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上海市曹杨二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它见证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凝聚了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富有的文化载体。
与西方拼音文字不同,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汉字的基本构造元素是笔画与部首,它的点、横、竖、撇、捺、提、折、钩释放了汉字之源,传递了汉字之理,也展示了汉字之美。
这些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既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教育的基石。
汉字,使中华文化。
遗憾的是,随着信息化的到来,现在不少人已没有耐心去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曾经在古人眼中的汉字,在现代人眼中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化作了电脑键盘上的排列组合。
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步,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学生对那些珠圆玉润、栩栩如生的汉字也不再能产生亲近感。
因此,如何传承汉字艺术,弘扬汉字文化,提升汉字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使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命力蕴藏绵延不绝形神兼备
B.生命力孕育绵延不断形质兼美
C.生存力蕴藏绵延不绝形神兼备
D.生存力孕育绵延不断形质兼美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化,甚至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机会也越来越少。
B.随着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水平却在退步,甚至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机会也越来越少。
C.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化,甚至对一些人来说,用笔
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D.青少年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书写的水平却在退步,甚至于针对一些人来说,用笔书写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3.对以上文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汉字的笔画部首是中华基因的密码,现代人应耐心地书写汉字。
B.汉字见证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汉字是不可忽视的教育的基石。
C.汉字蕴含着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信息化使青少年对汉字不再重视。
D.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弘扬汉字文化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九袋
韩少功
在我的印象里,乞丐只可能是衣衫褴褛面容枯稿的形象。
把乞丐与豪华的生活联系起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荒谬。
我到了马桥以后才知道我错了,世界上其实有各种各样的乞丐。
这人叫戴世清,原住长乐街。
那里处水陆要冲,历来是谷米、茶油、桐油、药材的集散地。
当然也就人气旺盛,烟馆当铺酒肆之类错综勾结,连阴沟里流出来的水都油气
重,吃惯了苞谷粥的乡下人,远远地只要吸一口过街的风,就要腻心
..。
长乐街从此又有了小南京的别号,成为附近乡民向外地人夸耀所在。
人们提两皮烟叶,或者破几圈细篾,也跑上几十里上一趟街,说是做生意,其实完全没有什么商业意义,只是为了看个热闹,或者听人家发歌、说书。
不知从何时起,街上有了日渐增多的乞丐,人瘦毛长,脸小眼大,穿着各色不合脚的鞋子,给街面上增添了一道道对锅灶有强大吞吸力的日光。
戴世清是从平江来的,成了这些叫花子的头。
叫花子分等级,有一袋、三袋、五袋、七袋、九袋。
他是九袋,属最高级别,就有了“九袋爷”的尊称,镇上无人不晓。
他的讨米棍上总是挂着个乌笼,里面一只八哥总是在叫:“九袋爷到,九袋爷到。
”八哥叫到哪家门口,绝不用敲门,也不用说话,没有哪一家不笑脸相迎的。
对付一般的叫花子,人们给一勺米就够了。
对九袋爷,必须给足一筒,有时甚至贿以重礼,往他衣袋里塞钱,或者腊鸡爪——他最爱吃的东西。
有一次,一个新来的盐商不懂此地的规矩,只打发他一个铜板。
他气得把铜板叮当一声甩在地上。
盐商没碰到过这种场面,差点跌了眼镜。
“岂有此理!”九袋爷怒目。
“你你你还嫌少?”
“我九袋爷也走过九州四十八县,没见过你这种无皮无血的主!”
“怪了,是你讨饭还是我讨饭?你要就要,不要就赶快走,莫耽误了我的生意。
”
“你以为是我要讨饭吗?是我要讨饭吗?”九袋爷睁大眼,觉得应该好好教育这个醒崽一番才对,“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其夕祸福。
流年不利,国难当前,北旱南劳,朝野同忧。
我戴世清一介匹夫,也懂得忠老为立身之本,先国而后家,先家而后己。
我戴某向政府伸手行不行?不行。
向父母兄弟三亲六戚伸手行不行?也不行!我一双赤脚走四方,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抢不偷,不骗不诈。
自尊自重,自救自助,岂容你这势利小人来狗眼看人低!有了几个臭钱就为富不仁的家伙我见多了……”
盐商没听说过这么多道理,被他横飞的唾沫刷得一退一退的,只好举手告饶:“好好好,说不过你,我还要做生意,你走吧走吧。
走呵。
”
“走?今天非同你理论个明白不可!你给我说清楚,是我要讨饭吗?我今天是找你来讨饭吗?”
盐商苦着一张脸,多掏出了几枚铜板,往他怀里塞,有一种败局已定的绝望。
“是的是的,今天不是你要讨饭,你也没找我讨饭。
”
九袋爷不接钱,气呼呼地一屁股在门槛上坐下来。
“臭钱,臭钱,今天我只要讨个公道!你要是说在理上,我的钱都给你!”
他掏出一大把铜钱,比盐商的铜板多得多。
闪闪发亮,引得很多小把戏围上前来看。
后来,要不是他突然产生了要上茅房的需要,盐商完全没有办法让他离开门槛。
他返回时,盐铺已经紧紧关门了。
他操着棍子使劲打门,打不开,里面有男声女声骂起来,嘴臭得很。
几天之后,盐铺正式开张,做了几桌酒肉宴请镇上的要人和街坊。
鞭炮刚响过,突然来了一群破破烂烂的叫花子,黑压压的发出莫名的酸臭味,围着盐铺喊喊叫叫。
给了他们馒头,他们说是馊的,一个个甩回来。
给了他们一桶饭,他们又说饭里面有沙子,把饭吐得满地满街。
路人没法下脚,来吃酒席的客人也连连招架溅上鼻子或额头的饭粒。
最后,四个叫花子敲一面破鼓,蹿到席间要唱花鼓贺喜,但身上全抹着猪粪狗粪,吓得客人一个个捂着鼻子四散而逃。
他们便趁机朝桌上的佳肴一一吐口水。
客人跑了一半,盐商这才知道九袋爷的厉害,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他托街坊去向九袋爷求情。
九袋爷在河码头边一棵大树下睡觉,根本不理睬。
盐商无奈,只好预备了两个腊猪头两坛老酒,亲自去谢罪,还通过街坊买通了一个七袋,也
就是级别仅次于九袋爷的丐头,从旁撮合。
戴世清这才微微睁开眼皮,恨恨
..地说天气好热。
盐商赶紧上前给他打扇。
戴世清一个哈欠喷出来,挥挥手,说我晓得了。
他意思很含糊。
但盐商讨得这句话已经很不易,回家,竟然发现叫花子已经散去,只留下四个自称是五袋的小丐头,围一桌酒肉海吃,也算是留有余地,不过分。
盐商笑着说吃吧吃吧,亲自为他们斟酒。
流丐进退有序令行禁止,戴世清做到这点当然也是不容易的事。
他当了九袋以后,办事比前朝公道,重划丐田,肥瘦搭配,定期轮换,让每个人都不吃亏,都有机会到大户家“刷碗”。
他还规定帮内人凡有病痛不能下田的时候,可以吃公田,到他那里支取一定袋金,这更使帮内无人不感激。
这以后,他乞无不胜讨无不克,名气越来越大,势力也扩展到罗水那边的平江县一带。
连武汉大码头上九袋一类的同行也远道而来拜访他,口口声声尊他为师。
他烧一块龟片就能卜出什么时侯行丐最好,去什么方向行丐最有利,别的人照他说的去做,没有不发的。
街上人办红白喜事,席上总要给他留出上宾的位置。
不见他来就担心一餐饭吃不安稳,担心叫花子前来吵棚。
一位当过道台的朱先生,还曾经赠给他楹联匾额,黑底金字,花梨木的质地,重得要好几个人来抬。
两联是:“万户各炎凉流云眼底;一钵齐贵贱浩宇胸中。
”
横匾是:“明心清世”——暗嵌了九袋爷的名字在其中。
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腻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恨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故事情节,概括“九袋爷”的形象。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根据全文,分析结尾的对联的深层意蕴。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詹姆逊们对文化研究成为超级学科忧心忡忡时,中国的文艺学却有意外之喜。
(甲)文化研究使被“元理论(或‘原理’)”长期困扰的文艺学,突然有了解放的希望。
(乙)文化研究既直接与西方当代理论批评接轨,这使它轻易就越过了历史断层或差距;同时又让文艺学获得了崭新的形象。
经过文化研究的洗礼,文艺学又开始雄心万
丈,从历史与现实多角度切入
..各种现象,既显出包罗万象的气魄,又不乏游刃有余
....的自得。
但文学性的缺失总是一件令其难以理直气壮的事,这也使当代文艺学有了难言之隐。
好不容易抓住“西马”,不料却是一匹“野马”。
文艺学摆脱了文学的当代理论与
批评,总是显出桀骜不驯的样子,却也不无旁门左道
....的怪诞。
(丙)当代文学确实处于疲弱之中,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文学本身作为不大,更重要的在于人们对文学失去了热心、
耐心和信心。
事实上,当代不少文学作品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比80年代的文学逊
色。
我们失去的不是文学,更是
..一个文学的时代。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切入B.游刃有余C.旁门左道D.更是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春节假期规划中给博物馆留有一席之地,“博物馆里过大年”已从一个响亮的口号变为一种常态。
B.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序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并非一蹴而就的。
C.散文有神聚的特点,散文的中心思想是针对散文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D.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陷入尴尬境地,人们对这种现象要引起足够的反思。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本诗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主旨,请加以分析.
2.赏析“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句的艺术效果。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一带一路”中医药针灸风采行系列活动近日在波兰南部城市克拉科夫的雅盖隆大学举行。
本次活动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针联")主办,雅盖隆大学医学院、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和波兰中医学会承办。
本次活动以举办学术研讨、科普讲座、健康咨询等形式在波兰推广中医知识和文化。
世界针联专家代表团与波兰医学界同仁在中波针灸与综合健康研讨会上,就国际中医药针灸发展现状、治疗理念及方法等多个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活动期间,“印象中医"养生大讲堂吸引了 120多名克拉科夫孔子学院的波兰学生前来听课,其中《“慧眼"看中医》《脊柱与健康》等专题讲座引起了现场听众的极大兴趣。
专家与学生们密切互动,深入交流。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标题党”是网络上利用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目的的个体或组织。
“标题党”主要通过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严重夸张、转移重点等方式来拟写新闻标题,以吸引受众、提高传播率、增加舆论张力。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标题党”成为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媒体的角度看,一方面,媒体市场竞争加剧是“标题党”现象盛行的直接原因。
在受众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增加点击量,用标题博人眼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相较于纸媒,门户网站和新媒体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只有点击标题才能看到具体内容,如果标题不能及时留住读者,文章再好也没有意义。
而不能获得足够的点击量,便无法获取更多流量来维持媒体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流量变现是王道”成为主要经营原则,媒体自律精神式微,记者编辑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面临着严峻考验。
被关注就意味着利益,“标题党”现象也就很容易在各大媒体上蔓延开来。
从网民的角度看,媒介素养匮乏和碎片化阅读习惯加剧了“标题党”现象的泛溢。
如今媒介渠道多元化,信息爆炸式增长,这种局面导致网民习惯于粗略地浏览标题、图片或摘要,对新闻细节却甚少关注,这为制造“题不对文”的标题提供了条件。
另外,“标题党”现象与网民对新闻事件表现出的“老不信”和“审丑”心理也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巨变、利益格局调整导致社会诚信问题、社会矛盾和各种诉求与日俱增,因此,一些网民便借助自媒体,根据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发布一些耸人听闻、混淆是非的标题新闻,从而达到表达诉求、宣泄情绪的目的。
而网络媒体为了点击量,也往往迎合、利用网民这样的心态和诉求,通过精心炮制的标题来引发围观,甚至引导舆情。
“标题党”新闻在未被证实的情况下,借助于舆情的裂变式传播迅速扩散,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给网络谣言的滋生提供温床,给突发舆情的应对处置带来阻碍,甚至有可能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另外,纵容“标题党”新闻,对那些坚守社会责任的媒体和
媒体人来说是种不公平,可能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破坏媒体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制定措施整治“标题党”现象,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标题党”现象泛滥的问题,以保证网络媒体良性发展,净化与论环境。
(摘编自詹婧《热点事件舆情传播频现“标题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党”炮制新闻标题手法多种多样,目的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标题都是对新闻事实的歪曲。
B.用博人眼球的标题来增加点击量,是“标题党”新闻从海量信息中获取关注的最有效的方式。
C.在门户网站和新媒体上,新闻的标题和内容是分开的,标题能否吸引人非常重要,纸媒则不然。
D.网民面对多元化的媒介渠道和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形成了只浏览标题、图片等却从不关注新闻细节的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标题党”现象的危害,突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
B.文章从媒体和网民两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标题党”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
C.文章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媒体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标题党”现象盛行。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标题党”现象进行了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老不信”心理应该跟当前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系,强化诚信意识是消除“标题党”现象的一个途径。
B.对网络媒体来说,流量意味着经济利益,这导致自律精神不强的网媒过于关注流量变现,失去对职业道德的坚守。
C.“标题党”新闻容易造成信息传播失真,滋生网络谣言,激发负面情绪,导致大范围舆情失控,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重大威胁。
D.利益驱动是“标题党”现象产生、蔓延的重要原因,只要媒体改变“流量变现是王道”的经营原则,“标题党”现象就能消除。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
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
参与意识。
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
”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
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
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
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
”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
”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
《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
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
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城,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
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
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
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
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
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9.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换茬
刘正权
春酒还没吃完,春分就开始刨园子了。
园子里其实没啥可刨的,除了不包心的白菜就是菠菜,小青菜也有,不过都像钮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