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的性能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的性
能评估
近年来,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在纺织行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混纺织物可以综合利用各种纤维的优点,提高织物的性能和品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的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涤纶高强力丝和其他天然纤维的特性。
涤纶高强力丝是
一种合成纤维,具有高强度、耐磨损、耐腐蚀等特点。
而其他天然纤维如棉、丝、麻等具有柔软、透气、吸湿性好等特点。
混纺织物可以将这些不同纤维的特性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更好的织物性能。
其次,我们将评估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的强度和耐久性。
由
于涤纶高强力丝的高强度特点,混纺织物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能够承受较大的拉力。
此外,涤纶高强力丝还具有较好的耐久性,能够在长时间的使用和清洗中保持织物的品质。
与其他天然纤维相比,它们更容易受到磨损和变形的影响。
因此,混纺织物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的表现更为突出。
另外,对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进行评估。
天然纤维如棉、丝、麻等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能够快速吸收和释放水分,保持人体的舒适感。
然而,涤纶高强力丝的吸湿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差。
混纺织物的吸湿性和透气性取决于混纺比例和纤维结构。
适当地混纺涤纶高强力丝与天然纤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织物的吸湿性和透气性,但仍然难以与纯天然纤维相媲美。
此外,我们还需要评估混纺织物的柔软度和舒适度。
涤纶高强力丝具有较硬的
纤维特性,而天然纤维通常较为柔软。
因此,在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中,混纺比例的选择至关重要。
适当控制涤纶高强力丝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织物的柔软度和舒适度,使其更适合人体接触。
最后,评估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的抗菌性和环保性。
涤纶高强力丝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抑制织物上的细菌生长。
而天然纤维通常较易受到细菌侵袭。
通过混纺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可以提高织物的抗菌性能,减少细菌滋生。
此外,涤纶高强力丝是一种可回收利用的合成纤维,具有较好的环保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在织物性能评估中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和劣势。
它们在强度和耐久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吸湿性、透气性、柔软度和舒适度方面相对较差。
然而,通过混纺比例和纤维结构的合理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性能。
此外,涤纶高强力丝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和环保性,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健康和环境的需求。
因此,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天然纤维混纺织物在纺织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Sayyed-Kongani, N.R., Zanjani, J.S.M., Moghaddam, M.H.M. and Ahmadi, A., 2020. UV protective and antibacterial performance of medical textile fabrics prepared from hybridized blends of polyester with natural cellulosic fibre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 50(2), pp.262-285.
2. Engvall, K., Haglund, Å.A., Gunnarsson, M., Bösken, S.L., Fuchs, L. and Hedenqvist, M.S., 2020.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uniaxially strained and recycled cotton/recycled polyester fibers.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137(3), p.47862.
3. Yang, L., Li, Y., Sun, G., Zhang, Z., Shao, Y., Shen, X. and Yi, J., 2019. Antibacterial fibers with excellent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 prepared via blending wool with silver-coated polyethylene fiber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54(10),
pp.7924-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