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附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3.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
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6.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7.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妲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是如何将“离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的?
(3)“落红”即落花。
古诗词中,常借助“花”来传达诗人的情感。
请从你读过的诗句中,再写两句含有“花”字的诗句(本诗除外)。
17.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1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
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
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定风波:词牌名。
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⑤吟啸:高声吟咏。
⑥芒鞋:草鞋。
料峭:⑦料峭:形容微寒。
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苏轼这首词的风格是风趣幽默。
词中的哪些词句体现了这种风格?(两句即可)我们从中应学习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意近即可)
2.(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解析】【分析】⑴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
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
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
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暂时忘掉寂寞。
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
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
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
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
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
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
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
而“三小时”一个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
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
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
“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3.(1)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④借古讽今,作者对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
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①用典。
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
②反问。
“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③借景抒情。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
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④借古讽今。
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
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
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
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的翻译,本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感叹。
转笔抒写眷念故土、怀念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结合题意据此作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意思是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
“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 三年羁旅客”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的经历。
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的沉痛。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结合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到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不舍。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永垂史册,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不同处:《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还不到了诗人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无限依恋不舍。
故答案为:⑴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⑶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⑷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四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句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烘托、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