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上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膈散,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上中...
凉膈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各500g)、连翘二斤半(1250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人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

得利下止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积热证。

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解】积热郁滞上、中二焦所致。

积热郁滞胸膈,郁而不达,则身热不已,胸膈烦热;火热上冲,则面赤唇焦,口舌生疮;积热日久,伤津化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实热内积之象。

治宜清上泻下并举,以清泄膈热。

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以清透胸膈郁热于上,为君药。

黄芩清热泄火,以清胸膈肺热见长;栀子清三焦之火,引热下行;大黄、芒硝通腑泻热,“以泻代清”,为臣药。

薄荷、竹叶外散内清,清散郁热于上,为佐药。

甘草、白蜜益胃生津润燥,以缓硝、黄之峻下之力,为佐使药。

诸药合用,清上泻下并行,使郁热从前后分消,体现了“以泻代清”之法。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上中二焦积热证的常用方。

临床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性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积热,聚于胸膈者。

【使用注意】服用本方得利下则停服,以免损伤脾胃。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组成与用法
【方源】《局方·卷之六治积热》凉膈散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颌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二十两[各9g] 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各5g] 连翘二斤半[18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二钱(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

得利下住服。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主治与功用
【主治】上、中二焦火热证。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病机】
热聚胸膈──────→身热口渴,胸膈烦热。

火热上冲──────→面赤唇焦,口舌生疮,咽痛,吐衄等。

燥热内结,不从下泄─→而见便秘溲赤。

方解
君药:连翘清热解毒。

臣药:黄芩清肺与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以荡热于中。

佐药:薄荷、竹叶轻清疏散,以解热于上;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使药:甘草、白蜜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存胃津,润燥
结,和诸药。

凉膈散配伍特点,是既有连翘、黄芩、栀子、薄荷、竹叶,疏解清泄胸膈邪热于上;更用调胃承气汤合白蜜,通便导滞,荡热于中,使上焦之热得以清解,中焦之实由下而去。

是以清上与泄下并行,但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所谓“以泻代清”,其意在此。

运用
1.本方证为上、中二焦火热炽盛,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

本方虽有通腑之力,但其用重在胸膈之热,而不在大便之秘,即使大便不秘,而胸膈灼热如焚者,亦应施用。

2.若热毒壅阻上焦,症见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大便不燥者,可去朴硝,加石膏、桔梗以增清热凉膈之功。

3.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均可加减用之。

注意事项
大黄后下,芒硝溶化、蜜冲兑。

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若火之散漫者,或在里,或在表,皆可清之散之而愈。

如挟有形之物,结而不散者,非去其结,则病终不痊。

故以大黄、芒硝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

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

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临床报道:用凉膈散加减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

全部病例经临床、实验室、X线片检查及部分患者行支气管造影,确诊为支气管扩张症咯血。

其中大咯血(>500ml/天)2例,中咯血(100~500ml/天)22例、小咯血(<100ml/天)6例,痰中带血丝者未作选择对象。

30例均在促进脓痰引流和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的原则下,在西药止血治疗无效停用时,给予凉膈散加减治疗。

结果咯血停止,
相应症状基本消失者22例,占73.3%;咯血与其相应症状有所好转6例,占20%;无效2例,占6.7%。

总有效率93.3%。

显效最短时间为2天,最长2周,平均7天(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