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图1:短视频用户对视频媒体的认知(网民比例)
图2:四种视频形式的跨屏使用情况(网民比例)
(选自《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
材料二:
网络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已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必然在促进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当然,在看到网络短视频飞速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影响短视频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比如,短视频内容鱼龙混杂,低俗庸俗恶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需要不断强化内容监管,此外,短视频的版权保护目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内容是与创意紧密相关的,保护创意等智力成果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缺乏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创新性内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伤害的还是短视频整体业态。

近年来,在网络短视频领域侵权问题频发,对短视频健康发展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为了促进短视频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

网络短视频毕竟是一个相对新兴的领域,具体运作过程中难免产生版权争议,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制度建设,尽快健全完善版权保护体系,使从业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短视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要积极治理短视频领域的侵权乱象,充分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构建竞争有序的短视频市场环境。

最后,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培养。

保护短视频版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网络短视频用户数以亿计,如果每一位用户都能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在使用和分享过程中,自觉坚持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短视频保护环境必然大有裨益。

(摘编自《让短视频更精彩》,(中国出版》2019年第5期) 材料三:
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特续深入,短视频发展将在2019年进入新阶段。

来自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 )最新发布的《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显示,短视频将以其“视觉化的强参与性、社交传播的强互动性、‘短视频+’的连接延展性,重构视频生态的演化图景”。

根据CSM 全国网收视率调查数据,电视观众三天内收看电视的平均到达率约为70%,换言之,三
天内没有接触过电视的观众比例约为30%;这个数据和三天内只选择使用短视频的29.7%的网民比例极为接近,其中逻辑大致意味着,如果不看电视,则转向只看短视频。

短视频构成对电视的直接竞争。

业界专家认为,短视频的规模红利正在趋向消泯,要想继续获取规模红利,短视频的价值型增长将变得更加重要。

电视平台从媒体融合视角出发的短视频业务发展,既是对短视频市场价值提升的一种观照,也是稳定电视平台传统业务的一份努力。

电视内容的主体是长视频。

自然是和短视频相对立的。

短视频对电视边界的侵蚀与消解也同时激起电视平台寻求发展自由身短视频业务的动力。

长视频平台发力短视频业务,成为当下媒体融合与转型的标志事件。

(摘编自邓维东《短视频将持续改写电视行业》,《传媒》2019年第5期)
材料四:
相对于长视频来说,短视频尽管短,但其同样是作者创作行为的产物,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外在表现,在满足原创性的前提条件之下应受版权法保护。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作品只有一分多钟,而且只有一个摄像机位,这并不影响其作为作品的存在。

纠结于时长的长短对短视频进行类型化从而对其是否为作品及是否满足原创性要件进行判定并非明智做法。

另外,创作本无高低,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非版权法所关注的对象,从所谓创作高度的角度对短视频进行类型化亦非明智之举。

在与短视频有关的司法裁判中,与其无谓“纠结”,还不如“释怀”,对短视频作品提供一体化、扁平化和普惠化的保护,为短视频行业建构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摘编自卢海君《短视频的<著作权法>地位》,(《中国出版》2019年第5期)
4.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短视频用户对短视频娱乐性的认同比例最高,其次是陪伴性、内容丰富性、社交性、资讯获取的及时性,而对信息可信性的认同比例最低。

B. 电视媒体在内容特性和家庭收看上获得高认同,内容特性包括权威性、健康性、专业性和知识性;但其实时互动体验性不如短视频。

C. 短视频用户对视频媒体有不同的认知,尤其是对短视频和电视媒体形成显著的认知互补;短视频的强娱乐性是其赢得用户欢迎的根本原因。

D. 多元视频媒体共存使用户跨屏使用成为常态,短视频成为网民跨屏使用的重要组成;长短视频组合观看已经成为网民主流选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短视频内容深度不足、专业性欠缺、知识性弱化,以及娱乐化倾向,难免导致低俗庸俗恶俗内容的产生,因此需要加强内容监管。

B. 促进短视频高质量发展,需立法机构、执法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健全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力度,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等方面下功夫。

C. 在当下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短视频既是电视强有力的竞争者,也成为电视平台基于媒体融合视角发展自身短视频业务的动力。

D. 在规模红利还渐萎缩的背景下,短视频行业发展如果未能在内容健康、知识性强、信息可信度方面用力,就难以稳定乃至扩大其规模红利。

6. 材料二、三四报道内容的角度,各有怎样的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4. C
5. D
6. 材料二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提出促进短视频健康发展的对策;材料三从媒体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短视频促进视频生态重构的演化图景,指出它将改写电视行业;材料四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指出短视频在满足原创性的前提下应受到版权法保护,为短视频行业建构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

本题中C项“短视频的强娱乐性是其赢得用户欢迎的根本原因”强加因果,表述错误。

根据材料一图表可知,短视频受到用户欢迎的原因有很多:娱乐性更强、更能陪我度过空闲时间、更及时获取资讯信息等。

但是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并没有提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本题中D项“短视频行业发展如果未能在内容健康、知识性强、信息可信度方面用力,就难以稳定乃至扩大其规模红利”这一推论依据不足,表述错误。

根据材料三正确表述:“业界专家认为,短视频的规模红利正在趋向消泯,要想继续获取规模红利,短视频的价值型增长将变得更加重要。

”但是得出题干中的推论于文无据。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

本题中要求从“材料二、三四报道内容的角度,分析各有怎样的侧重点?请简要概括。

”结合材料二“为了促进短视频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最后,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培养”可知材料二从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提出促进短视频健康发展的对策;结合材料三“随着媒体融合进程持续深入,短视频发展将在2019年进入新阶段。

来自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最新发布的《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报告2018-2019》显示,短视频将以其‘视觉化的强参与性、社交传播的强互动性、‘短视频+’的连接延展性,重构视频生态的演化图景’”可知材料三是从媒体融合发展的角度,指出短视频促进视频生态重构的演化图景,指出它将
改写电视行业;结合材料四“相对于长视频来说,短视频尽管短,但其同样是作者创作行为的产物,是作者思想与情感的外在表现,在满足原创性的前提条件之下应受版权法保护”以及“在与短视频有关的司法裁判中,与其无谓‘纠结’,还不如‘释怀’,对短视频作品提供一体化、扁平化和普惠化的保护,为短视频行业建构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可知材料四是从著作权法的角度,指出短视频在满足原创性的前提下应受到版权法保护,为短视频行业建构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青青陌上桑
王茵芬
(1)进入谷雨节气,杨花飘落,杜鹃盛开,正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好时节,阳光铺在老家场院上,细密温暖。

一只小白免蹦了过来,母亲捡过几片青菜叶子放在它脚边,说要去田野里弄些嫩草。

(2)我随母亲来到田头,青草遍地,不像那时候,草还在地上探头探脑,就被我们连根挖起,成为兔子和山羊的时鲜。

记得去麦田或红花草地里据草,被队长老王叔发现,挨骂不止,严重的会被他拎去篮子。

有次,我逃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心撑在刀口上,血流了许多。

回家后,阿婆用菜油止住血。

那晚,我写在方格簿上的字没一个是端正的。

(3)沟渠里蓬生着丛丛菖蒲,修长碧绿,惹人喜爱。

菖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灵草,气味清香,用来驱蚊除病。

这时节,它们还在一个劲地长,到了端午日,人们用红线将菖蒲和艾叶各一株,大蒜头一个,扎起,悬于大门边的屋檐下,以防疫驱邪。

(4)缓缓走在青青的陌上,麦子已抽穗扬花,清香飘逸。

我们来到一块地势略高,狭长形的地里。

这块地已经荒芜多年,是父母在年前秋天开垦出来的,他们种了小麦。

在这块地的最西边,有一棵长得歪斜的老桑树。

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热了,累了,还坐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

我走过去,只见苍老的枝干上长出了一片片嫌绿的叶子太阳光照在上面,绿得发亮。

我和母亲说,现在没人种桑养蚕,有点可惜了。

我们苏州是丝绸之乡,丝绸产品非常有名。

在以往,我们还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桑树是功臣。

我上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过苏州的桑蚕丝绸文化,这里地处太湖流域,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成为我国蚕桑丝绸的重要基地。

(5)母亲弯腰在田里拔野豌豆草,说,那会儿的这个季节,你小时候常和阿婆去采桑叶挣工分,集体公房里养蚕正当时,我笑着说,哪有不记得的,“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6)“秦之未落,其叶沃若。

吁嗟鸠兮,无食桑甚”是《诗经》里的一句。

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

可见,自古以来,人们种桑养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这习俗在吴地早已形成。

从前,人们在房前屋后都成种桑树。

“桑梓”象征故乡、家乡。

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7)那时,蚕宝宝上山结茧后,到了清晨,队长就如一只报晓的公鸡立在村中央吹哨子,还大着嗓门喊;“摘蚕茧啦!”“摘蚕茧啦!”
(8)村里亮起点点灯火,大人们睡眼慢松地匆匆跑出家门,胳臂里都夹了个小板凳,
手提着筐,有的手里还端着粥碗。

因为是按多劳多得来记工分的,所以,大家还拖儿带女,整个村里,狗叫鸡鸣,少不了还有哪家不乖巧的孩子在母亲的怒骂声里,又是揉眼又是擤
鼻涕的,鸣鸣咽咽上场。

(9)我也被做记工员的母亲叫起来,和阿婆挤在一拨人的后面,好不容易拖到了几条结满蚕茧的柴垄。

我坐在小板凳上不停地摘下一个个饱满而硬实的茧子。

场院上真热闹,人们说着笑着,一个个的箩筐里堆满了雪白雪白的蚕茧子。

我母亲和会计就给人们摘的茧子一一过磅,记录下来,并把一箩筐一箩筐的茧子装进水泥船的舱里,堆得像一座小雪山似的。

接着,队长、会计和我母亲带了两个壮劳力摇船到镇上收购站去卖茧子。

(10)有次,我跟母亲去的,三四个小时后,卖完了茧子,大人们都笑眯眯的,似乎听到他们在议论今年“好价钱”。

于是,来到镇上唯一的供销社,给我和另外一个小孩各买一支雪糕,那时能吃到雪糕可真是奢侈啊!也是从那时起,每到夏天,我就对雪糕念念不忘。

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

(11)我蹲下来,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

万物生长时,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种子在萌芽,在长叶。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6年第12期)
10. 第(6)段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其用意是什么?
11. 第(9)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而生动,请对此加以分析。

12. 第(10)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
13. 桑,蕴含着一种家园情结。

它给予“我”哪三点底护?结合文章内容概述。

14. 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0. 增加文采,写出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充满生趣,深化作者对桑树的情感。

11.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茧子数量多、颜色雪白,体现了丰收的喜悦。

12. 说明”我“现在生活改善了,吃雪糕已不再奢侈,含蓄地表达“我“无法再次体会经过辛苦劳作换来雪糕的甜蜜的遗憾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13. 提供阴凉;增加收入;滋养品格。

14. 最后一段与文章第(4)段相呼应,从记忆中回到现实,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写出“我”吸纳麦香的舒坦;同时,因为看到麦子、桑树等万物生长繁茂,尤其是柔树无私给予,给人旺盛生命力的印象,让我联想到“希望的种子“正在我们的内心萌芽,恰如我们的人生,给读者留下回味与思考。

10. 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如果是一般的语句我们大多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思考。

但是,这里的语句是引用的诗经中的句子,故不能按照一般语句来理解。

首先这个句子在诗经中的意思是: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

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联系引用前的文字引出桑树的话题,后面又有“短短十六个字就把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描绘得传神鲜活,生趣浓郁。

”这样的句子,可见作者引用这句诗的原意比较明显是为写桑叶的茂盛青翠和熟的桑葚与飞着的斑鸠充满生趣;但是同时引用诗句本身又带有增加文采的作用,同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桑树的情感。

点睛:引用,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

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11.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收获的茧子比作是小雪山,一是茧子和雪山都是白色的,二是小雪山很形象的表明收获很多。

雪山在人们心里是美丽的景物,故有映照了人们丰收后喜悦的心情。

点睛: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的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更充分地表达作者的独特感受。

比喻有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又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

12.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句意的理解。

“然而,近些年,竟然淡忘了它”这句话中的关键词是“这些年”、“竟然”、“淡忘”。

先找该句的语境,前文说的是母亲交茧子后,卖了个好价钱,给我买了一支雪糕,而这支雪糕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奢侈的。

即是说这些年来雪糕已经从奢侈变为平常,在我的心里没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了。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表层含意弄清楚了。

再深入思考可知,过去的奢侈是因为那是艰辛的劳动换来的,现在生活改善了感受不到那种艰辛,自然也感受不到那个时候的快乐了。

.....................
13. 本题从文本中的语句可以总结得出答案。

“记得我年轻时在附近责任田里收割麦子,热了,累了,还坐在这桑树下乘凉歇息。

”可总结出提供阴凉;“在以往,我们还靠种桑养蚕增加收入,桑树是功臣。

”可总结出增加收入;“我蹲下来,吸纳着青涩的麦香,胸腔特别舒坦。

万物生长时,人的内心也会有一粒种子在萌芽,在长叶。

”中可总结出滋养心灵。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行文思路的把握能力。

分析时,一方面要顺着作者对于桑树的描写思考,另一方面要紧紧把握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要顺着物的线索和情的线索索进行梳理分析。

总体思路是:由情线发端,接着物线、情线并行,再到情线突现,最后物线、情线合而为一。

做题时,应该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渐弄清文章段意、层意,只有如此,才能理清文章的思路。

考生务必要认真读懂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前,不要匆忙答题,以防“答非所问”。

14. 本题考查结尾语段的作用,且题干上明确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结尾语段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表现为呼应前文的作用,从文本来看,此段前几个语段都是对往事的叙写,而这个语段回到现实中与第四段形成了呼应的关系,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其次,联系上文可知作者看到麦子、桑树等万物生长繁茂,尤其是柔树无私给予,让我联想到“希望的种子“正在我们的内心萌芽,恰如我们的人生,给读者留下回味与思考。

点睛: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总是离不开诗呢?那是因为诗和我们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这个民族把诗意看作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质。

说到底,西方人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而我们中国人则是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这是我们特有的思维方式。

譬如说,苏东坡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提到了一个典故:尧统治天下时,手下的法官皋陶要杀犯人,但尧反对了三次,主张不杀。

主考官欧阳修特地问苏东坡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坦然回答:“何需出处!”他是根据策论的需要,自己编造出来的。

还有个例子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史书,但鲁迅对它有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里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譬如“鸿门宴”,写得如此精彩,所有的细节都栩栩如生,但鸿门宴在历史上有没有如此真切地出现过呢?其实司马迁只是非常合理地写了一段可能是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要的一位史学家,也是用一种诗意的方式,在为我们民族留下那样一段可能存在的历史。

我们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就是诗意,或者说诗意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就是为什么诗像梦一样一直缠绕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我们民族的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读几首诗、背几首诗,因为诗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东西。

纵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应该说它也是一部诗的历史。

大家可能很熟悉胡适先生关于文学史的观点,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他认为中国文学是这样发展的。

但你要知道,当时胡适提倡白话文,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是发展的、是进化的,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完全是有理由的。

为此,他需要寻找一个根据、一个史实,所以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这个观点。

然而事实上,他的这个观点把中国文学史中诗的重要地位给抹杀了。

诗在我们中国文学里,实际上从来都是主导文学的。

唐诗不谈,宋也是以诗为主。

称苏东坡为诗人他很开心,叫他词人就未必,因为词是诗之余。

元明也是如此。

到了清代,晚清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诗人,在文字狱的背景下,这批文人实际上保存了汉文化的经典,清诗用了很多的文学典故,他们把诗写得非常含蓄、非常精彩。

即便是小说《红楼梦》,它之所以精彩,也是因为它的诗意。

整部《红楼梦》,写了许许多多的诗,但曹雪芹是根据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份在写诗,因此小说中的这些诗并不能代表曹雪芹本人的最高水准。

曹雪芹真正以自己的身份写的诗,流传下来的只有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这两句诗很明显有“诗鬼”李贺的味道,这也说明曹雪芹本人其实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个非常好的诗人。

(摘编自陈鹏举《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鲁迅的观点,《史记》其实是散文,甚至可以说是诗,而不是真正的史书。

B. 根据文章的需要可以编造一些典故,这属于用诗意的方式理解世界的一种形式。

C. 史学家可以通过一种诗意的方式,即合理的想象描写一些历史的细节来完成史书。

D. 诗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诗意或可称为中国文化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司马迁的《史记》作为例证来证明观点。

B. 文章从文化史与文学史两个角度论证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观点。

C. 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

D. 文章先提出论点,然后兼用举例论证与理论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极有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思维方式看,西方人理解世界偏于理性,而中国人理解世界则偏于感性。

B. 《红楼梦》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说里写了许多诗,很有诗意。

C. 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中国唐以来的文学史,是值得商榷的。

D. 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即诗歌要含蓄,要多用典故。

参考答案:1. A 2. C 3. D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不是真正的史书”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鲁迅非常含蓄地指出,《史记》其实不是真实的史书,它是散文、是诗。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离不开诗的现实入手提出观点:诗和中华文化联系紧密”说法错误,文章是从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入手提出观点:用诗意理解世界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这才是这篇文章的论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D项,“晚清诗人在诗歌理论上已经有了自觉的选择”中的“自觉选择”说法错误,晚清诗人的含蓄诗风与文字狱的政治背景有关,并非自觉的选择。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