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幅Equal Earth投影世界地图制作完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信息化测绘
国内要闻
准项目。

遥感影像是获取地理信息的主要数据源之一,其质量依赖于获取数据的设备精度,而设备精度要通过定标来保证。

19159-4拟从顶层模型、天线方向图修正、接收机定标、替代定标、交叉定标和微波辐射计验证等方面定义星载被动微波辐射计的定标和验证。

《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传感器定标与验证》(ISO­19159)技术规范按照传感器类型分为光学传感器、Lidar、SAR/InSAR、星载被动微波辐射计等,分别规定了各类遥感影像传感器的定标与验证。

其中第3部分是中国主导的,由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指导,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牵头编制。

本项目是ISO­19159系列的第4部分,后续ISO/TC­211还将制定声呐等传感器定标与验证的技术规范。


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业务化运行
6月28日,海洋一号C 卫星及海洋二号B 卫星在轨交付,标志着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立项批准的首批海洋观测业务卫星实现业务化运行,代表着目前我国民用遥感海洋观测卫星发展的最高水平。

两星与后续发
射的卫星实现组网观测后,可大幅提高观测时效和覆盖范围,实现对海洋长期连续实时观测。

海洋一号C 卫星于2018年9月7日发射,接替海洋一号B 卫星,寿命5年。

卫星可获取全球24小时水色水温信息、全球海岸带和内陆水体50米分辨率高精度多光谱信息及全球大洋船舶识别信息。

卫星将与未来发射的海洋一号D 卫星组网运行,实现全球每天2
次覆盖监测,大幅提高自然资源部对管辖海域、海岸
我国首幅Equal Earth投影世界地图
制作完成
近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制作完成我国首幅Equal­Earth 投影世界地图,并通过地图审核。

Equal­Earth 投影世界地图展示了世界各
国的真实面积比例,图面尺寸为155厘米×90厘米,采用球状外形风格,以东经150°为中央经线,我国居于图幅的中部;采用最新的地理信息数据,表示了世界各国(地区)国家级政区、首都首府和重要城市、主要河流、山峰山脉、主要群岛和岛屿等要素。

Equal­Earth 投影是一种新的等面积伪圆柱投影,投影后的世界地图纬线是平行直线,经线间隔相等,高宽比为1∶2.05458,极线长度是赤道长度的0.59247倍,形状近似于鼓形,整体尺度畸变的加权中误差为0.37,角度形变平均为29.07°。

“物联网+GIS”助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5项世界遗产和第37项世界文化遗产。

为配合良渚申遗,做好永久保护,相关部门运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构建了“物联网+GIS”实时监测,天、地、空一体化的日常巡查机制,为遗产本体和自然环境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良渚古城遗址实施的“物联网+GIS”实时监测,是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位、降雨量、区域空气温湿度、局部土壤含水率和温度等环境因素布设传感器,进行遗址和自然环境重点监测,与GIS 技术相结合进行大数据分析。

而天、地、空一体化的日常巡查机制,则基于移动技术、GIS 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研制“监测云”,以遗产地大比例尺地理数据为底图,叠加所有的遗产要素及巡查任务,形成了精确的网格化监测。

这使得全方位监测成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的有力抓手,遗产本体和环境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国际标准项目正式立项
近日,中国提出的国际标准项目提案《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传感器定标与验证第4部分:星载被动微波辐射计》(ISO/NPTS­19159-4)通过38个成员国表决正式立项,成为中国主导编制的第7项地理信息国际标
2019/7 5
据了解,微波目标特性研究是一个重要基础性研究领域,且一直处于学科研究的前沿。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历时3年,建成亚洲唯一、性能先进、高度集成的大型微波遥感基础实验科学装置——“陆地目标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

2015年1月,依托该实验平台的科学技术优势而组建的亚洲最大的微波测量实验室——“微波目标特性测量实验室(LAMP)”落户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我国将建首个“人工智能星座”
由192颗卫星组成
6月29日,记者从航空航天论坛上了解到,我国将建首个“人工智能星座”。

该星座将采用5米、1米、0.5米等多种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混合布局设计,卫星总数192颗。

卫星配备智能化大脑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卫星的数据处理能力,将推动我国卫星数据产业的智能化、商业化发展。

卫星采用人工智能模块,使卫星在空间轨道中具备了识云辨雾的能力,可以自主对所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直接过滤掉受天气影响没有回传价值的卫星影像,只把有效影像和数据传回地面,进一步提高卫星数据回传的效率。

按照计划,该星座将于2021年完成卫星组网,能够在环保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测绘地信行业共137项文件将废止
7月3日,自然资源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
自然资源部规范性文件清理有关情况。

自然资源部对纳入清理范围的71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清理后,拟保留357件规范性文件。

凡是没有列入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的文件,一律不认为是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作为管理相对人的依据。

此次规范性文件清理是自然资源部组建后首次开展的集中全面清理,将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现行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和自然资源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全部纳入清理范围,其中,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共有137项文件将废止。

规范性文件清理后,自然资源部向社会发布了《自然资源部第一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和《自然资源部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带等多要素、高时效的调查监测能力,并为全球大洋、极地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海洋二号B 卫星于2018年10月25日发射,是首颗海洋动力环境业务卫星,将与后续海洋二号C、D 卫星组网运行,卫星设计寿命为5年,能够全天候、全天时连续获取全球海面风场、浪高、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航道航标将实现北斗遥测全覆盖
6月20日,一艘采用中国国产北斗航标遥测遥控设备的大型灯船在珠江口担杆水道上成功投放。

据悉,这将有效降低珠江口担杆水道东向交通流通航环境复杂、船舶航行无序的风险。

此次担杆水道灯船的最大亮点是航标AIS 终端、航标遥测遥控装置采用了中国国产北斗系统。

按照统一部署,中国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目前已建设北斗数据接收中心1座,已使用北斗航标遥测遥控设备575台。

未来两年内,粤港澳大湾区主要航道航标北斗遥测覆盖率将达到100%。

目前,中国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航标遥测七成以上使用GPS 定位,其定位精准度易受天气和位置影响。

此次灯船投放使用北斗系统,既着眼于航标遥测遥控装备国产化,有效避免对GPS 定位的长期依赖,也能更加有力地保障航行安全和水上活动。

亚洲最大微波测量实验室发布新产品
填补国内多项空白
6月10日,浙江省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与遥感重点实验室发布“陆地目标微波特性测量与仿真成像科学实验平台”测量产品共30余项,展示了实验室启用以来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微波目标测量领域多项空白。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是一幅幅微波遥感图像,类似于B 超。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平台,仿真微波卫星观测地球物体形成这些微波目标特性测量产品。

目前的实验结果表明,平台达到了预定的系统设计指标,同时展示了实验平台已具备多方位、多入射角、多频率的测量能力。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