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的研究作者:谢军鹏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军旅题材影视剧火爆荧屏,本文以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为研究对象,从共军、国军、日军、女性军人、地下党等五个角度深入剖析军人形象的具体变化,同时总结军人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及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军旅题材;影视剧;军人形象;嬗变;平民化现象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为了铭记历史,回顾中国的发展,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
表现军人形象的电视剧精品如《永不磨灭的番号》、《悬崖》、《潜伏》、《历史的天空》等,这些电视剧的历史题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军人为中心,围绕中心形象展开历史事件;一类是以事为中心,围绕历史事件介绍主要人物。
但无论是哪一种题材的精品电视剧,都为人们刻画了有生气的英雄形象,更新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1我国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嬗变研究
1.1共军形象——由塑造神人向打造平民英雄转变
1.1.1幽默性与诙谐性
首先,我国的影视剧军人形象朝着幽默性与诙谐性转变。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谈起军人形象,最先想到的词语就是“伟大”、“崇高”等等,在此理念的灌输下,以前影视剧中塑造出的军人形象多高大伟岸,具有严肃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军人形象有了一些新认识。
军人并不是神,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因此一些电视剧将幽默和诙谐的元素融入到人物形象的身上,创造了崭新的人物形象[1]。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这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叫姜大牙,他并不是什么有名的人物,相反他只是朱二爷家的一个小伙计,老爷体恤他,让他成了自己的干儿子。
姜大牙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军人的高尚伟岸,他的文化素质很低,近似于粗鄙,因此当韩春云知道要嫁给姜大牙时,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委屈自己。
姜大牙的人生经历很“平淡”,他从小调皮捣蛋,和同龄人打架,而且满口粗话,一身野蛮的习性,给周围的人们留下一个“混小子”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和之前的军人形象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再以《亮剑》为例,这部电视剧中的主角是李云龙,李云龙的出身较姜大牙要好,他是一个团长,可是却没有团长的严肃性。
李云龙一身的痞气,在他身上集中了老百姓的智慧和狡黠。
比如,当他从日本人的手中缴获了马匹时,不愿意同别人分享。
比如他把每一次打仗看作卖卖,为自己的军队赚取了200套军服。
这种“耍小聪明”的人物形象,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模
式进行评判,是有损中国军队的形象的。
但是与之相反,李云龙得到了观众的喜爱,人们把李云龙的形象视为军人典范,认为他才是真正的战士。
1.1.2草莽性与偶然性
其次,我国的影视剧军人形象朝着草莽性与偶然性转变。
在传统的艺术题材中突出英雄形象,会赋予人物传奇性的生平和智勇过人的品质[2]。
比如在《红岩》中,双枪老太婆枪法高超,本身就具有奇幻色彩。
比如在《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思维敏捷,是人中翘楚。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国影视剧的军人形象不再脱离实际,而是具有草莽性和偶然性。
以《历史的天空》为例,主角姜大牙就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老百姓,他虽然会点功夫,但是谁也没想到他能成为一名军人。
姜大牙的参军经历具有偶然性,日本侵华战争中,姜大牙成为八路军的一员,而姜大牙成为八路军的原因十分简单,八路军司令给了姜大牙一口饭吃,女战士方文英对姜大牙露出了一个笑容,于是姜大牙便加入了八路军。
从姜大牙的参军目的来看,他并不具有报效祖国、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军人理念是相违背的,但是这种人物形象却更加贴合现实生活。
以《亮剑》为例,主角李云龙就是一个草莽英雄,他会在生气的时候爆粗口,称自己为“老子”,称自己的兵为“小兔崽子”。
在电视剧中,李云龙和传统军人的参军经历并不相同。
在战略规划上,他从来不按套路出牌,让敌人无法摸清他的战略思想。
在部队纪律上,他经常会违抗上级领导的指挥,自己做主,然而却总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虽然李云龙“与众不同”,他却有着军人内在品质中的真性情。
李云龙是个敢爱敢恨的人,他不在乎名和利,无论是在事业的高潮期,还是在事业的低谷期,都能处之泰然,保持平常之心。
因此,虽然李云龙和传统意义上的军人形象相距甚远,却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2国军形象——由辱化贬损向尊重历史转变
在传统的电视剧中,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两种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分成了两个政治阵营,因此我国的电视剧对国军持侮辱贬损的态度[3]。
比如在《红日》中,张灵甫是典型的国军形象,他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不会用兵而且没有担当。
比如在《铁道游击队》中,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形象就是卖国贼,他们对日本俯首称臣,使祖国陷入危机之中。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国军形象的认识发生改变,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在塑造国军形象时,不再持贬损的态度,而是朝着尊重历史的方向转变。
以《亮剑》为例,国军的将领叫楚云飞,而楚云飞的形象正面积极,和主人公李云龙相比也有着过人之处。
楚云飞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因此他的军事理论丰富,文化素养较高,与李云龙的痞气相比,楚云飞更像是一个翩翩公子。
楚云飞在开场时就显示出了作为将领的不凡气度和军人的自信气质。
剧情开始时,国共两党联手抗日,楚云飞和李云龙处在同一战线之上,尽管李云龙的态度很恶劣,做事没有章法,楚云飞还是对李云龙赞誉有加,他认为李云龙是打
仗的奇才,对李云龙说“大家一同为国效力,当以兄弟相称”,这种风范表现出了君子的气度,正面突出了国军的人物形象。
1.3日军形象——由偏平单一向丰富立体化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日军形象十分单一,在九一八爆发到新中国成立的期间,我国把“日本鬼子”视为如狼如虎的强盗,在《狼山喋血记》、《恶邻》等影片中都有突出表现[4]。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期,尽管“日本鬼子”的形象已经不再如怪兽一般让人胆战心惊,但是在形象塑造上仍然存在扁平化的弊端。
无论是《铁道游击队》中的小林,还是《地道战》中的山田,这些“日本鬼子”都是小眼睛、黄衣服、小帽子、哇哇乱叫的恶魔。
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鬼子”的形象开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拓展,电视剧对日本军人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展现。
以《雪豹》为例,雪豹中的日军代表是竹下俊,他是一名日本的武士军人,为人有胆有识,而且坦荡不羁。
竹下俊和主人公周卫国是同学,两个人的私交很好,竹下俊曾经直言说中国是沉睡的猛兽,日本根本无法战胜中国。
但是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信仰,竹下俊不得不担负起指挥的重任,和中国军人站在对立的立场上。
在战场上,当上级要求他开枪杀死妇女和儿童时,他选择了拒绝,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
在日本军队枪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人时,他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自责。
这些表现都丰满了竹下俊的人物形象,刷新了观众对日本军人的认识。
1.4女性军人形象——由附庸地位向自我觉醒转变
在传统的电视剧中,女性军人的形象比较固定,她们的女性身份不再突出,和男性军人一样剪了短发,而且不能化妆,在训练时不能享受任何单独待遇。
在展现军人形象的传统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一般都是男性军人的附庸,在剧中的镜头很少,表现力也受到了限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军人的地位不断突出,已经从附庸地位转向了自我觉醒,这在当代电视剧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以《玫瑰绽放的年代》为例,主人公柳秋莎是一名女战士,她的原名是柳芍药,在17岁时父母被日军杀害,从此便把报仇作为自己的生存意义。
柳秋莎后来到苏联学习,以顽强的意志力赢得了教官的赏识,并从此更名。
回国之后,柳秋莎参与了抗日战争、国共战争,面对邱云飞的感情,她最开始选择了拒绝,因为她认为一个女人并不需要受到别人的保护。
在战争中柳秋莎奋勇杀敌,性子刚烈,在战争的洗礼中她日益成熟,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军人。
这部电视剧以女性军人作为主角,从柳秋莎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女性军人形象的转变。
1.5地下党军人形象——由正义凌然向机智隐忍转变
在传统的电视剧中,地下党军人形象是正气凛然、为了民族大义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
当被敌人发现自己的真实身份,这些地下党军人会选择英勇就义,不辜负祖国和党的信任。
随着
社会的变化,人们对地下党军人的形象也进行了深入思考。
电视剧中的地下党会利用计谋进行潜伏,为共产党提供有效信息,完成组织派给的任务。
以《潜伏》为例,主人公余则成本来是国民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大业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处的一个地下党。
在为共产党提供消息的过程中,站长动用了特务“佛龛”来调查余则成,余则成则利用特务站与行动科长争权夺利,将叛徒的罪名落在了行动科长的头上。
像这样的明争暗斗有很多,余则成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和敌人进行周旋,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下党军人的形象正在朝着机智隐忍的方向转变。
2我国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塑造的现存问题
2.1英雄形象的过度消费
首先,我国影视剧在塑造军人形象时,存在英雄形象过度消费的问题。
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应运而生,在消费文化的背景下,军人形象彷佛也成为了供人们消费的文化商品。
比如在一些“抗日神剧”中,有许多情节脱离了生活实际,如共产党手撕鬼子、八路军拿手榴弹炸毁了飞机、女战士用菜刀切人等等,这些电视剧对抗战的历史过度消费,使人们忽视了历史的真实,长此以往将影响我国的历史文化教育。
2.2军人形象的同质化
再次,我国大多数的电视剧都塑造了丰满真实的形象,如《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亮剑》中的李云龙、《潜伏》中的余则成等等,这些影视剧都把军人的果敢、刚毅、无畏等形象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但当代军旅题材影视剧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同质化现象。
比如《亮剑》这部电视剧开启了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的新时代,创造了军旅电视剧史上一系列的奇迹。
《亮剑》播出后观众热捧、好评如潮,在业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李云龙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
2.3军人形象平民化现象失调
军人形象平民化即影视艺术所塑造的军人形象符合平民大众的身体、思想、意识、精神等方面的特质;也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普通化、大众化、世俗化、通俗化。
突出平民化特征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对于军人形象平民化塑造的过多出现,会损害我军英雄的整体形象,有损于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
应该说平民化特质中的部分元素折射了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我们不能把这些特质贴上经久性的标签,使之长期的服务于军人。
如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身上的痞气,不守规矩、飞扬跋扈、处处越格、问题不断、满口脏话,这些平民特质中的元素,可能更加符合我军上世纪30年代的形象,不符合新时期的我军形象。
3我国影视剧中军人形象塑造的改革措施
3.1尊重历史,不拔高,不抹黑
首先,对我国电视剧中的军人形象塑造进行改革,应该充分尊重历史,不拔高、不抹黑。
在塑造军人形象时,不能凭借主观意志来改变历史真实,比如为了突出人物的智勇双全,可以把着眼点放在主人公对敌军战略的分析上、对我方战略计划的实施上、对地形条件的利用上等,而不能采用“手撕鬼子”这种雷人情节来博人眼球。
3.2加强军人形象的创新
其次,对我国电视剧中的军人形象塑造进行改革,应该加强军人形象的创新工作。
为了打破军人形象同质化的桎梏,导演应该在电视剧中设置不同的人物形象。
比如在《士兵突击》中,班长的性格直率坦诚,胸怀宽广、连长的性格不苟言笑,遵守规则、主人公许三多的性格憨厚正直,朴素可爱[8]。
不同的军人具有不同的形象,可以丰富作品的表现空间,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感受。
3.3促进军人形象的平民化协调
再次,对我国电视剧中的军人形象塑造进行改革,应该促进军人形象的平民化协调。
在电视剧中,导演虽然要突出军人形象的平民化特点,但不能往平民化的方向倾斜过多。
作品创作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固然重要,创作者更应该掌握活的创作灵魂与精神实质,而不应一味地生搬硬套,侧重形式上的东西。
对于军人形象的塑造我们应当赋予新时代的形象特质,即应该汲取传统意义上军人优异的形象特质元素。
把传统平民化特质中的部分无损于人民军队光辉形象、无碍于大众对英雄情愫认知的平民特质形象元素与现代军人崭新的风貌相结合。
不断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进行多样化的尝试,不断在突破中创新。
这种人物形象塑造理念才应该成为我国军旅题材影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创作理念。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发生了嬗变。
在嬗变的过程中,军人形象的塑造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我国导演应该探讨有效策略,为观众还原真实的军人形象。
参考文献:
[1]冯贵洁. 近十年来中国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嬗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陈雪. 新世纪军旅题材电视剧当代军人形象再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3]罗建强. 国民党军人在内地影视剧中的形象变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4]陈冉. 论抗战影视剧中日本军人形象演变及其传播价值观转变[D].郑州大学,2014.
作者简介:
谢军鹏,(1990-),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