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考前模拟卷(2)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考前模拟卷(2)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冰糖葫芦是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山楂为原料制成,山楂中给人以酸甜口感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
A.细胞膜B.液泡C.叶绿体D.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质中有细胞器,如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其中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质中液泡的细胞液里,细胞结构如下图:
【详解】
细胞膜有保护作用,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故A错误;液泡里含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各种蔬果汁中含各种有味道的物质以及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来自于细胞质中液泡的细胞液里,冰糖葫芦是北京特色小吃之一,以山楂为原料制成,山楂中给人以酸甜口感的物质存在于细胞的液泡,故B正确;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故C错误;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掌握细胞的结构以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2.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疫苗的安全问题。
下列对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
A.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
B.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
C.疫苗通常使用灭毒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试剂
D.接种疫苗可以治疗任何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
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3)疫苗是由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能产生免疫力,有效的预防某种传染病。
【详解】
疫苗进入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相应传染病的感染,因此接种疫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接种疫苗可以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B正确;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剂,C正确;接种疫苗可以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的感染,但是不能治疗疾病,D错误。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我国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在塞拉利昂启动Ⅱ期临床试验.接种这种疫苗属于()
A.非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B.非特异性免疫,切断传播途径
C.特异性免疫,控制传染源
D.特异性免疫,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或各种生物媒介,疫苗相当于抗原,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产生的这种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所以接种疫苗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符合题意。
【点睛】
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即能正确答题。
4.根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A.“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话表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有机物
B.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
D.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存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基因是染色体上控制具体性状的DNA片断,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其中无机盐较多的是含氮、含钾和磷的无机盐。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了食物网;随着吃与被吃物质和能量随之一起流动。
【详解】
在生态系统中,如食物链:草→兔→鹰,兔吃草,草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兔的体内,鹰吃兔,兔体内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就到了鹰的体内。
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故B正确;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
植物的生长也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
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句话表明了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故A错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能够分解有机物,是两个相反的过程,C正确;生物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实质,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生物的性状遗传,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5.夏明研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时,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他把以下4支试管放在盛有37℃温水的水浴装置中10分钟,取出冷却后,向每支试管中滴入碘液.要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是否受温度影响,应比较哪两支试管?()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乙和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要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作用的影响,就要以温度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在一组对照实验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
相同;分析甲、乙、丙、丁四个实验装置可以发现:乙、丙就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而甲与乙是以唾液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乙与丁是以酸碱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
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
6.如图是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B.⑤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C.⑤的开闭由⑥控制
D.叶脉只运输叶片制造的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
(2)图中①上表皮、②叶肉、③叶脉、④下表皮、⑤气孔、⑥保卫细胞。
【详解】
A、叶片由表皮、叶肉和叶脉组成,故A正确。
B、⑤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故B正确。
C、⑤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组成,保卫细胞控制气孔开闭,故C正确。
D、筛管运输有机物,所以叶脉中的筛管运输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同时叶脉中的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故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理解掌握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它的形成与下列哪项有关()
A.风向B.阳光C.温度D.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
【详解】
在高山和海岸边,我们常常会见到这样的一些树木--它们的枝叶只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绿色的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在盛吹定向强风的地方,有一些树木向风面的芽体由于受风的袭击而损坏,或者过度蒸发而造成死亡,因此向风面不长枝条;而背风面的芽体则因受风的影响较小而存活较多,虽然能生长枝条,但也比正常树木的枝条少很多。
有的树木,它的向风面虽然能长出枝条,但这些枝条也因受风的压力影响而弯向背风的一侧,这些原因使得这一带的树木基本上都变成了旗形树,因此旗形树冠是盛吹定向强风形成的。
A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旗形树冠的形成原因。
8.某同学上肢的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治疗。
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
A.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B.只有肺循环
C.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后肺循环D.只有体循环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
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对照血液循环图可知,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进入血液经下腔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上肢动物→患处(体循环),因此,药物到达伤口所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后体循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来分析解答。
9.绿色食品指的是
A.绿颜色的食品B.经济价值高的营养食品
C.有叶绿素的食品D.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答案】D
【解析】绿色食品是指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下加工生产,经权威机构认定并食用专门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与颜色是否是绿色无关,故D符合题意。
10.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年4月29日开幕,主题为“绿色生活•美丽家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下列叙述中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
C.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
D.注意饮食卫生,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杯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如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的污染等。
【详解】
A、拒绝使用珍贵动植物制品,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B、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C、加大空气质量检测,改善环境状况,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D、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会造成森林大量被砍伐,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其中绝大部分是不利的。
平时注意多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原因以及危害,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1.下列对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小肠能吸收水分、氨基酸、麦芽糖等物质
B.肠液和胰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C.胆汁中不含消化酶,对食物消化不起作用
D.胃可以对蛋白质、脂肪等进行化学性消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淀粉、蛋白质、脂肪、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不需要消化就能被吸收,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在口腔中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从胃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再到小肠中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氨基酸;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先是胆汁(包含任何消化酶)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再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麦芽糖不是消化终产物,不能在小肠中被吸收,A错误;
肠液和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参与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B正确;
胆汁中虽然不包含任何消化酶,但能对脂肪进行物理消化,将脂肪颗粒乳化为脂肪微粒,不是对食物消化不起作用,C错误;
胃可初步消化蛋白质,但是不能初步消化脂肪,D错误。
【点睛】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
12.从表中数据分析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颁布保护鸟类的法律法规
B.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
C.禁止引进危害鸟类的外来物种
D.将鸟类移入动物园进行保护和管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
从表中数据分析危害鸟类生存因素中的“栖息地丧失”,对鸟类的危害程度占60%,是危害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保护鸟类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
故选B。
【点睛】
理解并掌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
13.细胞中主要供能物质是()
A.糖类B.蛋白质C.脂肪D.维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约70%)主要来自糖类,葡萄糖、淀粉、麦芽糖等都属于糖类。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故选:A。
【点睛】
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了解常见的糖类植物。
14.下列营养物质中,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而且人体的需要量也很小,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
它是()
A.蛋白质B.糖类C.脂肪D.维生素
【答案】D
【解析】
考点: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分析: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对人体各具有一定的作用。
据此作答。
解答: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而且人体的需要量也很小,但它对人体的作用却很大。
如果缺乏会得相应的缺乏症。
故选D
15.如图是某小组进行实验的装置图,能验证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装置是()
A.B.
C.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详解】
把燃烧的蜡烛放入瓶中,蜡烛熄灭了,是因为种子萌发消耗了大量的氧气,瓶中缺少氧气,因此可以验证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A不符合题意。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图中能够验证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
图中装置能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金鱼藻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C不符合题意。
丁装置可以通过观察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来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D不符合题意。
16.如图是眼球结构的示意图,对眼球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A.“黑眼珠”主要是由①决定的
B.②大小的调节可以使我们在明、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C.正常人眼球内的成像部位是⑤
D.近视眼患者的③曲度过大
【答案】C
【解析】①虹膜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指它的颜色,A正确;②是瞳孔,通过调节②瞳孔的大小可以使人看清明暗不同的物体,B正确;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因此形成图象的部位是⑦视网膜,C错误;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容易使眼球中③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形成了近视,D正确。
点睛:眼球的结构是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④角膜和白色坚韧的⑤巩膜组成;中膜由①虹膜、睫状体和⑥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⑦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③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17.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A.蛋白质B.纤维素C.脂肪D.蛋白质和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上有遗传信息,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详解】
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分子组成,DNA是最主要的遗传物质,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染色体的组成。
18.2015年发生的尼泊尔8.1级地震中,一名男子在没有食物和饮用水的情况下坚持下来,被困大约80小时后获救,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该名男子在这种状况下,身体的下列结构中,重量减轻最明显的应是()
A.皮下脂肪B.骨骼肌C.脑D.肾脏
【答案】A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
【详解】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人体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走路、消化和呼吸等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
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由上可知,被困矿工在长期饥饿的状况下,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来提高能量,只能启用皮下储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因此重量减轻最明显的应是皮下的脂肪,A正确。
【点睛】
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
19.“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的生殖方式分别是()
A.都属于有性生殖B.前者属于有性生殖,后者属于无性生殖
C.都属于无性生殖D.前者属于无性生殖,后者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试管婴儿是通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产生后代的胚胎工程。
属于有性生殖。
克隆动物是发挥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属于无性生殖。
考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0.关于生命的起源,叙述正确的是()
A.原始生命肯定是在地球上起源的
B.原始的大气成分和现在的大气成分是相同的
C.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环境进行实验,产生了原始的生命
D.最早的生物可能是由原始大气的成分先形成有机物,再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
【详解】
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A错误。
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明显不同的是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的氧,B错误;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错误;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D正确。
关键: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21.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草原生态系统B.河流生态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D.热带雨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上述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类型
22.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的下列措施与其目的不一致的是()
A.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是为了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
B.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
C.夜晚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个小角,使冷空气进入是为了减弱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D.果树在开花期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减产,这与传粉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这一过程可用反应式表示如下: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
温度降低,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就会减弱。
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
【详解】
植物的根也需要呼吸,水淹后的农田要及时排涝﹣﹣促进根部的呼吸,A正确;
准备移栽的茄子秧根部总是带着一个土坨,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B错误;
到了晚上,农民常把塑料大棚掀开一小角,使冷空气进入以降低室温,低温能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利于增产,C正确;
异花传粉往往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得不到传粉的机会,如风媒传粉没有风,虫媒传粉因风大或气温低,而缺少足够昆虫飞出活动传粉等,从而降低传粉和受精的机会,影响到果实和种子的产量,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3.如图为植物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的示意图,据图进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