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重庆一中高2017级高三下期考前热身考试
语文试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3分)
关于书法中的匠气
“匠气”一词在书法中体现为用笔千篇一律,技艺太过精熟而缺少变化,看不到灵动之处,过于死板。
一幅书作给人产生了匠气的观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首先是临写的方法不得当,太过单一。
匠气十足的书法作品,往往给人程序化的机械感。
点画、结体、章法无法给人出人意料、眼前一亮的快感,让人觉得乏善可陈。
我们看到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中规中矩、缺乏个性,在偌大篇幅下的文字抄写中,墨色光润,没有干湿浓淡之别,结体板正,起收笔千篇一律。
清代洪亮吉在《北江书画》里谈道:“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
”其发展的极致就是“千人一面”,全然没有书法艺术所需要的辨识度、独特性,后期成为了僵化的工匠式劳动。
以其为范本临写,久而久之也将陷入一个死循环。
若一个人经年累月地积攒了习书的坏习惯,日复一日地养成了匠气,将是十分危险的。
另外,一些当代书家,虽然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是在个人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这也很容易使得笔下的作品流于俗气。
书法是一门除了技艺,还需要不断养修为、内涵的艺术。
古时书法只是作为文人士大夫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门技能,文人雅士以书法为日常书写,同时兼具直抒胸臆、休闲娱乐的意趣,他们
不以书法为谋生工具,书法并没有与金钱利益挂钩,因而他们笔下的书法作品显露出书卷气,有丰厚的学养意味。
可以说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
而今人少养学问,埋头写字,不少人以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成了买卖的筹码。
如此一来,匠气的书法家自然居多。
书家的个人精神风貌通过形质、线条落于笔端,立见高下.弘一法师的书法为后世所称道,就是因为通过观其书作,觉其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他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所积淀的学养,自然不同于那些只懂埋头练字而忽视读书养精神的字匠。
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却应有匠心,即工匠精神。
文艺评论家陈履生说:“工匠精神即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它是中国历史文脉的基因,是能够映现中华文明的底板。
”孙虔礼也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临习楷体,就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
楷书最讲究精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欧体楷书以结体严谨、点线到位著称,如果不能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去临习,临摹的准确性便大打折扣,那么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
即使是如行书、草书这样的快写书体,仍然需要慢临,需要推敲。
米芾曾言:“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次好,信书亦一难事"。
可见即使是率性而为的米芾,对创作的态度也仍然是严谨的,不是随意而就的.
总之,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不仅在锤炼技法之时应避免过度熟练,还需不断地积累自己的文化修养,如此才可避除匠气。
(摘编自《艺术科技》2016年10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书法时如果只是技艺过于精熟,而缺少变化和灵动之处,致使用笔千篇一律,过于死板,这种表现被称为书法中的“匠
气”。
B.明清时期的馆阁体,主要是指一种“匀圆丰满”而又中规中矩、结体板正、缺乏个性的楷体书法,常给人以“千手雷同”
之感。
C.今人只顾埋头写字,而忽视了读书养精神,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工具,书法作品变成了买卖的筹码,导致在今天充满匠
气的书法家越来越多。
D.行书、草书,虽属于快写体书去,但也仍需要慢临、推敲,就连平时率性而为的著名书法家米芾创作时的态度也是非常
严谨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代文人雅士笔下的的书法作品往往有丰富的学养意味,这是因为古人是先做学问,后写书法,他们不以之为谋生工具,
书法也未与金钱利益挂钩。
B.弘一法师在广泛的艺术门类领域里积淀的丰富学养,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无烟火气息,无庙堂森严,让人心生平静、安宁。
C.匠气是应该尽量规避的,但可以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我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体现. D.书法艺术应当毕生修为,要注重锤炼技法,但同时也应避免技艺过度熟练而导致用笔千篇一律,这样就可以避除匠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以一部缺乏必须的辨识度和独特性的书法作品为范本进行临写,就可能陷入僵化的工匠式劳动,时间久了就极容易形
成匠气。
B.通过书法作品的形制、线条,可见书家个人精神风貌的高下;
同样,若书家在自身修养上极度匮乏,也容易使作品流于俗
气。
C.楷书最讲究精准,临习时更需要秉持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否则楷书的韵致、韵味便有所损害,临摹的准确性也随之大
打折扣。
D.书法临习应该有匠心,即工匠精神。
孙虔礼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就是在强调对书法作品的观察要精准,临习要
形神酷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将军
刘建超
“15年以后,我会成为一名将军。
”哥查着字典读完一本泛黄的《孙子兵法》后,右手握着书轻轻拍打着左手心,站立窗前一脸庄严,两眼望着无边天际对我说.哥那年12岁。
哥高中毕业报名参军。
全县800名应届毕业生中挑选3名飞行员,哥是最后6名候选人之一。
哥打开箱子搬出平时不许我翻动的几十本宝贝书:“这些都留给你了,好好学习,哥当了将军回来接你。
”可哥政审没有通过。
哥哭了一天,背着母亲缝好的被子到80里外县化工厂当了一名学徒工,每月23元工资。
哥的师傅为人尖刻。
哥除了干活还要给师傅洗衣打饭,星期天还去乡下帮助师傅家干田里的活.哥的师傅烟瘾大,爱下棋,常哄着哥陪他下棋,谁输了谁就买一包“黄金叶”。
哥的工资除去吃饭大都“孝敬”师傅吸烟了.学校放暑假,我背着一小口袋白蒸馍去看哥.哥屋里除了母亲缝的那床被子,啥都没有。
一张苇席铺在地上,上面堆满了棋书。
哥光着膀子坐在席上打棋谱能打一通宵。
“目前局势是这样的,我赢师傅已在把握之中了。
”哥说,晌午,哥和师傅下棋又连输三盘。
哥的师傅伸着黑乎乎的手从小口袋里抓走了三个白蒸馍,我心痛得直掉泪.哥说:“兵不厌诈,你还不懂。
”哥转正那天,在职工食堂与师傅挑战:“谁输一盘,一条‘黄金叶’烟。
”哥将三条烟放在桌上。
围观的人开始起哄.哥的师傅从兜里掏出一沓菜票:“破上下个月吃咸菜了!”哥就蹲在凳子上,一手托腮,一手调动兵马,直杀得师傅大冷天硬是出了一头汗。
不少人给哥的师傅当“高参”也无济于事。
哥干脆利索连胜三盘.哥收起菜票揣着烟从容潇洒走出食堂。
师傅瞪着眼张着嘴半天没缓过劲儿.
15年后,哥没有当将军却当上了爸爸。
哥给女儿起了个响亮的名字:上将.嫂子撅着嘴老大不愿意。
上将升入小学后,嫂子的厂里出现困难,厂里不少职工托人找关系往哥的厂子里调。
嫂子也怂恿哥去找领导谈谈。
哥在屋里背着手不停踱着步子,说:“从目前局势看,我厂的效益确实不错,但是个污染严重的行业,治理是早晚的事。
而你厂的产品是国家建设的资源性产品,定当扶持。
"如哥所料,不出一年,哥的厂被勒令停产,嫂子的厂又红火起来.嫂子对哥佩服得不得了,对哥伺候得更周到。
上将升入中学后,城里兴起建房热,双职工借钱筹资在县城新规划的职工新区盖房子。
哥不为所动.老街四邻新房建成,请哥去“燎锅底",哥吃着人家的酒菜,看着人家的新屋,蹦出两个字“惜哉”.主人让哥说个明白。
哥用手指蘸着酒在桌上画了一幅地图,一手撑着腰,一手拿着一根筷子:“目前的局势是这样的,云梦河是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之一,横跨半个省,途经四个城市,是造成春夏两季洪灾的主要因素,现今世界是资源之争,重点在石油,10年20年后,争夺的重点将是水资源。
云梦河水质优良,不但白白浪费掉,还是水患之根,治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从县地理位置上看,要治理云梦河非葫芦口处莫属.在葫芦口处筑堤,受淹者职工新区首当其冲。
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住不上三年五载就拆迁,岂不可惜哉?”主人不爱听,酒席未散就把哥“请"了出去.3年后,职工新区果然开始拆迁,哥成了县城家喻户晓的人物。
天未降大任于哥,同样劳其筋骨,空乏其身。
女儿上将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因车祸丧生。
嫂子因失女儿之痛精神恍惚,晾晒衣服时不慎从二楼坠下,治疗3个月最终还是截瘫。
为给嫂子治病哥花了所有积蓄,变卖了所置家当,还背了两万元的债务。
哥却处之坦然,只是头发白了许多。
闲暇时,哥推着嫂子出去“散步”,嫂子怀中抱着两样东西:一只折叠的小马扎,一副象棋。
哥放稳轮椅,打开马扎,铺开棋盘,接受男女老少的挑战.无论棋艺高低,哥从不敷衍.每次把对手逼入绝境,一声“将”之后,哥便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来,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嫂子会及时划一根火柴,将烟点燃,对哥粲然一笑。
哥深吸一口烟,再将烟雾从鼻孔唇缝缓缓吐出,那份踌躇满志的神
态,俨然一位将军。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第一段写哥“右手握着书轻轻拍打着左手心,站立窗前一脸庄严,两眼望着无边无际对我说”的描
写看似不符合少年特征,但却与哥的梦想相符。
B。
小说第二段,哥的师傅为人尖刻,而哥却通过下棋连胜师傅三盘,这个情节主要表现了哥在困境中坚韧不拔的意志。
C。
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五个故事片段并不完全独立,其中预测嫂子工厂的前景和分析职工新区的结局是并列组
合,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D。
哥给自己的女儿起名为上将,可是上将却在一次郊外春游中因车祸丧身,这个情节既写出了哥的家庭悲剧,也暗喻着哥理
想的彻底破灭.
5。
小说中的哥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
6。
有人说,哥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带血的莎魂
邹汉明
一九四四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艰难.
白墙黑瓦、碧波荡漾的水城嘉兴。
贫病交煎,专心一志,致力译事的朱生豪突然卧病。
意识到这一次的病情非同往常,朱生豪趁着尚有一点余力,勉强坐到冰冷的书
桌旁,从容地为莎士比亚戏剧集撰写了《译者自序》。
一九一二年,朱生豪出生在园子边上一间破旧的老屋。
他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和生机。
朱生豪出生这天,南门的小盲子说正是文昌日,男孩的八字里有文昌星坐命,读书可以成大器的。
转眼,朱生豪四岁,到了入书塾开蒙的年龄。
果然,这孩子聪慧异常,是个读书种子。
几年之后,朱生豪梅弯小学毕业,成了人人羡慕的小“状元”。
然而,好景不长。
父亲生意失败,全家顿时陷入贫穷的境地。
朱生豪不得不寄养在姑妈家。
幸亏母亲暗中留有一笔专款,朱生豪得以顺利地升入秀州中学。
秀州中学原是教会学校。
校长窦维斯,美国人,亲自教朱生豪英语。
讲得一口标准英语的窦校长,强烈地吸引了朱生豪亲近美丽的英文.窦校长器重朱生豪,常常让读得很漂亮的朱生豪朗读课文。
升入高中后,朱生豪的课本里多了一本《莎氏乐府本事》。
他还选学了《哈姆雷特》和《裘里斯·恺撒》的片段。
小小少年,开始接触英国大文豪的作品了。
十七岁,出门远行的年龄。
朱生豪背起铺盖,拎着一只形影不离的小藤箱,来到省城杭州,靠了学费全免和奖学金,就读于之江大学国文系。
很快,朱生豪受聘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
月薪七十大洋.除了寄回嘉兴老家三十大洋,留下必要的开支外,他大量地买来了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英国诗人的作品集,如饥似渴地吸纳着异域的营养.
书局的编辑工作,对于中英文甚为了得的朱生豪,压力不大。
他一边读书,一边续写着与宋清如的爱情故事。
那一年,他二十四岁。
朱生豪一展大才的机会终于来了。
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化的中心。
世界书局决定翻译全套莎士比亚。
对朱生豪知之甚深的詹文浒,力主他挑起这副艰巨的重担。
莎翁逝世三百余年后,在东方的中国,莎士比亚与朱生豪相遇了。
几经斟酌,朱生豪决定以明白晓畅的散文体译出。
朱生豪信心十足,两百万字的翻译任务,预计两年内完成—-何等的气魄.
哪想到,这一译,几乎十个年头。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
八月十三日,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只身出逃,根本来不及取出译稿.三年心血,眼睁睁丢失在日军的炮火之中。
朱生豪颠沛流离,东躲西藏。
为生计,不得不重返孤岛上海,做了《中美日报》的编辑。
他一有空,就静下心来推敲莎剧。
他重开译笔,译稿越积越厚。
他译得很辛苦。
更苦的,这个在两种语言中自由出入的天才,已经没有一张书桌可以让他坐下来安静地工作了。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凌晨冲入报馆.诗人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
他杂在排字工人中间,在荷枪实弹的日军刺刀底下徒手逃出。
而两年补译的莎剧,还有自编的三本诗集,再一次毁于一旦。
朱生豪陷入了绝望的边缘.
没有牙膏,就用盐刷牙;买不起鱼肉,青菜豆腐权当美味佳肴。
没有钟表,窗口的月亮就是报时最准确的钟表。
就着一盏微弱的小油灯,朱生豪的译笔在莎士比亚的灵魂里奋力掘进着。
在朱生豪美丽的汉语中,哈姆雷特开口说话了,李尔王呼天抢地的悲号响起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情话,就在耳朵边喁喁低语……译者的灵魂,跟着剧作者的灵魂,两个灵魂渐渐合成了一个灵魂。
这个天才的灵魂开始喊疼了.躺了半年多,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哪里还有雄健的心力继续这译莎的伟业.
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病榻上的诗人是安静的。
忽然,他两眼发直,口中念起古英文,声音由低渐高,一颗带血的灵魂似乎要从一只咳嗽不断的嗓子里迸将出来了。
宋清如辨出,那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台词。
两分钟后,三十二岁的朱生豪停止了呼吸.
灵魂的灯盏灭了。
那一年,整个中国在下雪。
相关链接:
①夏承焘,一代词宗,曾执教之江大学,教朱生豪唐宋词.面对朱生豪的考卷,惊叹不已,在日记中写道:朱生豪不易才也。
阅朱生豪唐诗人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朱生豪的才智,在古人中,亦只有苏东坡一人而已。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朱生豪出生于文昌日,有人说有文昌星坐命读书可成大器.果然,年幼的朱生豪聪慧异常,小学毕业之后已经成为人人羡
慕的小“状元”.
B。
在教会学校秀州中学,在来自美国的校长窦维斯的器重下,朱生豪开始亲近美丽的英文,窦校长常常让他朗读《莎氏乐府
本事》《哈姆雷特》等作品片段.
C。
虽然家境贫寒,但朱生豪靠学费全免和奖学金就读之江大学国文第,师从一代词宗夏承焘,这为后来他能从容地在英语
和中文穿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二十四岁的朱生豪之所以有机会翻译全套莎士比亚,既是因为
他是能在中英文中自由出入的天才.也是因为詹文浒的知遇
和力荐。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
题目“带血的莎魂”中,“带血"既指朱生豪为译莎呕心沥血而英年早逝,也指其翻译过程中遭遇日寇入侵的血雨腥风。
B.贫病交煎的朱生豪在病重之际趁尚有一点余力,勉强坐到冰冷
的书桌旁,还能“从容”撰写《译者自序》,说明了他有坚
强的意志、出众的才华和长期的丰富积淀.
C.世界书局的收入让朱生豪能接触更多英国诗人的作品,而书局
工作的轻松也让他能一边读书,一边写作。
D.虽然才华出众,信心十足,但受到卢沟桥事变和大平洋战争爆
发的直接影响,朱生豪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译稿两次毁
于一旦,这让朱生豪绝望.
E.本文将传主的主要经历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开叙述,并借
助朱生豪带病完成莎翁戏剧翻译的细节描写,表达了作者对
朱生豪的敬仰与缅怀之情。
9.本文与传统传记在写作风格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
用。
(5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行信,字信甫,登大定二十八年进士第,累官铜山令。
明昌元年,以廉擢授监察御史.时胡沙虎已除名为民,赂遗权贵,将复进用。
举朝无敢言者,行信乃上章曰:“胡沙虎残忍凶悖,跋扈强梁,媚结近习,以图称誉。
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
今若复用,惟恐为害更甚前日。
”书再上,不报。
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宣宗即位,胡沙虎诛,又言:“自兵兴以来,将帅甚难其人。
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委任责成,使得尽其智能,则克复之功可望矣.《易》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圣人所以垂戒后世者,其严如此。
今大兵纵横,人情汹惧,应敌兴理,非贤智莫能。
”上深善其言。
二年三月,上书言:“近日朝廷令知大兴府胥鼎便宜计画军食,鼎因遣参知政事奥屯忠孝括官民粮。
民粮止两月又夺之。
大兵在迩,人方危惧,或生他变,则所得不偿所损矣。
"兴定二年,出为彰化军节度使。
行信始至泾,即上书曰:“马者甲兵之本,方军旅未息,马政不可缓也.又闻蕃地今秋薄收,鬻.马得银辄以易粟.冬春之交必艰
食,马价甚低.乞令所司辇银粟于洮、河等州,选委.知蕃情、达时变如桓端者贸易之。
”崇庆中,又曰:“大定间,尝立送宣礼,自五品以上各有定数,后竟停罢。
彼军士效死立功,仅蒙恩赏,而反以馈献为苦,是岂朝廷之意哉。
乞令有司依大定例,参以时务,明立等夷,使取予有限,无伤大体,则上下两得矣。
”上多采纳焉.正大八年二月乙丑,薨于嵩山崇福宫,年六十有九。
初游嵩山,尝曰:“吾意欲主此山!”果终于此。
(节选自《南史·张行信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其废黜,士庶莫不忻.悦忻:高兴
B.今命将若不以文法拘绳.、中旨牵制绳:约束C.鬻.马得银辄以易粟鬻:养育
D.选委.知蕃情、达时变如桓端者贸易之委:确实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虽然官位并不高,但是权限很广.
B.《易》指《易经》,它是“六经”之一,向来专门用作卜筮,对事态的发展走向以及结果进行预测。
C.弑,指地位低的人杀掉了地位高的人,古代统治阶级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比如“弑君"“弑父”。
D.五品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官品。
官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两
级之分,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行信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胡沙虎残忍骄横,想重新得到任用,对此满朝官员不敢表态,只有张行信敢于上奏,建议
不要任用胡沙虎。
B.张行信心系时局,积极建言献策。
战事兴起以来,朝廷很难得到合适的将帅,他建议对将领委以重任而不牵制,让他们
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
C.张行信处事谨慎,国势识见深远。
朝廷命令搜刮民间存粮时,他怕因此失去民心,上书分析大兵压境的情势下,再发生其
它变故会得不偿失。
D.张行信才干出众,善于处理政务。
崇庆年间对送给宣读使者的礼品数目并没有规定,他请求援引成例,让收取和奉送能
有限度,使上下齐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胡沙虎弑逆,人甚危之,行信坦然不顾也。
(2)彼军士效死立功,仅蒙恩赏,而反以馈献为苦,是岂朝廷之意哉。
(二)古代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金陵驿①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这首诗是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后,次年押赴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时所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夕阳落照之下,当年辉煌的皇帝行宫已被荒草重重遮掩,“草合离
宫”与“孤云漂泊”并提,暗含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为
全诗定下凄凉哀伤的基调。
B。
颔联写虽然山河风景依旧,但由于元军南下,城中百姓多半已是异族。
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故国沦为异族统治
的痛心.
C。
“满地芦花”白花如发,和我一样苍老。
作者在此处运用移情于物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国破恨、家亡仇、顠离苦。
D.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去哪里安身呢?此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
表达亡国之痛。
E.全诗融情于景,将在被押赴元都途中所见到的“离宫"“孤云”
“芦花”“燕子”“啼鹃”等意象赋予了浓厚的家国忧思. 15.本诗与《过零丁洋》均为文天祥同时期的作品,请比较两首诗尾
联的异同。
(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庄子·逍遥游》一文借
宋荣子之口说“,."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来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诗句是“,。
”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干部任免需要举直措枉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改革成果,
....
促进国家的兴旺和事业的成功。
②最近天气反常,前一天穿羽绒服,后一天穿薄衬衫。
忽冷忽热的
的变化。
天气让人们经历了一日三秋
....
③届时我们在宴会上摔杯为号,潜伏士兵将蜂拥而出将敌人制
,一举获得成功。
伏,我们就能折冲樽俎
....
④高三时间太紧,同学们感觉每天陷入了题海,根本没有时间读
.
自己喜欢的书,因为那些资料让人不忍卒读
....
⑤不管寿命长短,都要尽力实现这仅有一次的生命的价值,多体
的意义,使人类和动植物和谐共处.
会民胞物与
....
A.①③B。
②④ C.①⑤D。
②⑤
18。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如何追究战争策动者的责任,如何通过惩罚肇事者重蹈战争的
覆辙,成了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