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穿刺抽脓术治疗哺乳期乳腺炎验案一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乡村医药
出现晕针、滞针及针孔感染等不良事件。
3 讨论
抑郁发病往往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异常、神经递质及受体代谢异常等生理因素以及生活动荡、外界刺激等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
卒中后抑郁属于因病致郁,正如《景岳全书·郁证》云:“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
卒中患者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又因情志不舒引起气机逆乱、心神失养引发郁证。
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毒副作用小,操作简便易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1]。
百会穴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交会穴,功能苏厥开窍,升阳举陷,是治疗卒中偏瘫及郁证的常用穴,配合四神聪以加强其功效;合谷穴为手阳明经原穴,太冲穴为足厥阴经原穴,双侧合谷、太冲共用是为开四关,主治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利等一切郁闭之证,功能开窍、行气、镇痛,两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调和营卫。
内关通阴维脉,主治心脑疾病,可宁心安神,舒筋活络,使心神定而脑神亦有所依;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交通心肾,安神定志;神门穴可安神定志。
付球等[2]研究发现,头部穴位、特定穴中的交会穴、五输穴等为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因督脉循行与脑密切相关,而肝经主调畅气机,调节情志,故穴位归经多在督脉、肝经。
耳穴贴压是耳针的简化应用方法,安全无痛,无副作用。
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刺激耳穴神门、皮质下主治痛症及神志病,耳穴心、肝能够宁心安神,疏肝理气,改善脏腑功能。
耳穴中的神门、皮质下等穴位能够缓解术后疼痛,纾解紧张情绪[3]。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耳穴贴压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效果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景凯泉,杨利娟,刘俊彤,等. 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概况[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1):20.
[2]付球,袁健辉,李姗,等. 近1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玄
选穴规律分析[J]. 新中医,2017,49(12):166.
[3]须斐,顾玉玲,孙洪. 耳神门穴贴压鲜姜片缓解混合痔术后换
药疼痛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1):971.
(收稿:2020-03-26)
(发稿编辑:高 燕)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HAMD-24、MBI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 (x-±s)
组 别例数 HAMD-24评分 MBI评分 中医症状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4 27.2±3.7 12.4±3.5 34.8± 9.6 58.4±9.2 28.7±5.7 12.8±4.9观察组 34 26.7±4.2 9.8±3.3 35.2±10.1 70.1±8.8 27.8±6.0 9.1±5.3 t,P0.52,>0.05 3.15,<0.010.17,>0.05 5.36,<0.010.63,>0.05 2.99,<0.01
中药联合穿刺抽脓术治疗哺乳期乳腺炎验案一则
聂云梦 楼丽华 沃立科
楼丽华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认为急性乳腺炎早期虽有乳房局部红肿热痛、发热、舌红脉数等阳证,但随着疾病的发展,表现为皮色暗淡、肿块难消、溃破流脓等阴象,提出“标阳本阴”的证候分型,开创“温通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的先河[1]。
女子乳房属胃,乳头属肝,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及冲任二脉关系密切。
肝气升
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聂云梦);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外科(楼丽华),楼丽华名医工作室(沃立科)通信作者:沃立科,发,喜调达而恶抑郁;胃主通降,喜润而恶燥。
产妇处于哺乳期特殊阶段,尤好出现情志不畅,饮食不当,肝气郁结,胃失通降,肝胃蕴热日久,循经上扰,导致乳络不通,形成乳痈。
楼师不主张应用抗生素,主张应用穿刺抽脓术直接引毒外出。
笔者有幸随楼师研习,受益颇多,现将一则临床验案整理如下:
1 病历摘要
患者女,30岁,2019年7月15日首诊,就诊前15天剖宫产1胎,就诊前3天因未及时排空乳汁出现双乳肿块,疼痛明显伴皮肤红肿、皮温增高,乳汁量明显减少,发热6天(峰值39.5℃)。
行通乳处理,后于外院就诊,服
12
2020年10月第27卷第19期
中药2天,静脉滴注抗生素3天,未见明显好转,B超示右乳低回声区约1.4cm×0.7cm;左乳低回声区约3.3cm×2.3cm、4.4cm×2.8cm;右乳囊性暗区约0.6cm×0.5cm、0.6cm×0.5cm,遂于余处就诊。
诊见:畏风貌,左乳较右乳稍大,左乳可及约14.0cm×9.0cm肿块,皮肤红肿范围约4.0cm×3.0cm,皮肤灼热。
右乳可及约16.0cm×5.0cm肿块,皮肤红肿范围约4.0cm×3.0cm,皮肤灼热。
双乳肿块质中、有压痛。
双腋下淋巴结肿大。
脉数,舌红苔黄。
处理:乳汁培养,鉴定结果为双乳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血常规:WBC 9.5×109/L,N% 81.4%,CRP 104.88mg/L。
诊断为哺乳期乳腺炎化脓期。
治疗予内服方:楼氏乳腺4号方(熟地12g,皂角刺15g,王不留行15g,鹿角片15g,白芥子12g,炙麻黄6g,炮姜9g,甘草6g)加丝瓜络12g、炮山甲12g,共5帖,水煎二服,日1剂(服药期间可正常哺乳)。
外治法:必要时行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
二诊(7月17日):面容焦急,痛哭流涕,双乳胀痛。
乳汁不通,头痛。
左乳可及肿块约17.0cm×13.0cm,皮肤红肿范围约8.0cm×3.0cm;右乳可及肿块约7.0cm×5.6cm,皮肤红肿范围约2.6cm×2.0cm。
B超示左乳不均质回声区厚约3.0cm;右乳低回声区约3.5cm×0.8cm×8.0cm。
予减少乳汁处理,原方加生麦芽50g、炒麦芽50g、生山楂30g、炒鸡内金12g。
水煎二服,日1剂。
穿刺抽脓:左乳抽出约25.5mL黄绿色质稠脓液,右乳抽出约2mL血色夹脂质样脓液。
如仍有发热(39℃以下)可物理降温。
患者自述脓液抽出后,乳房胀痛感消失,头痛减轻。
三诊(7月19日):面露喜色,热退,双乳胀痛明显消失,乳汁较前明显通畅。
左乳可及肿块各约3.5cm×2.0cm、9.0cm×5.4cm、3.3cm×3.9cm,皮肤红肿颜色较前明显减轻;右乳可及肿块约6.0cm×4.6cm,皮肤红肿范围约2.5cm×2.5cm。
B超示右乳不均质回声区约1.7cm×1.8cm;左乳囊性回声区约3.9cm×2.1cm。
穿刺抽脓:左乳抽出约4mL血性质稠脓液;右乳抽出约3mL黄绿色呈果冻样质稠脓液。
效不更方。
四诊(8月30日):乳房触诊未及明显肿块,B超示哺乳期乳腺。
自述服中药1个月后双乳肿块基本消退,为巩固疗效,坚持服药。
唯有自己未排空乳汁时双乳偶有条索状肿块,乳儿吸吮后可自行消退,乳汁量多且通畅,乳儿体重渐增。
遂停服中药。
2 讨论
该患者初诊时肝胃气火郁结日久,与乳汁壅滞于乳络,酿脓而生,即为成脓期。
俗语有:“产前一盆火,产后一块冰”之说,虽表现为一派热象,但虑其为新产后素体本虚加之乳汁本清凉,不可滥用寒凉之品。
楼师本着扶正温阳、散寒通滞的治疗原则以熟地、鹿角片共奏补肾填精益髓之功;皂角刺、王不留行消肿托毒,活血下乳;治乳病,尤以通为要,白芥子、炙麻黄和而为用化皮里膜外之痰,开腠理使邪有出路,佐证《儒门事亲》“治病不留邪,邪去则正安”之论,使气血通畅,肿块尽消。
炮姜,破阴和阳,温中有通,托毒排脓;丝瓜络化痰散结通乳络;甘草调和诸药。
楼师以阳和汤化裁[2]温补产后多寒多虚之体,谙熟王洪绪创方之意使全方补而不滞,温而不燥。
同时嘱患者每2~3小时排空1次。
如患乳肿块处B超提示乳腺脓肿时,局部乳腺导管炎症性病变,行手法排空时应避开肿块处。
若乳汁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则需观察胎儿有无哭闹、体重有无增长、排便情况,酌情采用多种喂养方式。
为了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以及胎儿的健康生长,楼师经过四诊合参后采用顺其病势的治疗方案,待脓液成熟之际,行穿刺抽脓术,将脓液吸取干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反复冲洗脓腔直到冲洗液清澈,最后抽出脓腔内所有液体,纱布包扎即可。
穿刺抽脓术是目前针对哺乳期乳腺炎伴脓肿形成的较为显效的外科治法之一,相对于传统的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有创口小、恢复快、不易感染、不影响哺乳、可多次操作、患者痛苦小、保护乳房外形美观等优点。
本例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情绪表达较为剧烈,甚至在诊室提起喂养过程中的艰辛时声泪俱下,一度怀疑病无医可治。
此时,需要医者用医学专业知识详细耐心解释病情,患者情绪才会缓和,提高依从性。
患者的恐惧主要来源于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尤其是新产妇刚刚转换身份加之身体不适不能正常哺乳,心急之情医者应给予充分理解,疏导产妇焦虑情绪。
总之,应用中药配合乳腺穿刺抽脓术极大保护了患者的乳房外观及哺乳功能,适当配合心理疏导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降低回乳率,保证产妇及胎儿的身体健康,医者更需普及新产妇正确的哺乳方法,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顾锡东,沃立科. 楼丽华中医乳房病学[M]. 杭州:浙江大学
出版社,2016:6.
[2]毛娟娟. 楼丽华应用阳和汤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经验[J].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529.
(收稿:2020-01-19)
(发稿编辑:薛 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