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清以来壮族种植结构的变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明清以来壮族种植结构的变迂
刘祥学
【摘要】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

明清以来,其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受地形、气
候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农作物的引进、人口的迁移等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壮族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特征。

主要是平原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但水稻种植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玉米、麦等杂粮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致呈由平原、丘陵向山地不断提升的趋势。

这种变化正是壮族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地理环境的结果。

%The typical Chuang people are good at rice planting. Ever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planting structure of crops
had changed greatly with significant characteris tics because of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topography and climate as well as the human geographical factors such as the introduction of crops and movements of migration. In plain areas, the crop's varieties increased steadily, rice planting occupying the dominant po- sition, however, and from the plain
to the mountains and hills, the proportion of corn, wheat and others in the planting structure had been rising continuously. The changes were the results by the environmental adaption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y in border minority areas.
【期刊名称】《古今农业》
【年(卷),期】2012(000)004
【总页数】10页(P59-68)
【关键词】明清;壮族;种植结构;环境适应
【作者】刘祥学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
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水稻种植在农业经济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受居住地区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外来人口迁移的影响,自明清以来,壮族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且存在显著的平原与山区之别,并深刻影响到不同地区壮族社会的经济生活。

因此,研究壮族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对于解析壮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以及探讨壮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前学术界只有个别学者关注到广西近代种植结构的调整与商品化关系问题。

[1]对于壮族农业经济中的种植结构,研究十分薄弱,在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作一专门研究,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一、明代壮族的农作物种植结构
壮族地区地貌总体上以山地为主,山地中又主要有土岭与岩溶山地两种类型,尤以岩溶山地面积最为广大。

其间散布着几个面积不大的平原,如浔江平原、郁江平原、南宁盆地、玉林盆地、左右江河谷平原、桂中平原与桂东北平原等。

而在这些平原中,自汉以来即有不少汉族迁入。

明清时期在位于桂东地区的平原地带,汉族人口已占了相当比例,少量的壮族多与汉族杂居。

但在南宁盆地、桂中平原以及左右江河谷平原地区,壮族人口仍占较大比重。

史称:“通省如桂平、梧、浔、南宁等处,皆民夷杂居,如错棋然,民村则民居民种,僮村则僮居僮耕,州邑乡村所治犹半民
也。

右江三府则纯乎夷,仅城市所居者民耳,环城以外悉徭僮所居,皆依山傍谷,山衡有田可种处则田之,坦途大陆纵沃,咸荒弃而不顾。

”[2]由于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与山区相差较大,尤其是生产力水平与耕种习惯的不同,不同地区壮族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因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明代,壮族分布的平原丘陵地区,水稻是最主要的农作物。

钦州沿海平原地区,农作物的种植较为单一。

除水稻外,其他种植不多。

史载钦州“乡村之民务农作,
然皆不粪不耘,撒种于地,仰成于天。

又仅水稻一种,诸谷不植,故所获不厚”,又言“钦民所食惟水稻一种,粟、豆、芝麻虽有而不多”[3]。

其时种植的水稻品种较多,计有:六禾、白禾、毛禾、赤禾、坡禾、畲禾、胜稔、父黏、乌独、油粒、旦糯、八月粒、赤阳糯、斑鸠糯、羊眼、虾须、马蚬、晚糯、白谷、花谷、毫糯、红须、马鬃、翼糯、广糯、粘糯、糯粟、绿粟、老鸦糯、黍、稷等数十个品种。

[4]宾州平原,城中以汉族为主,“乡落唱和成风”[5],显然以壮族居民居多。

至明中后期时,农业已得到相当程度的开发与发展。

明人有诗称“绿野黄云
盈稼穑,青山晴日照蜚旌。

兰兰树色侵帐入,冉冉花芳夹道迎。

……欲使郊原无猛虎,早从屯戍买耕牛”[6]。

在汉族不断迁入的压力下,当地的一些壮族居民已开始向平原边缘的山区垦殖;所种植的农作物有谷、菽、黍、山薯、芋等,但谷类所占地位最为重要,“谷之品多粘、多粳、多糯”[7];在南宁盆地,壮族种植的稻类有粳、粘、糯三种,麦则有大麦、小麦和荞麦,此外还有粟、黍、菽、芝麻和各类瓜果。

[8]横州(今横县),当地的壮人所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在丘陵地区的壮族则以种植畲禾为主,“亦不多施工,亦惟薅草而已,获亦不减水田”;至于果蓏之属,则以“莲房、西瓜、甘蔗、栗”四者,种植情况与江浙地
区相佛,“荔枝、龙眼、蕉实三品甚佳”[9]。

左右江平原地区,太平府“土夷”种植的农作物“谷有稷(太平俗名马尾粟),黍(峒人名曰口粥)、粟、麦
(惟养利、龙英三茗种)、稻(太平名曰畲禾,种于高原,即宋人之占城稻)”,
又载麻、豆等其他经济作物种植“亦少”[10],说明谷类作物明显占据主要地位。

红水河流域、右江上游及滇东南山区,为壮族土司直接统治区,其时中央王朝势力尚无法进入,故明代史料记载多较简略,从有限的史料记载看,水稻仍是主要的农作物品种。

如红水河流域的南丹土州、东兰土州、那地土州,嘉靖《广西通志》
卷五十一《外志·土官属流沿革》记载了它们详细的田塘面积和所要征收的粮米数,再从当地壮族《布洛陀》经书所唱的农时安排,可以断定田里种植农作物就是水稻,且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又载当地的壮族向中央王朝上贡的食货主要有:草果、降真香、荔枝、茶叶等。

此外,红水河中游腹地的忻城土县进贡的是苎麻,永顺长官司和永定长官司进贡的食货为草豆蔻。

在泗城州、镇安府则只有征收的秋米数额和草果两类。

在滇东南的壮族地区,进贡的土产则有姜黄、芭蕉实、草果、酸角等。

[11]由于明代当地壮族部分耕种山间坝子的水田,部分则耕种
畲地及以狩猎资生,因此其所种植的农作物中,水稻应当占有较为重要的种植地位。

至于水稻之外,其他的农作物种植情况,囿于史料记载不足,已难以查考。

二、清代壮族的种植结构
清代,随着改土归流的完成,汉族人口不断进入壮族聚居区,在人口对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同时农作物新品种也不断被引进推广到壮族聚居的山区。

这样,促使壮族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耕种条件较佳,聚集了较多的汉族移民,他们与壮族形成杂居局面,壮族农作物种植受汉族影响较大,壮汉两族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基本相同。

从地方史志资料记载看,壮族地区种植的谷类作物品种与明代相比有所增多。

地处北部湾沿岸平原地区的廉州府,清代分布于此的主要是少量被称为“狼人”
的壮族,其种植水平已与汉族相差不大。

水稻是其最重要的农作物,种植的谷类作物有禾、糯以及粟、黍、稷等品种,豆类则有绿豆、黑豆、雪豆、刀豆等,此外还有少量的芝麻。

灵山县的水稻种植,以粘、粳、糯为主要品种。

值得注意的是,自乾隆间开始已推广种植粟、三角麦(荞麦),史载灵山“独无麦,惟有一种三角麦”[12]。

在桂东地区的浔江平原与玉林盆地,当地的壮族主要是原先驻屯于此,汉化程度较高的壮族“狼兵”的后裔。

他们的农业生产与汉族别无二致,均以种植水稻为主。

由于这一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故水稻种植极多,产量较大。

虽然没有史料具体记载其时这一地区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但从当地有大量稻米外运的情况分析,水稻种植无疑在种植结构中占有主要地位。

史载“西粤之贵县尤多谷”,“其谷多半出于东粤灵山”[13]。

又光绪《直隶郁林州志》卷四《物产》载“州谷类多,以晚稻、鼠牙占为最,……客争贩往四方,京都称为广西细米”,兴业县“无他奇产,五谷独宜于稻”,又载“甘蔗美且多”[14],水稻、甘蔗种植量不小,甘蔗已成当地除水稻之外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作物。

浔江平原的桂平县一带,水稻的种植量也很大,品种不少。

其中以生长期较短的蝉鸣稻最为有名。

史料记载当地还有一种被称为“玉米”的岭禾,据郑维宽研究,实为一种旱稻作物,[15]“其
种在于岭坡,耕地如畦町”[16]。

又有黍、小米、大麦、小麦、荞麦以及黑豆、黄豆、绿豆等。

宾阳平原与南宁盆地一带,是壮族的重要分布地,也是其时广西重要的水稻种植中心。

宾阳平原经过明代汉族移民的不断垦殖后,至清代中叶时已是良田遍野,赵翼路过此地,有诗称:“马蹄踏遍万山巅,厌见峰峦乱插天。

好片宾州平似掌,春泉万顷绿秧田”[17]。

这里的壮族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又载南宁盆地种植的水
稻品种主要有:粳稻、糯稻、粘稻等。

其中,粳稻有毛粳、六月粳、八月粳,糯稻又有白糯、红糯、黑糯、斑糯、黄皮糯、早糯、香糯、光糯、毛糯、六月糯、赤阳
糯、狗眼糯等,粘稻其实也属糯稻的一种,计有白粘、红粘、早粘、晚粘、鼠牙粘、长腰粘、六月粘、番禾粘等。

[18]永淳县(治今横县峦城镇)一带,主要种植
的农作物有粳米、糯米、芝麻、黄豆等,地方史志称“淳民止知种稻而不知兼种
杂粮,人畜皆资之于稻”[19]。

可见,在当地壮民的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占
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桂中平原地区,柳城、来宾、象州等地,均有较多的壮族分布。

他们种植的水稻也有多种品种,“粳、稻名种俱称禾,……粘则称粘禾”。

种植的粟,则有鲜、糯两种。

当地还有一种特产——禾产,即穇(俗名鸭脚粟),“似黍而穗异,生三四月,歧若手指,然以耐旱故,高亢之地多种之”[20],此外还种植筒禾米、高粱、麦类、豆类、芝麻等。

桂东北的桂林府和平乐府,壮族分布不多,主要分布在临桂、永福一带的山区为主,平乐府壮族则主要分布在桂江两岸的平乐、荔浦、昭平等地的平原丘陵交接地带。

他们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粳、粘、糯、粟、黍、稷、大麦、小麦、荞麦等品种,以及豆类、芝麻等经济作物。

其中,修仁县(今荔浦修仁乡)一带,水稻种植的品种
主要有:蓝禾、红禾、牛头糯、红皮糯、早谷糯、红粳、白粳、早粘、冬粘、牛斤粘、马尾粘、观音粘、鲫鱼串、南京旱、油粘、高粱、狗尾粟、鹰爪粟、鸭脚粟、米麦、荞麦、三角麦。

其中的蓝禾,是当地壮民栽培的名品,“蓝禾米味极香,亦名香粳,抱恙食之相益,高年食之益寿”[21]。

至于以外地地名命名的南京早
等品种,当系引进的水稻新品种。

左右江河谷平原地区。

新宁州,水稻种植有粳、糯、粘等品种,“粳稻其不一,……糯稻视粳更多”,用作杂粮的则有粟、黍、麦,“菽,豆也,为类最多”[22]。

右江平原一带,农作物种植情况大致类似,“有菽、有糯、有粘、有麦……有芋、有薯……”[23]。

岩溶山地,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尤其是受土质、灌溉条件的影响,当地壮族的农作
物种植与平原地区壮族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在天平山脉西南缘的永宁州(今永
福寿城乡)一带,当地壮族种植水稻,品种较多,史载“稻有糯有粳。

糯,粘者;粳,不粘者。

糯有诸糯:香糯、黄皮糯、狗蚤糯、羊眼糯,皆晚熟,有芒;其一种无芒者,曰光头糯。

早熟而有芒者,曰火榄糯;曰马皮糯,又呼为八月阑;无芒者曰矮糯,曰冬香糯,宜酿酒。

粳有百日籼、六四籼,又有广籼、蛆籼、大骨籼、八方籼、富贵籼、花壳籼、挂耙籼诸种,皆早熟。

其十月一方熟者曰冬籼。

又一种称旱禾,性喜燥,树之高原,虽早亦熟也。

”但水稻以外的杂粮种植明显地增多了,它们在农业生产种植结构中的地位也较为重要。

“麦惟荞为土宜,然种者少。

近亦有植大麦者。

菽具黄、绿、赤、白、黑五色,至于高梁、粟、穇,贫民多种之。

膏粱,北人谓之秫,……粟,俗谓之狗尾粟。

亦有黄、自、黑、赤四色,黄、自不粘,黑赤者粘。

穇俗谓之鸭掌,蜀人谓之鹅掌,皆象形也。

食以谷为主,而贫民不能有稻田,辅之以麦、菽、高粱、穇。

迩年山岭之间又多种苞米。

永宁虽田少土瘠,然不通舟车,非岁大祲,民亦可无菜色”[24]。

红水河流域与龙江流域的庆远府一带,水田种稻,旱地则实行杂粮与旱稻套种,以充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道光《庆远府志》卷十八《诸蛮》载当地壮人“水田低则称田,旱田高则称地,田则皆种稻,地种杂粮,间有种旱禾者”。

水稻种植以糯、粳、黏为主,麦有燕麦、荞麦,杂粮有黄白黍、高梁、芝麻、芋头、术(薯)、
豆等。

[25]镇安府一带,种植的农作物有糯、有粘。

由于地岩溶高原,水稻的
生长期较长,种植的稻米,不仅粒大,而且“味胜于常”,主要品种有白粘、赤粘、赤糯、白糯、小糯、粳米、旱米等,麦类作物也是当地壮民种植的重要农作物,镇安府所属各州皆种,但以向武州种植居多。

[26]另外从当地“土民”,“食
惟山薯、芋、粟”[27]的情况看,杂粮的在种植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镇安
府“土民惟知务农,开山种畲。

正月种荞麦、小米、稗、穇;二月种棉花、芋头、玉米”,杂粮中以玉米种植较广,如天保县“二月中玉米甚夥,可支半年之粮”。

但在县城周围地区,“惟秧稻一造,别无所收”[28],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

至于穇和高粱这类杂粮,所辖各县虽都有种植,但数量不多。

而豆类和芋头,在当地农作物中则占有一定的比重。

综合考察,这一地区杂粮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西林县一带,当地壮族以种山为主,水稻种植不多。

据康熙《西林
县志·物产》记载,荞麦、绿豆、红薯、芝麻、芋头是当地居民种植的主要谷属作物。

可见,当地壮族是将杂粮当作主粮种植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桂北、桂西北的岩溶地区,当地壮族居民的杂粮种植结构中,还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如薏苡米,在庆远府各地与镇安府,种植量较大,镇安府一带的壮族、瑶族,“多种之以为粮”,又种植一种叫咘巴的薯类作物,“岁歉则土民食之”[29]。

红水河
流域的迁江、上林等县壮族,均有种植。

在滇东南的广南府和广西府壮族地区,坝子、河谷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如师宗州“十三槽”即是重要的产粮区。

山区与
右江上游相似,杂粮中玉米(当地称为玉麦)、麦子、红薯、芋头的种植比重较大。

三、民国年间壮族的种植结构
民国年间,壮族地区农作物种植有了基本的统计数据,为进一步探讨壮族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从当时地方史志记载的情况看,平原丘陵壮区,水稻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的地位继续得到加强,水稻新品种不断培育与引进,玉米等杂粮所占比重不大。

南宁盆地一带,邕宁县,“田有水田、旱田之别,田专种谷稻,地则专种杂粮。

……至农作物,以谷米为最大宗,计每年总产量为一万万二千三百七十九万零一百五十筋。

蔗、豆、花生杂粮称是”[30]。

宾阳平原地区,夏至谷(早造谷)为主要粮食,有矮脚、细粒、白肚、六月白等多个品种,“近更有试种中山种者,粒细而良,收获颇佳,现正设法推广”;“暹逻谷,近年始有有试种”[31]。

其余大禾谷、白芽谷皆为主要粮食。

杂粮中,玉米为次要粮食,“黎塘一区早地皆
种,其余各地虽有种者,惟产产量不高”[32]。

左右江平原地区。

崇善县,地处平原的东南各乡主要粮食以粘谷、油粘为大宗,西北各乡以玉米为大宗”[33];同正县,“谷属其正粮系粳、秫二种稻,……至
杂粮则有苞粟、花生豆、白豆、黑豆、绿豆、芝麻、穇子、三角麦、狗尾粟、高粱之属。

出产以大烈稻为大宗,次包粟,次花生,其余各依次所列,以次少种”[34]。

右江谷地的田阳也是水稻种植大县,出产的粘米是当地主要粮食,县境
内的甫圩、那坡、新荣、正荣、联荣、旧城、四厢、百育等乡均以粘米种植为大宗。

玉米的种植居第二位,但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

隆安县,种植的水稻主要有早稻、冬谷、晚稻、旱谷四种,其余则有高粱、粟、黍、三角麦以及各种豆类作物,其中花生豆“近年纯系外洋种子”[35]。

桂中平原地区。

柳城县,是壮人分布较多,汉化严重的区域,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也较多,史称“稻分为粳、秫、籼等类,俗谓之禾,又有早稻、晚稻之分。

县属
地质不等,肥沃者如沙埔、东泉、禄村等处,每年两造,其余硗瘠者一造.丰年为
出口大宗。

”[36]水稻在种植结构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至于杂粮则主要以
玉米为主,“县属沿江两岸最多”[37];武宣县,粮食“以油粘、七粘、大冬、六十为大宗”[38];来宾县,“水田、陆地粳、糯、粘诸谷为多”,“陆地多
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种植量也较大,“县属南四里,亲睦团几于遍地皆是”;“近年木薯最多,农家凶岁多恃薯、芋以为粮”[39]。

桂东北地区。

平乐县,“谷米为出产大宗,……玉蜀黍次之,麦类又次之”[40]。

贺县、阳朔两县均以水稻种植最为重要,所产粮食出口到梧州等地。

但在广大的岩溶山地,杂粮在壮族的种植结构中,虽然水稻在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杂粮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水稻。

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县,由于境内岩溶广布,崇山峻岭.平地较少,这样的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当地壮族的种
植结构。

他们种植的谷类作物有陆稻、水稻、粳米、香粳米、早禾等;豆类有大豆、
绿豆等;杂粮有大麦,小麦、玉蜀黍、甘薯、养麦等,“其中以玉蜀黍为大宗”[41]。

都安县境内,虽然各地均种植有粘谷、糯谷、麦、黍、粟等作物,但玉
蜀黍种植量大,“本县各乡镇,尤其是山居农民,均种此黍为维生活之唯一粮食”[42],玉米在种植结构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

来宾县“农民之居山陇高原者,大略以杂粮为生活,其农户物以包谷、豆类、八角油为大宗,薯类、麦类次之。

……童山则独目皆然”[43];左江流域的龙州县境的上龙土司一带,“各陇山多田少,惟种黑白录豆等及包谷以为生活”[44]。

上金县(今龙州县境),“谷、麦、豆、玉蜀黍,县属以此为大宗,农家皆种,高粱、芝麻、番薯、芋头、木薯,县属称为杂粮,山地多种”[45]。

右江流域的凌云县,各乡镇均种包粟(玉米),“以东荣、东和、逻楼、沙里四乡产量最充,为该四乡主要粮食”[46]。

总之,民国年间居于岩溶山区的壮族,杂粮的种植在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明清以来壮族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特点
考察明清以来壮族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不难发现,其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具有下列特点:
一是壮族作为一个以稻作为主的民族,水稻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动摇,反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垦殖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其地位越发巩固。

尤其是在平原、丘陵地区,水稻的播种面积与产量均远远超过杂粮。

二是玉米、麦等杂粮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致呈由平原、丘陵向山地不断提升的趋势。

在此以民国年间《广西年鉴》和所修方志的有关统计数据,对左右江流域
不同海拔高差的壮族聚居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略作分析。

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左江流域,自下游向上以扶绥、崇善、龙州、靖西四地为例,农作物种植结构见下面图、表所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左江流域农作物种植情况表(单位:万斤)资料来源:
(1)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二年编:《广西年鉴》第一回,188-199页;(2)表中空缺部分为缺乏统计数据,均按“0”处理。

水稻大小麦荞麦玉蜀黍高粱粟
薯芋花生黄豆蔗糖扶南 330000 120 /27000 2300 10500 3000 5000 800 200 48000 30000 8000 2000崇善300000 / 1600 121000 // 59000 11000 16000 10000龙州300000 7000 /150000/ 1000 92000 / 2000 1100靖西330000 54000 / 160000 //
表中数据,经过计算模型处理后,生成下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左江流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图
右江流域,自下游向上以隆安、奉议、百色、凌云县为例,农作物种植结构见下图表所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左江流域农作物种植情况表(单位:万斤)资料来源:(1)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二年编:《广西年鉴》第一回,188-199页;(2)表中空缺部分为缺乏统计数据,均按“0”处理。

水稻大小麦荞麦玉蜀黍高粱粟
薯芋花生黄豆蔗糖隆安240000 500 / 60000 / 10000 / 9000 /2000奉议400000 1200 500 120000 50 // 40000 3500 6800百色 330000 100 /3300 50 200 212000 50 100 /凌云 500000 1300 / 300000 50 900 200000
///
上表数据经计算模型处理后,生成下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右江流域农作物种植结构图
三是壮族的种植结构变化还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同时也是民族关系发展状况的反映。

由于受地理环境、民族交往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外来农作物品种在壮族地区的传播有一个逐渐扩大的过程,故不同区域的壮族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不一致的。

如以麦类作物为例,明代中叶时只在桂林府的临桂、南宁府、太平府少数地区开始得到试种,至清中叶后才向桂西、桂北山区以及沿海地区发展。

其他作物,如番薯、花
生等品种的引种亦大致类似。

故壮族种植的农作物结构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关系的变化。

一般规律是,壮族种植农作物外来品种的丰富程度,反映了壮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与汉族的交往密切程度。

四是壮族杂粮种植比重的差异,与壮族地区特有的农业发展地理环境是相适应的。

在海拔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日照时间长,日平均气温高,灌溉条件好,水稻的播种面积较大,一般可实现一年二熟,局部地区可实现一年三熟。

生产的粮食基本可以满足生活需求,种植杂粮的驱动力减弱。

而在壮族居住的山区,由于山岭以及林木的遮挡作用,日照时间短,日均气温随地势上升而逐渐降低。

山多田少,水稻播种面积有限,不少地区一年只能一熟,粮食产量不高。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无法满足生活需求,要种植杂粮以为补充,因此存在较强的杂粮种植的驱动力。

如清代左江流域的养利州,峒地已完全得到开垦,所产粮食尤不能满足需要,只好向山上开荒种芋头等杂粮,赵翼有诗称:“偌大空虚境豁开,如何都占石山堆;无多平地俱耕尽,争向山头种芋魁”[47];崇善县,地势较高的西北各乡以玉米为大宗,芋头、红薯种植也较多,史称“芋头,崇善颇多,土人以此充食。

……红薯,各乡种者极多,贫民赖此充食”。

迁江县情况亦有同样记载。

[48]龙州县“番薯,有红黄二种,杂粮以此为大宗,民食利实赖之,各属均有出产,但以旱地为较多”[49]。

史料又载“玉蜀黍,在本省多名包粟,又名玉米或包米,以全省农产而论,除稻及薯芋外,当以此为最丰,西部各县及贵县、罗城等均为大宗出产地,凡同正、果德、东兰以西各县,因山岭过多,稻作较少,交通不便,运输艰难,农民食料,皆以玉蜀黍为最重要,甚至有终年食玉蜀黍者”[50]。

此外,壮族居住的山地,土壤以石灰岩土、红壤、黄壤为主,肥力不高,储水不易,灌溉条件较差,但却较为适合对土质要求不高,需水较少的薯、芋、玉米等作物的生长。

当地壮族扩大这些杂粮的种植,也可提高岩溶山区土地的利用效率。

应该说,这是壮族适应环境在生产中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