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复习课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仲永》复习课教案
李婕
复习目标:
1、掌握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背诵、讨论、抽问、研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讨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哪一个更重要?
二、文学常识、字词句
(一)幻灯展示、学生背诵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背诵后听写,板书与练习本相结合)
世隶耕:属于未尝:曾经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书诗四句:写
自为其名:命名收族:团结
自是:从此立就:完成
文理:文采和道理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父利其然:以…为有利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乞:求取
日扳仲永:通“攀”,牵环谒:四处拜访
称前之闻:相当泯然众人:完全
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承受
贤于材人: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卒之为众人:最终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固众人:本来
翻译下列句子: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远矣人。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给学生十分钟背诵时间,然后听写抽查背诵情况
三、课文理解
1、问: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问: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少年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才能消失“泯然众人矣”。
3、问: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4、问: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个人方面讲:“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后天学习上。
)从道理上讲:“受于人者不至也”,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
5、问: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6、问: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四、思想内容探究
从《伤仲永》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天赋一般的人,如果不受教育,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