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兴山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库区兴山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报告
摘要】目的监测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状况,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纵向流行病学监测方法,对人群、动物宿主、传播媒介进行监测。

结果乙
脑平均发病率为2.50/10万,病死率为27.92%,其中70年代病死率最高为
41.67%,2005年后无病例报告;监测人群抗体阳性率为48.79%,其中15岁以下
抗体阳性率为61.14%;宿主动物阳性率为11.94%;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三带喙
库蚊、中华按蚊,人房和畜房年平均密度分别为10.92只/人工小时、为97.62只/人工小时,叮人率为0.96只/人.天。

结论兴山县为乙脑散发流行区,通过采取人群疫苗免疫、媒介蚊虫控制及动物宿主管理,已不再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
染病。

【关键词】三峡库区乙型脑炎监测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以三带喙库蚊(C. tritaeniorhynchus)为主要
传播媒介的人畜共患病毒性传染病。

三峡库区兴山县为乙脑流行区,据疫情报告
统计,1958年首次报告乙脑病例,70年代病死率较高。

为摸清人群、带毒动物、传播媒介等传播因素,于1997~2009年在库区淹没区建立疾病监测点,按照国
家疾控中心《三峡库区、坝区人群健康监测方案》[1]进行监测,现将乙脑疾
病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 监测方法
1.1 人群发病资料收集全县1951~2009年疫情报告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1.2人群抗体水平监测流行期间在监测点按年龄组,随机采集健康人群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人群抗体TgG测定。

试剂盒由中国CDC
病毒所提供。

血清标本稀释度为1:100。

实验时设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各1孔,结果判断:用酶标仪检测,空白孔校零,临介值为0.100,当阴性对照平均值A
<0.05时,按0.05计算,≥0.5时按实际值计算,所测值≥10为阳性。

1.3宿主动物监测在监测点4~9月(每月上、中、下旬)选择3~4月龄
仔猪,耳后采集血清,用直接血凝试验(HA)[2]进行抗体测定。

试剂盒由中
国CDC病毒所提供。

1.4蚊媒密度监测在库区固定监测点每年5~9月(上、下旬各1次)选
择人房、畜房各10间,每间房不少于15m2。

用电动捕蚊器每间房连续捕捉15
分钟,将捕获蚊带回实验室计录蚊总数,检索鉴定主要蚊种[3],计算人工小
时平均蚊密度。

密度计算方法:只数/100×4,100=每月2次×5个月×每次10间房,4=60/15分钟。

1.5蚊虫叮人率在监测点选择有蚊帐20户,采用人工诱蚊法,5~9月每
月上、下旬各1次,从21:00~22:00、凌晨5:30~7:30时捕捉蚊帐全部蚊,鉴定
蚊种[3],计录吸血蚊总/种数,按文献[4]计算叮人率。

2结果
2.1地理概况兴山县地处鄂西山区,长江西陵峡北岸,三峡库区淹没区。

跨东经110。

25′~110。

06′,北纬31。

04′~31。

34′。

县境为大巴山余脉,亚热带
季风区,海拨为109.6~2327m之间。

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峡谷相涧,高
低山气温垂直差异悬殊,植被丰富,小气候十分明显。

年均气温11.0~29.5℃,
湿度为64.1~85.4%,年降水量900~1200mm。

低山河谷地区夏、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宜于多种蚊媒孳生繁殖。

据调查已发现有蚊种3亚科6属40种[5]。

2.2 人群发病、死亡兴山县自1958年首次发现报告乙脑病例以来,至2004年共报告197例,死亡55例,平均发病率为2.50/10万,死亡率为0.70/10万,病死率为27.92%,以70年代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最高(见表1)。

2005年以后无病例报告。

表1 1958~2004年乙脑发病与死亡
年份发病数发病率/10万死亡数死亡率/10万病死率%
1958~1960 4 1.06 0 0.00 0.00
1961~1970 52 3.60 11 0.76 21.15
1971~1980 84 5.03 35 2.10 41.67
1981~1990 24 1.33 5 0.28 20.83
1991~1999 30 1.64 4 0.22 13.33
2000~2004 3 0.40 0 0.00 0.00
合计197 2.50 55 0.70 27.92
2.3人群抗体水平测定据2000年监测人群抗体阳性率为18.91%[6]。

2005~2006年9月分年龄组随机采集血清742份,检测抗体阳性362份,平均阳性率为48.79%,其中15岁以下抗体阳性率为为61.14%,15岁后抗体水平逐渐降低(见表2)。

表2人群乙脑抗体水平监测
年龄组 3~ 6~ 10~ 15~ 30~ 40~ 50~合计
监测数 110 98 124 51 137 132 90 742
阳性数 80 63 60 19 59 45 36 362
阳性率% 72.73 67.74 48.39 37.25 43.07 34.09 40.00 48.79
2.4宿主动物血清学监测2005~2006年共采集仔猪血清720份,检测乙脑抗体阳性86份,平均阳性率为11.94%,阳性率以7~8月较高(见表3)。

表3动物宿主乙脑抗体监测
月份 4 5 6 7 8 9 合计
调查数 45 135 135 135 135 135 720
阳性数 1 8 16 21 25 15 86
阳性率% 2.22 5.93 11.85 15.56 18.52 11.11 11.94
2.5蚊媒密度监测1997~2009年监测人房年平均密度为10.92只/人工小时,畜房为97.62只/人工小时,以2003~2004年密度较高。

月平均人、畜房密度以6~7月较高(见图1、2)。

2.6主要蚊媒种类监测兴山县主要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

以骚扰阿蚊、淡色库蚊密度较高(见表4)。

.
图1兴山县蚊媒监测年平均密度
.
图2兴山县蚊媒监测月平均密度
表4 主要蚊种密度
人房(只/人工小时) 畜房(只/人工小时)
年份淡色三带喙中华骚扰淡色三带喙中华骚扰
库蚊库蚊按蚊阿蚊库蚊库蚊按蚊阿蚊
2004 5.9 5.1 3.8 1.9 66.0 49.3 38.8 6.5
2005 2.8 2.6 2.0 2.9 42.9 28.4 28.8 17.0
2006 1.0 1.9 1.5 2.9 19.2 11.6 28.0 19.1
2007 0.8 0.7 1.3 4.7 10.9 16.5 22.1 65.2
2008 0.1 0.2 1.2 4.0 6.1 15.7 29.8 87.8
2009 0.0 0.7 0.1 8.0 2.9 6.2 5.7 121.0
2.7蚊媒叮人率在监测点5~9月上、下旬各1次,共调查10次200顶蚊
帐次,诱饵284人次,捕获吸血蚊273只,平均叮人率为0.96只/人.天,其中,
三带喙库蚊73只,占26.74%,叮人率为0.26只/人.天;致倦库蚊46只,占
16.85%,叮人率为0.16只/人.天;淡色库蚊23只,占8.42%,叮人率为0.08只/人.天;中华按蚊84只,占30.77%,叮人率为0.30只/人.天;骚扰阿蚊47只,
占17.22%,叮人率为0.17只/人.天。

叮人率以7~8月较高(见表5)。

表5 人房蚊帐叮人率
月份人饵数捕获数吸血蚊数吸血率% 叮人率
5 54 30 1
6 53.33 0.30
6 53 105 26 24.76 0.49
7 68 148 86 58.11 1.26
8 53 132 93 70.45 1.75
9 56 62 53 85.48 0.95
合计 284 477 273 57.23 0.96
3 讨论
3.1我国乙脑疫区分布在兰州—长春连线以南的广大的地区内,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但以黄河以南地区发病为主。

兴山县自1951年以来60年共报告发病197例,死亡55例,平均发病率为2.50/10万,病
死率为27.92%。

60~70年代由于经济、文化水平、医疗条件落后,病死率高达41.67%。

病例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低山河谷地区,呈点状分布,病例之间无
流行病学联系,为高度散发流行区,2005年后无乙脑病例报告。

3.2 监测人群乙脑抗体平均阳性率为48.79%;动物宿主(仔猪)抗体阳性率为11.94%。

人群抗体水平高于贵州报告的结果[7],动物抗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但7~8月份与全国基本一致[8]。

兴山县自90年代开始进行乙脑疫苗
规模接种,并逐步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接种率大幅度提高,监测15岁以下抗体
阳性率高达61.14%,有效保护了乙脑发病的高危人群。

3.3 三带喙库蚊嗜吸畜血,兼吸人血,为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

广西
2005年从771只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3株基因Ⅰ型乙脑病毒,425只骚扰阿蚊未
分离出病毒[9]。

兴山县监测人房年平均密度为10.92只/人工小时,畜房为
97.62只/人工小时,平均叮人率为0.96只/人.天。

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

骚扰阿蚊虽然密度最高,主要危害为吸血骚扰,据
诸多文献报告,在传播乙脑中媒介作用不大。

3.4兴山县为三峡库区淹没区,随着近10年移民搬迁,新建移民集镇(新村),其居住环境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库区蓄水,低山河谷地区稻田改良,防
蚊设备(药剂)使用等,蚊蝇孳生地大为减少。

随着人们经济、文化水平提高,
卫生意识增强,通过近10余年人群健康监测,一些蚊媒传疾病发病大幅度下降
或零报告,已不再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三峡坝区、库区疾病监测方案,1996,2000年修正稿.
[2]耿贯一,主编.流行病学(续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0-31.
[3]陆宝麟,主編.中国重要医学动物鉴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89-920.
[4]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编.实用疟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90.
[5]周相朝,王承全,李枝金,等.三峡库区兴山县蚊种名录[J],中国媒介生物及控制杂志,2005,16(6);455.
[6]王承全,周相朝,潘会明,等.三峡库区兴山县1997~2000年疾病监测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2,13(2);48-49.
[7]宋群峰,王定明,蒋维佳,等.贵州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监测的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4):333-335.
[8]王宇,杨维中,主编.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中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报告(2006)[M],内部资料,105-113.
[9]孙肖红,谭毅,王环宇,等.2005年广西媒介蚊虫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疾病监测[J],2010,25(2):120-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