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工程学与循环经济下电子垃圾的处理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环境工程学与循环经济下电子垃圾的处理模式
第一篇:浅谈环境工程学与循环经济下电子垃圾的处理模式我看循环经济下电子垃圾的处理模式
通过暑期实践活动的项目我大致了解到目前我们在电子废弃物的处理模式上的已经建立和正在筹建的回收机制,处理流程和效益评估,同时也从循环经济的视角看到我们已经建立的机制的优势和不足。

事实上,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目前在国内还是一个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尽管不是空白,但很多机制还不太完善,流程的工艺、技术含量都相比国外企业来说较低,而且我们了解到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不是很大,这让本来就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回收模式相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劣势的清洁回收机制更加难以落实。

我个人认为,在着力建设“两型社会”的工作进程中,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应该在具体工作的落实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这一点不只是因为电子废弃物污染严重,更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进而对电子产品的使用数量日益庞大有关。

就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在早期我们认为更多的是政府的责任,更多的需要靠政府职能部门来解决,但是问题在于这需要高成本的庞大的机构,因此,我们转向利用市场上的利益导向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进而通过调动广大民众的利益意识和环保意识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通过对环境监测和对环境评估,我们应该看到环境资源的价值体现,通过政府决策并且吸引企业投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清洁生产及最终产品废弃后流向的确定化从而保证电子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回收处理后再次进入生产环节整个循环的无害化运行。

第二篇: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国家通过法律
法规、政策优惠等措施,约束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对工业“三废”“吃干榨尽”;从1994 年开始推行清洁生产,现在又倡导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有技术选择问题,即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又要采用系统思路进行整体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问题。

1.以高效利用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①以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

例如,兖矿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

如:矿矿建洗选煤厂、改造、扩建了石圪节、五阳洗煤厂,新建了漳村矿选煤厂、漳村矿焦化厂;常村矿同步建成了洗煤厂等。

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

②区域热电联产工程。

热电联产比热、电分产的效率高30 %,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 %。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以采暖热负荷为主,且热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20 万kW 等级及以上的高效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以采暖供热需求为主,且热负荷较小的地区,先发展集中供热,待具备条件后再发展热电联产;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

石化、化工企业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热电工程。

2010 年若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5 %,需要新增热电机组
3 500 万kW,工业集中供热新增热电机组1 100 万kW,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20 %,与电、热分产相比,年可节能7 000 万tce。

③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

在煤基液体燃料生产中,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的硫磺;煤气化后剩余的废渣,作为建材行业的优质原料;同时将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结合进行热电联产,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

对于产品甲醇和二甲醚,它们还可以进一步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成为我国急需的乙烯原料的新来源。

以煤气化为龙头,以煤化工产品多联产为纽带,通过系统集成,建设多产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将“肮脏”的煤炭转变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是一项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

2.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生态建设。

煤矸石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而且也有助于改变煤炭的“肮脏”形象,使煤炭产业成为不产生或少产生“公害”的产业。

这种“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①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建筑材料。

一些地方煤矿提出“石头变砖头,砖头砌高楼”,“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的口号,围绕煤矸石综合利用,或形成了新的产业,或延长了现有的产业链。

例如山东省新汶矿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矸石发电、制水泥、制砖及制砖机械等。

山西阳泉煤业集团以煤矸石发电为龙头,形成了煤矸石发电———电解铝———铝型材的产业链。

一些煤矿通过废物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矿井排放的煤矸石全部由砖厂用作粘土的替代原料;原煤中的含矸、洗选后的尾矸、尾煤等低热值物质全部用作坑口电厂的燃料;电厂发出来的电用于矿区的生产和生活,电厂排出来的炉渣全部做掺合料被水泥厂消化,水泥和电厂炉渣按合理配方生产出矿井用的支护材料。

这样,他们就实现了在煤炭生产中不排放废弃物,从而使煤炭工业成为“无公害”产业。

利用煤矸石、粉煤灰做水泥:由于煤矸石和粘土的化学成份相近,在水泥生产中可代替部分粘土提供生料的硅质铝质成分,同时,煤矸石还能释放一定热量,烧制水泥熟料时可以代替部分燃料。

山东新汶
矿业集团、黑龙江双鸭山、山西潞安等煤炭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生产水泥;平顶山煤业集团湛河水泥有限公司已将煤矸石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采用煤矸石“双掺”技术(在生料中掺加黑矸石,在熟料中掺加自燃后的红矸石和粉煤灰),大大降低了水泥生产成本。

利用煤矸石做烧结空心砖:经过适当的成分调整,利用煤矸石可部分或全部代替粘土生产砖瓦,矸石砖的强度和耐腐蚀性都优于粘土砖,且干燥速度快,收缩率低。

不少煤矿利用国家墙体材料革新和限制黏土砖使用的机会,大力发展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煤矸石,不仅“吃”掉了原来的矸石山,减少了矸石山的污染,还腾出了原来被占的土地,可谓一举多得。

利用煤矸石做速凝剂、利用煤矸石生产釉面内墙砖等,在许多煤炭企业得到发展。

利用粉煤灰做混凝土砌块,这是国内发展较多应用也很广泛的一个领域。

粉煤灰的用途已经达到160 多种,既可以用于造高速公路,也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②利用煤泥制作水煤浆,并用于发电。

中、高灰分煤泥合理的利用方式是燃烧,前提是将煤泥干燥;自然干燥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受影响大,机械干燥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不经济。

将煤泥适当处理后调制成浆,供电站、工业和民用锅炉燃用可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大规模利用煤泥的好途径。

全国各地在利用低热值煤(包括煤矸石和中煤)方面,形成了许多模式,最主要的用途是发电。

③利用低热值燃料发电与盐、碱联产。

鲁北化工在利用低热值燃料时,兼顾其它的可利用资源,并形成了特色。

热电厂以劣质煤和煤矸石为原料,采用海水冷却,排放的煤渣用作水泥混合材料,经预热蒸发后的海水排到盐场制盐,同时与氯碱厂链结。

氯碱厂通过管道直接把卤水输入到氯碱装置,既减少了生产环节,又节省了原盐运输费用,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大幅度降低,大大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④利用富余焦炉气制合成氨原料气。

焦炉气的利用可以形成较多的模式,既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高值利用。

平顶山煤业集团天宏焦化公司现有016~1万Nm3 / h 富余焦炉气,既污染环境,又造成资源浪费。

为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飞行化工公司将天宏焦化公司富余焦
炉气通过平顶山城市煤气管网加压输送至项目装置界区,采用焦炉气非催化转化技术生产合成氨原料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利用矿业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是,源头所使用的物质原来属于废物,经过技术进步或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减轻了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了就业机会。

⑤生态建设和矿区绿化。

许多煤矿集团在复垦和重建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经验。

例如,唐山、淮北等矿区复垦,有效利用塌陷的地表发展养殖、旅游等产业,唐山还由于其优异成效获得了2005 年可持续发展典型案例奖。

新汶矿业集团,在复垦和绿化中,一是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适当保留园区自然景色,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二是通过绿化设计、水土保持、道路建设和生态住宅建设等手段,促进工业园区内的结构布局、组织功能与自然景观的协调一致,实现园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生态恢复和重建不仅提高绿化面积,改善自然环境,速生杨还将作为林纸一体化产业链条的源头,成为矿区循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澳大利亚在矿区复垦中还探索形成了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 2000 年奥运会前,悉尼市政府为了改善环境,打造绿色奥运,将暂时无法处理的垃圾山用类似足球场的草皮包起来,饰以曲径、凉亭、石几,变成了休闲去处。

国内煤矸石特别是老矿井目前都有一处甚至多处矸石山,若暂时无法利用,倒可效仿此法,一则可减少扬尘淋水,二则将其保护下来留待后人开发。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搞循环经济试点,2005 年10月27 日国家发改委发了通知,第一批试点单位有82个,有综合的,有冶金的、有色的、化工的、煤炭的,也有废旧物资回收的,也有省市试点像山东、江苏、辽宁,还有地级市。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能像“知识经济”那样“昙花一现”,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加强规划引导,提高资源回收率。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资源对于企业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后备资源储量的日益重视,引发了新一轮的探矿权和采矿权之争。

拥有资源的地方囤积居奇,与煤炭企业多方接触;煤炭生产企业则抱着“有枣没枣打两杆子再说”的心理四处出击。

有人形象地将这种做法比喻为“圈地运动”。

山东、河南等众多煤炭企业在贵州、宁夏等西部地区建了新井;有的企业将视野拓展到了海外,如澳大利亚和印尼等国。

无疑,这种做法是正确且是十分必要的。

需要提出的是,我们应吸取过去“一哄而上”的教训,从技术上、经济上综合论证煤炭资源的后备储量,进行整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有序开采,尽可能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采出水平。

2.利用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发展循环经济没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通过物质代谢或共生关系延伸产业链。

例如,按照生态工业理念或“零排放”思想设计工业园区;或对一个企业可以变成“原料”的废物进行产业共生;或有一块可供开发形成具有产业联系的园区,或从物质和能量出发进行产业联网,或对一个园区进行再设计等,都可以成为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

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安排经济活动。

自然要素的循环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

如水循环是在“永恒”的能源——太阳照射下实现的。

如果没有太阳,就不可能有周而复始的水循环。

同理,使经济体系中的物质在市场条件下循环流动,也需要投入;对企业而言这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不产生利润,企业就不会发展循环经济。

因此,政府应当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如税收减免、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使之有利可图。

3.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行为。

循环经济之所以要政府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均存在“外部性”问题,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

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市场“准入”。

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经济激励的双向“胁迫”,才能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真正的推动力。

换言之,只有形成有效的机制,循环经济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发展。

4.依靠科技进步,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中的许多产业链联系是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

诚然,我国有传统的“天人调协”思想,但无论是资源综合利用还是再生资源的利用,没有技术支撑只能被降级利用,难以实现再生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增值。

因此,一方面,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纳入国家“盘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减少技术产业化的成本,改变我国技术开发与经济发展“脱节”的状况。

5.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物质循环的可行性。

并不是每种工业废物都能循环利用的。

东北大学陆忠武院士等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分出三种类型:第一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

如各种金属(以金属结构材料为主)、玻璃、纸张、催化剂、水以及塑料。

第二类物质的循环,技术上可行但经济上不一定合算,如一些建筑材料和包装材料、溶剂等。

第三类物质,几乎无法进入大循环。

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产品。

如果再生产品进入食物链,必须更加小心,因为“人命关天”。

英国“疯牛病”的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蛋白饲养牛有关。

因此,我们在鼓励并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物质循环的可行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还必须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时必须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建“政绩工程”。

对于企业而言,需要诚信和应急机制,如果没有诚信,“废物变原料”就难以实现,国内已有这样的例子;此外,还要注意因上、下游企业都在施行清洁生产,从而导致物质的“减量化”,这就需要应急,否则产业链就会“断”。

发展循环经济,也需要公众的积极行动,除了消费绿色产品,从需求侧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外,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也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义。

中电投江苏滨海IGCC项目,是我市参与这次签约活动投资额最高、
单体投入最大的战略型项目,建设规模为4×40万千瓦,总投资130亿元,一期为2×40万千瓦。

这是继总投资100亿元的5000万吨储配煤中心项目、总投资80亿元的5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落户滨海港后,我县与中电投集团签约的第三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项目。

它将作为滨海港打造能源产业的重大项目、临港产业发展的新型项目和港城开发建设的保障项目,为滨海港开发和我县今后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第三篇: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把我们的生存空间看作是一个宇宙空间,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头资源量非常有限,怎么样使得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要采取一些具体的办法解决,这个办法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一个是减量化原则,第二个就是再利用原则,就是我们产生的废物要进行再利用,作为下一个环节的资源利
用,第三个是循环利用,要形成一个生物性质的一个循环链。

这样的话它主张在生产和消费中以最小的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所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它具有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的率和高循环率的特征,让所有物质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循环经济是一种节约型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社会具体实现的一个手段。

自从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我国只到最近十多年才引进这个概念。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 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 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 淡水资源紧缺。

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

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方面: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 保护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农业。

中国从自己的发展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既是昨天发展的继续,又是明天发展的基础。

要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选择发展战略、确定发展道路和实施发展举措时,必须既考虑眼前的发展要求,又考虑未
来的发展需要,既着力改善民众的现实生活,又重视发展的长远利益。

为了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支持和推动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发展,努力保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发展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也是解决全球各种问题的基础条件。

要推进合作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积极推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考虑广大贫穷国家的需求,尤其要下气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步伐,尽快缩小日益拉大的南北发展差距。

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促进发展中成员的发展,应该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达国家应切实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加对他们的不附加条件的官方援助;应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增强科技发展能力,挖掘市场潜力,使发展中国家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改革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消除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在平等的基础上推进南北对话,同时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加强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减少经济全球化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推动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目标。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世世代代永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