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备战策略专题九:古诗词鉴赏PPT优秀课件下载(171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如下面这首诗。 落日怅望 (唐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从题目“落日怅望”中可以看出诗歌所写的时间是黄 昏时分,事件是诗人惆怅远望,甚至诗人的姿态神情都宛在 眼前。
诗歌首联描写“孤云” “归鸟” ,照应题目“望” ,写“望” 所见的景象,颔联“念”字告诉我们写的是诗人内心的感怀: 辞家未还的伤感,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怅”的原因,也使我 们明白了云是“孤云” ,鸟是“归鸟”的原因。颈联再转写 所见景象,夕阳跌下树梢,晚霞满天,秋山莽莽;尾联再写 诗人心理:不敢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怕被自己容颜的老去 惊吓住了。 经过这样一番从题目开始,把握基本内容,理解诗人情 感,品味关键词句的过程,我们就读懂了这首诗。
第 2 题考查本诗主旨与《桃花源记》主旨的对比。解答 此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 并能灵活地和本诗进行比较。第二,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 只要符合本诗和《桃花源记》一文的主旨,能从一个方面或 一个角度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意近即可 ) (2)示例一: 相同, 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示 例二:不同, 《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 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 《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3. 品味赏析关键词语。 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一般有丰富的含义, 品味时要重点理解。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 “闹” 字把诗人感受到的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修饰语大部分为形 容词,在欣赏诗词时也应重点分析。如“无言独上西楼”中 的“独”字,就写出了主人公孑然一身、孤独憔悴的形象。 表示色彩的词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 “红”“绿”“蓝”等字,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 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
专题九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考查点,设题材料以经典 规范的唐诗、宋词为主,篇目多选自课内,但近年来对来自 课外的篇目考查频率加大。 鉴赏考点主要有品味词句, 意境、 意象概括分析,体悟情感志趣,赏析表达技巧等。题型以主 观题为主,也有部分选择题。 (注: 课内古诗词篇目在练习篇的教材梳理部分有训练题 目,专题讲解重点是课外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2)题。 送友人 薛
①
涛
水国 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 杳如关塞长。 【注释】 ①水国:水乡。② 离梦:离人的梦。
②
(1) 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 月寒 ”一词相 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冷。 (2) 结 合全 诗, 谈 谈你 对“ 离梦 杳如 关塞 长” 一 句中 “杳”的理解。 “ 杳 ” 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 念 (离梦 )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 (或:“杳 ”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得 连 “梦魂 ”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
读懂古代诗、词、曲的方法 1. 准确掌握诗词基本内容。 (1)阅读标题。标题有时具有揭示主要内容、交代写作目 的、指出吟咏对象、点明主要情思的作用。如, “典例剖析” 中诗歌题目“桃花溪”告诉我们诗歌所写的内容应该是和 美景有关的。
(2)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个性等也有利于我 们提炼诗歌的基本内容。这一点主要是对于一些生活在特定 时期如宋末、明末清初的诗人的作品而言。如岳飞、辛弃疾 等人的诗词作品。如《桃花溪》中,根据注释“本诗为盛唐 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可联想到作者 写这首诗的心境应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பைடு நூலகம்
【思路归纳】准确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诗歌是诗人 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此诗通 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 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 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然后镜头移近,写 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全诗构思婉曲, 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3)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描述对象、思想情感之后,文 章的基本内容也就显而易见了。如《桃花溪》 ,我们在读诗 歌的过程中通过“问渔船”“桃花”“洞……何处边”,就 可以感受作者写“桃花溪”的用意。 2. 确切把握诗人情感。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 么。 (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例题 ](2016· 湖北随州 )阅读下面的古诗, 完成后面题目。 桃花溪
①
(唐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 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 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②矶:水边突出的 岩石。
②
1. “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 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 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 题问诗人的心情,是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 “ 问 ” 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 思。“问” 的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在句 中诗人“ 问”的对象是“渔船” 。然后根据注释展开联想和 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可体会到诗人对“桃花源” 的 向往之情是多么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