散介质、油为分散相和水为分散相、油为分散介质的油水相对 渗透率曲线.对比二曲线可知,分散介质的渗透能力大于分散相.
分散介质 分散相
分散介质 分散相
当由于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使油水处于乳化状态时〔即两种液体 互相分散,都处于分散状态时〕,无论是水包油型还是油包水型,两相渗 透率都急剧下降.
对于高粘度原油,这种乳化状况更容易出现.因此在稠油的开采中 需要对原油进行破乳,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而另两种非润湿相的相对渗透率与所有三相的饱和 度相关.对于亲水介质,油气两相为非润湿相,但油比气体 能更好地润湿固体表面并且油-水界面张力小于气-水表 面张力,所以油占据了与水相近似的孔隙空间,水饱和度 较低时,油占据了大部分小孔隙.当油饱和度固定、水饱 和度变化时,由于油所占据孔隙的改变而使其相对渗透率 发生了变化.
一、两相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运用达西公式首先研究相渗 透率的是和〔1936〕,他们以水作 为润湿相,以二氧化碳作为非润湿 相在未固结的砂层中实验的〔曲 线1〕.随后〔1940〕同样以水作 润湿相,二氧化碳作非润湿相在固 结的砂岩上所作的试验如曲线2. 这两条曲线由于孔隙介质不同稍 有差异,但总的特征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