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胡兰英

合集下载

情真意切 父爱如山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情真意切   父爱如山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情真意切父爱如山——《背影》主题拓展课教学设计松山四中贾兰英一、主题设计构思《背影》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做铺垫,后到高潮,结尾照应,收束自然。

全文浑然一体,思路清晰,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散文。

全文通过回忆1917年冬父子俩在南京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过程中一系列事情的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父子情深,读来催人泪下。

通过“望父买橘”的细节描写,再现了一位在“失业赋闲”“母亲去世”“家境惨淡”背负着巨大的精神负担的情况下,饱经忧患的父亲还要无微不至、一如既往的关爱儿子,体贴入微,恰当的细节描写,准确的表现了父亲买橘子过程的艰难,一个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那么本文父亲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来品读“父爱”,同时引进主题学习丛书内《麦黄黄杏黄黄》《你趁钱,我知道》两篇文章,通过对相同主题文章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感悟“父爱”这人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时还要让学生借鉴三篇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写出歌颂伟大、无私的父爱和母爱的名篇佳作。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走入文本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歌曲、出示江泽民总书记关于《背影》的题词,《背影》,一篇娓娓道来的文字,何以获得如此之高的评价?那是因为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触、质朴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在逆境中仍爱心拳拳的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蹒跚而伟岸、笨拙但坚韧的顶天立地的背影,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用朴实的文字拨动所有人的情感之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背影》。

二、新课学习:(一)、朗读1、学生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由朗读。

2、学生朗读展示3、教师指导、再朗读4、听朗读音频、教师范读5、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朗读,力求声情并茂。

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读,力求在学生心灵中引起共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教案
3.培养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章,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独立思考和多元解读的能力。
4.提升情感态度: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亲情的共鸣,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珍视家庭的情感。
5.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4.重点词汇和句式解析:学习并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和特殊句式,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文学鉴赏:从人物、情节、环境、语言等方面,品味《背影》的艺术魅力。
6.课堂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7.写作技巧借鉴: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件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方法,尝试仿写或创作相关题材的文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所表达的主题、情感以及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和珍惜家庭。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写作和思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感受和理解朱自清散文的韵味,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
2.增强文化理解: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结构安排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进行解释,希望能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技巧在表达情感时的作用。不过,我也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解可能还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实际操作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背影(2)-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背影(2)-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背影》第二课时
教科书
书 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XXX年XXX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一、三次嘱咐
一次“再三嘱咐”,一次“嘱”,一次“嘱托”,中间还有一次“踌躇”。
想一想:父亲真的是啰唆吗?
父亲因为事忙,不打算送“我”,且托人照顾“我”
“再三嘱咐”“终于不放心”“踌躇”“终于决定”
终究还是不放心而送了“我”
“我”永远是那个没长大的需要他关怀照料的儿子。
二、四次流泪
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背影》PPT课件13

《背影》PPT课件13

朱自清
与夫人合影 朱自清与叶圣陶
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 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朱自清祖母 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 长,被解职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 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
写作背景
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 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 州奔丧。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 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 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 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 站惜别。
7.请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的过程中说的 四句话,并体会它们所包含的意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进去吧,里边没人。
8.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 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 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1)祖母死了 (2)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祸不单行,家境惨淡。
思考讨论
3.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 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 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 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红字的读音。
踌躇 ( chóu ) 晶莹( yínɡ ) 迂腐( yū ) 琐屑 ( suǒ ) 拭 ( shì ) 栅栏( zhà ) 差使( chāi ) 举箸( zhù ) 狼藉( jí ) 颓唐 ( tuí ) 蹒跚 (pán shān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凡人真情14背影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凡人真情14背影高效教案新人教版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情感分享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如:“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位背影让你难以忘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亲情主题文章,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写作练习:教师批改学生的写作练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例如,对于情感表达不真实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故事和细节来表达亲情。对于写作结构不清晰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按照“起承转合”的结构来组织文章,使文章更加流畅和连贯。
3. 拓展阅读:教师批改学生的读书笔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例如,对于阅读体会不深刻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写作表达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 写作练习: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要求真实、感人,能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3.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等,并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作业反馈:
1. 阅读理解:教师批改学生的阅读理解作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例如,对于概括课文内容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关注课文的开头、结尾和重要情节,提高概括能力。对于分析人物形象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关注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描写,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成适合学习和讨论的环境。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设置一些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的写作成果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14课《背影》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的表达作用。

2.帮助学生学习刻画背影的方法,体会精心选材、叙事、描写和抒情结合的写作特点。

3.使学生感知父亲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2.掌握刻画背影的方法以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体会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子之间复杂而深沉的情感变化过程。

2.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背影这一独特视角来展现父子情深以及文章的主题。

3.帮助学生学习文章精心选材、叙事、描写和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技巧,并能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会深深地触动我们的心灵。

也许是父母在我们生病时焦急的眼神,也许是他们在我们取得成绩时欣慰的笑容。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篇文章,作者仅仅记录了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无数人。

(板书课题:背影)(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投影出示: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春》《背影》等。

2. 字词积累(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交卸(xiè)、差使(chāi)、奔丧(sāng)、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游逛(guàng)、踌躇(chóu chú)、妥帖(tuǒ)、迂腐(yū)、栅栏(zhà)、蹒跚(pán shān)、拭(shì)、搀扶(chān)、颓唐(tuí)、琐屑(suǒ xiè)、祸不单行(huò)、情郁于中(yù)、触目伤怀(chù)。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4课背影

四川省武胜县万善初级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14课背影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亲情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散文的描写手法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散文中亲情的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实践活动方面,写作练习的效果比我预期的要好。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这表明他们对散文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仍存在词汇贫乏、语句不通等问题。针对这一点,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最后,我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我是否表达得足够清晰?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是否充分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在实践活动指导中,是否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感知与分析能力,通过背影故事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感恩意识;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思辨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手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4.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024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14 背 影第2课时

2024年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14 背 影第2课时

合作探究
找出文章中作者的几次流泪,说说他分别是在什 么情况下流的泪。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在晶莹的泪光中
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合作探究
作者一再说自己“聪明过分”“太聪明”,他为 什么这样说?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么作用?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 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2.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 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合作探究
本文语言朴素而又典雅,简洁而 又细致,试着找几处赏析。
合作探究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 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 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八年级语文上册
14 背 影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思路,明确了文章 以“背影”为线索。作者四次描绘父亲的背影, 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了浓浓的父子深情,认识了这 位慈爱且伟大的父亲。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合作探究
文章中,“我”对父亲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我”对父亲的感情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 耐烦。 ①看到父亲送站时向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②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觉得他“迂”; ③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时,“我”的内心被强烈震撼了。 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 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 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浅显 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气氛、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 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为下文描写“背影”渲染气氛。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目标: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和技法美。

2、赏析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作用,学习文章的整体构思。

3、赏析针对背影的细节描写,学习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感情。

4、紧扣课文内容,书写诗句、感悟父爱。

教学过程:视频导入:听了视频里的娓娓道来,欣赏过《背影》里的感人至深的只言片语,相信同学们已经有所触动。

接下来,我们走进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一、读“背影”二、1、默读: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请在文中画记出来。

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学生默读完毕,请一生说出几次背影。

“你读书很细致,查找信息的能力很强。

其他同学画记语句。

”)(请另一生说说表达的感情: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2、自由朗读:请大家也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带着这种对父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自由地朗读四处写背影的文字。

二、赏“背影”(一)赏构思1、合作探究:文中四次写背影,分别有什么作用?第一处:开头直接点题,奠定全文情感基调,统摄全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处:文章写作的重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真挚感人。

第三处:父子分手时的背影,对前面内容的补充。

第四处:再提背影,充满了对父亲的理解和思念。

2、细细想来,文章其实还写了一处背影?(标题)思考一下标题有什么作用?(全文以标题“背影”为线索,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合起来,贯穿一气,浑然一体。

)3、结合标题和四处“背影”之间的关系,你能在作文构思方面得到什么启示呢?(预设:用简短的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首段点题,尾段升华,首尾呼应,结构圆满;紧扣标题,在作文中进行细节描写。

)(二)赏细节1、四处背影有详有略,哪一次最详细?第六段写得最详细,也最感人,一起把第六段读一下。

2、第六段感人,最感人的又在于细致入微的描写。

用笔勾画出细节描写的语句。

(肖像、动作)3、请大家在细节描写的语句旁边做一点旁批,说说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运用动作描写,细致地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背影》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影》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影》教学案例及反思滑县赵营乡第一初级中学胡文英一、教学目标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 、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能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情感。

3、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使学生感受人间至真至情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来不是电视迷的我这几天迷上了电视剧,为什么呢?因为这几部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反映深沉而感人的父爱,片中演员塑造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感动着我,它们是《搭错车》中无私奉献真挚感人的哑巴父亲、《我们的父亲》中为子女劳苦一生无怨无悔的农民父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中的给孩子正义与力量的知识分子父亲。

他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色都深深打动着我,震撼着我,让我一直沉浸在浓浓的父爱中无法出来。

而今天,我有幸又有了一次品味父爱,感受父爱的机会,而且可以和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感受这份爱,我觉得非常的高兴。

那么今天的这份父爱就来自于朱自清先生写的散文——《背影》。

(反思:这个情感型导入非常成功,学生从好奇到大悟、产生共鸣,然后进入情境,为课堂奠定了一个感受“父爱”的情感基调。

)(二)内容感知《背影》是一篇需要我们用真情去朗读、用心灵去感受、用智慧去思考的文章,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来学习和感受朱自清是如何用淡淡的文笔来表达这浓浓的父子之情。

(反思:这里我向学生提出了这堂课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应该说是可以概括这堂课的重点。

可惜后来在“用真情去朗读” 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有点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

)首先,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配合朗读全文,老师读一、二、三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大家模仿老师所用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把握来朗读四、五、六自然段。

然后思考在你朗读的段落中,父亲为“我”做了哪几件事情?-- 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福建省厦门市莲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福建省厦门市莲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学习目标]1、能力目标:体会文中动作描写的传神2、情感目标:体会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3、写作目标:仿写练习[教学重点及难点]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二)、整体感知教师X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板书:沉重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板书:蹒跚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巡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巡检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要点难点1.以背影为线索,围绕中心意向组织材料的叙述方法。

“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3.情感教育:真正领会父亲的深情。

学习方法提示1.通过层层深入、由点到面的领悟,理解“点”式构思方法。

2.应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理解思路解决问题。

3.重视情感因素的渗透,动情、动容,起到精神净化、深化的作用。

预习指导作者介绍朱自清(1894—1948)字佩弦,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

原籍某某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定居某某,自称某某人。

他早期即从事新诗及散文的创作,出版的诗集有《踪迹》(1924)、散文集《背影》(1928)。

他的散文写景抒情细致委婉,结构缜密简明,语言清新干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

这期间出版的散文集有《欧游杂记》(1934)、《伦敦杂记》(1943)。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迁往西南,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在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的推动下,朱自清对国民党卖国投降的反共反人民的种种倒行逆施的罪行,逐步提高了认识,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某某运动。

1948年10月,他虽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仍拒绝接受当年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的“救济”物资,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内战的坚定精神。

写作背景提示: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背影教案甘肃省景泰县第四中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案甘肃省景泰县第四中学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围绕亲情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鼓励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从讨论的深度和广度来看,我觉得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拓宽话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探讨。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中精妙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和反复示范。
-文化背景理解: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如封建礼教、家庭观念等,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举例解释:
-在分析“背影”这一意象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简单的背影能寄托如此深厚的情感,教师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情感共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汇与句式运用:《背影》中使用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式,如“蹒跚”、“佝偻”等形象词汇,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需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
-情感表达: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爱,学生需理解并学会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情感。
-文章结构:学生应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推进情节发展。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背影》中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尝试了如何在写作中传达情感。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背影》这篇文章。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这让我意识到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这可能是因为八年级的学生们还处在青春期,对家庭情感的体验和理解还不够深刻。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审核:姓名:[学习目标]1.领会平实语言里所蕴含的深挚的情感。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激发学生理解父母,关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体会父子情深【资料链接】作者介绍: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战争爆发,随校内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胜利回京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

他在贫病交加的处境下不买美国“救济粮”,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人所尊敬。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

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等。

《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他后期的散文文字更加洗炼和成熟,更加接近口语,但是缺少他前期散文动人的情致。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

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阅读导航】《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表现了父亲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原因何在呢?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

背影(节选)阅读训练

背影(节选)阅读训练

背影(节选)阅读训练
吴续银
【期刊名称】《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卷),期】2005(000)014
【摘要】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吴续银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双港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以《背影》(节选)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 [J], 袁瑾
2.一个王朝的背影(节选) [J], 余秋雨
3.《背影》教学实录(节选) [J], 黄厚江;
4.寻找远去的民国教育背影(上)——《过去的中学》前言(节选) [J], 傅国涌
5.寻找远去的民国教育背影(下)——《过去的中学》前言(节选) [J], 傅国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再现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 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 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 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 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 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 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生之苦痛与爱之艰难
质疑探究、精心赏析
《背影》中作者流了几次 泪?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难过的泪
望父亲买橘,父子离别 背影远去,依依惜别 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感激的泪 ——惜别的泪 ——辛酸的泪


朱自清
祸不单行 满院狼藉 惨淡 赋闲 踌躇 蹒跚 颓唐 情不能自已 琐屑 情郁于中 大去之期
名家解读
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 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 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 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 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 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 流下眼泪。 ——倪文尖:《<背影>何 以成为经典
名家解读
《背影》所传达出来的“沧桑感”是沉重 的,它潜隐在作品的字里行间。《背影》 写的是一个时代和家庭的“大背景”下的 人物的“小背影”。 ——陈日亮:《<背影>: 你读出了多少“背影”》
听筷子兄弟的《父亲》,感父爱
写作缘由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 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课文选段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 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 便,大约大去之期不晚矣
读一读,这不足30字的文字里, 包含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辅助资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 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 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 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 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 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 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