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等医学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
学会交流论文
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认识与实践
井西学邱玉刚于斌王金民李佩贤
(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42)
1 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在全面分析临床医学专业现行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构建了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第一,确立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标准;第二,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标准改革构建新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根据社会需要,确立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确定的最直接依据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决定的,而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又是依据社会需求来决定的,所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最终由社会需求来决定。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增加的速度加快,更新的周期变短,科学技术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的态势。
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一个人一生可能要从事或更换几种职业,社会愈来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因此,只有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在人才市场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高素质符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根据21世纪科技、文化、经济及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和特点,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应当是培养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系统掌握医学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疗及其初步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
3 依据人才培养新标准,构建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体系
3.1 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
课程是为实现人才培养标准而设置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标准的具体体现。
依据上述人才培养标准,我院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
利就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建立与目标定位相适应的、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个性化、终身化教育理念和人才就业多元化观念的新型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设置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注意了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原则,强化目标意识,淡化学科求全意识,使整个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服务。
课程设置是根据教育目标实施的组合,具有目的性、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功能性。
课程的地位作用必须取决于整体需要,因此各课程应协调一致,而不能过分强调其学科完整性,当然也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压缩。
另外,要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还必须注意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和逻辑结构,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组合有先后顺序和轻重比例之别,并找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最好组合方式和组合部位。
本着以上改革思路,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以实施学分制为契机,我们全面调整了原有的学年制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打通了相近专业方向的公共课,建立了通修课、专业主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模块的新型课程体系。
其中,通修课指校级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德育课、体育、英语、计算机、文献检索等)和临床医学专业门类共同开设的非医学类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等);专业主修课指保证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知识的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指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或拓展专业方向的课程,专业选修课按专业方向设置模块选修;任意选修课包括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需要选修的课程;实践教学指军训、学科见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
3.2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新型课程体系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利就业的课程设置改革思路。
压缩课程学时、精简必修课、强化选修课,保证了基础理论,重点拓宽基础的知识面,拓展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范围,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就业,自由选择专业方向,学生学习负担减轻、自主性进一步扩大。
加强了实践环节的教学,适当增加实习和实践教学比重,做到精讲多练,并不断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增加就业导论课,以及多单位实习等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旧课程设置模式比较见下表。
新旧课程体系结构比较
新课程体系呈现出以下特点:
3.2.1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新课程体系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一方面,在保证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要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压缩课程学时,总学时由原来的3654学时压缩到3420学时,减少了6.4%,平均每周减少2学时。
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必修课以百分制、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以60分记的计分方法,根据专业课程重要程度的不同,将课程分为学分绩点课程和非绩点课程,学分绩点课程所占比例较以前必修课程所占比例明显减少;选修课以拓宽知识宽度为目的,学生考核合格即可取得学分,没有绩点的要求,极大的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以上两方面的调整,既保证了学生掌握所学专业必要的基础知识,又给学生较大的学习自主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2.2 选修课程增加
学生学习负担减轻后,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修习选修课程。
选修课由原来的43门增加到81门,学时由原来的300学时增加到900学时,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弹性,在课程修习上给学生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特长、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选修不同的专业方向和有关课程,从而形成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毕业生的适应性,为毕业后打开宽广的门路。
3.2.3 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的改革包括实践教学学时的增加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两方面。
在进一步提高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比例的同时,将实践教学由原来单纯以消化吸收所学理论为目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导的单科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转化为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设计性、创造性实验为主导的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彻底改变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补充、依赖和附属的地位,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4 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全体教师人人参与
由于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已经形成,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更新其知识和能力,就很难适应课程设置改革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变化。
因此,只有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才能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跟上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
4.2 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课程设置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在加强领导的同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用于市场需求调查、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教师知识培训、教学设备更新以及优秀师资的引进等,保障课程设置改革的顺利进行。
4.3 科学研究教学内容
课程设置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吸收兄弟院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应当遵循教学自身规律,立足于我院的优势与特色,开展科学研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4.4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和监控体系
课程设置改革的成功与否,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控,这一点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因为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和监控体系,并将课程设置改革始终置于该体系的评价和监控之中,才能使课程体系改革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得以不断修正和完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改革得以真正的贯彻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