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尝试运用与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尝试运用与探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对诗人情感的感悟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和诗歌本身之间存在一个断层。

特别是对于新诗来说,少了古诗的格律、体式限制,而多了情感的复杂。

情是流动的,又是不自觉的,没有一定的规范。

所以新诗本身就在好懂与不好懂之间,且“诗无达诂”,这对于教学者来说又存在一个或是好讲或是不好讲的困惑。

学习诗歌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可以说是对诗情的领悟,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诗歌感情之中,能够自己有一个独特的感悟呢,这是我在诗歌教学中一直想的问题。

其实说到诗情无外乎是作者创作时的心绪和寄托,与读者解读时的对诗歌的再创造性体会。

真正的走进诗歌又是读者与作家心灵的碰撞得过程。

而说到音乐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其实也并不新鲜,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所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而在新诗的教学中我选择把这种方式应用进去,作为一种导入,同时也希望有新的探索,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更是对诗歌学习的一个探索,要为学生开发一个广阔的空间。

一、诗与乐的结合渊源
追溯源头,《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
之。

①”是说最初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言、嗟叹和永歌都是为了情感的表达。

沈括《梦溪笔谈》也有:“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②”而我们也知道宋词的产生之初,是为了配合曲调,为了演唱,是先有曲后有词的,词牌的韵律直接影响词风和演唱时的感情基调。

情应曲而生。

词可以为曲服务,曲同样能够契合词的感情基调。

那么缘于这些,诗歌已具备有音乐结合得可行性,我想怎样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音乐的作用,又调动语文课堂呢?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说,“音乐本来就是最高级生命的反应,即人类情感生活的符号性表现”,“音乐的最大作用就是把我们的情感概念组织成一个感情激动的非偶然的认识,也就是使我们透彻地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情感生命。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音乐的力量,音乐的感情往往能带动一定的情绪,我们往往会因为一首歌曲而欢乐或忧伤,是因为乐曲的感染力与文字的描绘力量合二为一,给听者带来情感上的波动,所谓情应乐而生。

而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新诗来说,它完全具备文字描绘的力量,且本身不受古典诗歌严格的格律的束缚,表现的就是诗人某一时段或是瞬间的心理感悟,融合诗人的独特视角,而创作出的。

所以怎样更好的让学生抓住诗人的这种瞬间感情,领悟诗歌情感,把文字化为更加直接的听觉感官材料,运用音乐的确是个有力的手段。

而新课标也要求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的体
验性和独立性。

怎样体验?教师最初必须先给学生一个范围、一些方法,却不是给出全部。

让学生能在一定的空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二、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基于以上思想,我在《再别康桥》的教学中作了一个尝试。

我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不是为了学习诗歌,而是要感悟诗歌。

诗歌重要的在于一个“情”字,这一个字可以说包含了太多的内容。

是诗人的,是诗歌的,也是每一个读这首诗的人自己的。

既然是感悟诗歌,那么走进诗歌之前必须了解诗人的经历和创作,至少让自己与诗人达成某种契合。

在教学之初,我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一下徐志摩,以及他与康桥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带着这些背景知识自读课文,在阅读中每个人就会对诗歌有一个自己的初步体会,在这个体会的基础上再提出相应的建议。

走入一部作品就是走入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如何去分析文本、体会人物感情,当你不知道从何入手得时候,最有效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主人公,体会在经历着同样的经历时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这就像是庄子《秋水》中鱼与我的理论,“南华秋水我知鱼”,以知为先。

所谓“物着我之色”,诗人创作时也正是“物我合一”的过程。

那么理解诗歌就可以运用这种“拆——合”方式。

即拆合关系为“诗人——物——读者”,“物”既作为诗人情感的载体,又作
为读者理解的媒介;作为中介物,既容纳诗人的全部情感,又可以把这种感情传染给读者。

那么在了解了这一切之后,现在学生所拥有的角色,就是可以把自己当成诗人,或是作为一个导演亦或是以一个音乐家的身份,总之,按照自己的感觉为《再别康桥》配上一个他们认为合适的背景音乐。

是带着自己的感觉给诗配乐,诗歌时含情的,音乐是传情的,学生必须先从诗歌中体味出情,把这种情寄予音乐,再通过音乐传达出来。

完成这样一个“收——放”的过程。

这是让他们大胆的尝试,更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为了便于选择我在黑板上先提供了五个形容词:A清新淡雅B温柔缠绵C深情忧思D感伤眷恋E自由欢快
并在每个词条下列出了一些备选的音乐,有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的伴奏曲,也有经典的乐曲。

这样就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我也告诉他们并不是说《再别康桥》就是这五种意境,而是通过学生的选择并尝试跟着音乐朗读来自己体味那种才是诗歌最佳的选择,或者是在具体的感受中能够提出自己新的见解。

比如当有人选择了自由欢快一条时,音乐响起,学生读出来的语调就很类似于说唱、很滑稽,也让所有的人都笑了,通过这样一个极富对比效果的音乐,让大家很容易理解到《再别康桥》所代表的一定不会是这样的感情。

这种实际的体验比老师的一味言说更具作用。

而相对来
说选择深情忧思和感伤眷恋的同学较多,他们更容易读出诗歌的感觉,自己也沉浸在诗的意蕴中。

这样的配乐环节除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了他们一个自我创作的机会,而且也让他们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的认识,利于学习。

整个课堂气氛显得既活泼开放,又幽雅凝合。

我还安排了学生可以在课下试着为这个单元的其他诗歌选择背景音乐,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新诗的感悟力,理解新诗的“诗情”。

有音乐特长的同学还可以试着为诗歌谱一首简单的曲子。

诗缘情而发,对于鉴赏诗歌来说也要抓住诗人的这个“情”,那么音乐则把这种情更直接的演绎出来,让学生情感与诗人、诗歌相通,用心灵的启迪达成智慧的碰撞。

也更有力地促进了下面的教学。

另外,通过对诗歌的配乐实践,也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诗歌的音节和节奏的和谐,和《再别康桥》中“音乐美”的体现。

针对《再别康桥》最重要的是意象的运用,当然在意象的讲解上,我选择了比较常用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结合图画理解,诗人来到康桥是对往昔的梦的追忆,那么从他进入康桥时开始,就走进了一个寻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初有三个主要意象可以说承载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挚情感,就是“金柳”、“青荇”、“清潭”,选择三幅与之相应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意象的特点,再通过“金柳——新娘”、“青荇——招摇”、“清潭——虹”三组的结合分析其中的意义。

也就是说正
是这一切激起了诗人寻梦的渴望,同时将诗歌推向高潮。

寻梦至情绪的最高点,使人不禁要放歌,就在此时却来了个突然的转折,说“不能放歌”,正是这样一个转折将诗人从梦境拉回到了现实。

也就拉回了文章题目,是“别”,因为正是这样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此时诗人要离别这里的一切。

那么一切美好,一切梦想都随着这一离别而显得忧伤了。

所以诗人才说“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传达出了分别的惆怅。

这种由高潮一下子到达了低点的感觉,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女所弹之曲传达出的效果,③又再一次可以证明诗与乐情感上联系。

回到诗歌,此时诗人只是独自而来,康桥的美于自己是永恒不忘的,而自己于康桥却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不像打搅这里的任何一种事物,只能以沉默相对。

结尾时诗人做了一个非常潇洒的动作“挥一挥衣袖”他希望以这种形式向存在在康桥中的梦作别,把一切美好留给自己的记忆。

那么通过这样的讲解,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蕴就自然明了了。

让学生回到最初,可以检验一下看看他们对《再别康桥》的配乐是否契合了这种感情呢,或是还可以提出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三、教学反思
其实配乐诗朗诵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在诗歌中的应用也并不新鲜。

而一般以往我们在选择这一方式的时候大都是给定一曲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课文,或是用音乐导入
新课,带动情趣,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我就想既然要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朗读、感受之中,为什么不给他们更多更全面地体验机会呢?通过这样一节课的尝试,让我发现学生的接受情况要强于一般的讲述,他们愿意参与进来,也喜欢这种形式,至于对诗歌的理解也就不是问题。

因为这一环节并非只是要完成简单的配合,而是情感的调和。

课堂上的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学生上语文课的情趣不是在于他们对某篇课文深刻理解多少,而是他们从中能想到、学到什么;能感受到所学的东西离他们很近,而不仅仅是面对一篇必须要解读的文本。

新课改的确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规划,更侧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育。

我觉得语文课更应像是一个大的舞台,学生要让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充当不同的角色,走进角色的世界去演绎语文。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在广阔的生活中饰演出语文的广博与微妙。

音乐是一种声音,激发起心灵最底层的灵动;诗歌是一种文字,感染了现实与梦的际遇。

音乐与诗歌,声音与文字,承载着最古老与最现代的意义。

这种结合音乐进行语文教学的方式还可以在其它的体裁中应用。

语文学习就是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自我体验的兴趣为主,创设语文学习新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