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大自然的语言》主题推进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享自然,回归本真
——大班《大自然的语言》主题推进与思考
一、主题背景
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
一次午饭后的散步,大二班的孩子在幼儿园围墙边的大树上惊喜地发现了倒挂下来的南瓜。
于是,关于南瓜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南瓜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吗?”“我看到过的南瓜是大大的、金黄色的,这么小这么绿的也是南瓜吗?”“它还会长大吗?会长成南瓜妈妈吗?”……
每次午餐后的散步,孩子们总是喜欢观察、探索幼儿园各个角落里的一些奇特现象。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大班年龄段的孩子对大自然和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他们能时时发现身旁值得探究的问题,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建立自己的假设。
对大自然里的一切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求知欲。
挖掘——丰富的园本资源
我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航坞山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
为我们的主题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如:爬爬航坞山——让孩子感受山的宏伟壮观;赏赏日出——观察多变的自然现象;走走昭东水乡——寻找美丽的晚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与此同时,在我们幼儿园的大操场北侧,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小山坡,满山绿油油的草坪,种满了各种高低不同的树木,孩子们对充满泥土气息的小山坡情有独钟,他们在这里观察大树的年轮、看看树上的眼睛、观察蚂蚁的行径,给果子树叶分分类等等。
原生态的小山坡游戏环境使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
分析——孩子的前期经验
在孩子们探索大自然地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
虽然对各种自然现象都非常感兴趣,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更深入地探究。
我们意识到只有真正专注于自然资源并与之互动,才能产生深度的学习,获得多元的发展。
于是,我们梳理幼儿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例如:给予支持和引导,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持续性探究活动。
例如:有一次大班幼儿发现大量排队搬家的蚂蚁,并对这一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教师为引导幼儿持续观察和学习,生成了“蚂蚁探究之旅”的生命科学主题探究活动等等。
预设——主题的网络架构(呈现架构图)根据幼儿、教师、同伴的不同经验以及我园独有的自然资源交织成一张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网络,构架了丰富多元的课程内容。
于是,我们借助主题《大自然的语言》开设了近三周的主题教学活动。
主要分为三个版块,第一版块“走进大自然”: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常见和罕见的自然现象,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第二版块“大自然的秘密”:是让幼儿深入探究各种天气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三版块“玩转大自然”:主要是表现、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
三个版块相互联系,层层递进。
二、主题实施
【主题再现】
主题推进一:“走进大自然”
版块一:以“走进大自然”为中心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从“我想知道它们的秘密”为开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以己度物”的方式关注自然现象,展开探索,让幼儿萌生爱观察、爱思考、会提问的意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我们知道每个班孩子的发展现状是不一样的,所以运用了润色的推进过程。
根据幼儿发展情况,大二班和大四班把“看云去”分成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让幼儿了解云的各种形状及其变化,第二课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云朵,以此来满足幼儿对于云朵的表现欲望。
针对罕见天气的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少,所以以“火山喷发”与“沙尘暴”为典型事例进行观察
探究。
通过教学中视频欣赏、家园合作的了解,让幼儿了解沙尘暴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区角活动的延伸,更是让幼儿亲自体验火山喷发的实验,进一步感知火山喷发的过程。
结合园本节日课程——郊游节中内容的渗透,通过“小山坡的约会”与“我们去郊游”小组活动形式进行幼儿园里的郊游。
最后是以班级亲子摄影展来展现本周活动的观察发现,结合家长资源做到三者合一。
主题推进二:“大自然的秘密”
版块二:对于幼儿来说,最熟悉、最容易感知的天气现象便是下雨。
此版块以科学活动《第一场雨》作为第一个活动,以此来激发幼儿探究其它天气现象的兴趣。
通过与顽皮的雨滴结伴——幼儿观察下雨天,记录了毛毛细雨、小雨、中雨、大雨的区别,绘画了雨从空中落下来的样子。
通过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与来去无踪的风赛跑,通过视频欣赏,户外的实际感知,感受到风的运动及其对不同物体的影响,还知道了台风、龙卷风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并延伸到与风做游戏,动手制作风向标。
有了对天气现象的感知与了解,班级还开展“晴天好还是雨天好”的辩论赛,辩论手们各抒己见,从多角度辩论自己的观点,场面十分激烈,辩论赛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在动植物会说中,结合郊游节活动在养殖角和户外获得了小动物的观察与探究。
一次餐后活动,孩子们在小山坡上的蚂蚁搬家非常感兴趣,以此我们开展了蚂蚁搬家一系列活动。
起初,孩子们的观察是没有目的的随意观察,重在观察蚂蚁会在下雨前出
现什么特殊行为,可是在首次观察后,孩子们发现蚂蚁的众多行为中(搬家、搬食物、搬泥堵洞等)大部分是成群结队地搬家,这就使孩子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想要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会搬家,这就有了二次观察蚂蚁的行为。
在二次搬家中孩子绘画所记录的原因中不外乎下雨前空气潮湿,蚂蚁窝穴潮湿不易居住以及为防食物受潮而搬往干燥居所等,在探究客观原因所在时,孩子们找到教师为救援团,合力并进地寻找答案,在解疑答惑的过程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认知在不断拓展,他们的已有经验开始升华和持续累积中。
当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孩子们已不满足于现有经验,他们的脑洞大开,探究欲望更浓,发现蚂蚁搬家并不一定就会下雨,有了这个认知疑惑,开始了第三次的自主式观察,从以上三次递进式的观察中,不难发现孩子与大自然的互动交相呼应、融会贯通。
也在班级区域活动中衍生出了后续的活动——观察蚂蚁的觅食路径图及走近蚂蚁王国,孩子们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也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还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刺激幼儿表达的欲望,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所在。
主题推进三:“玩转大自然”
版块三:在这个版块中,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自主的表现活动,在“太阳,您真勤劳”中用肢体动作表演太阳带给人们的光明与温暖。
“顽皮的小雨滴”中创编雨滴角色情态。
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雾蒙蒙”的景象,学习了用粉笔作画。
其次,“天气剧场”的推动,让幼儿运动肢体动作、语言表达来大胆表现各种天气、汇报气象。
联系当下实际生活,开展“雾霾天气”的学习,了解了空气对人们的重要性,而雾霾对人们的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做的措施,懂得保护环境。
其次理解了“动物的食物链”关系,知道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爱护动物从我做起。
最后结合园本郊游节活动,渗透在区域游戏中,班级开展《游戏小分队》,游戏中孩子们结合自己已有经验,成立旅游小分队,在园内进行郊游,发现园内有趣的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社会实践活动《洁美小镇,绿色出行》作为整个主题的最后一个活动,主要是想让孩子通过“捡垃圾”的实践活动,把爱护大自然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田。
让孩子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结束我们的主题。
【问题追溯】
在《大自然的语言》前审过程中,我们从多方面考虑和思考每个活动和方
案,尽量做到无限可击。
但是在我们幼儿园主题行进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
原因等因素,还是出现了一些预设之外的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天气因素难掌控
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个主题中,我们有很多关于天气的活动。
如:语言
活动《淘气的雾弟弟》需要幼儿体验“雾茫茫看不清”的感觉。
但是在主题实
施的这三周中,都是以大晴天为主。
在活动中无法让孩子亲身观察体验雾茫茫
的感觉,并且不能直接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秘。
所以教师预设的活动目标就无法
达成。
(二)探究欲望难满足
在主题实施过成中,我们发现建构式课程中的一些课程内容比较零散,主
要是以各种天气现象为主,但是通过对大班孩子的观察,发现他们对于大自然
当中的动植物更有兴趣。
虽然在主题前审中,我们在活动中也适当增加了一些
有关动植物的活动,但还是无法满足幼儿探究动植物的学习欲望。
(三)专业知识受局限
在《大自然的语言》第二版块中,我们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主的一个版
块,所以对于老师在科学方面的知识要求是非常严谨的。
但是作为幼儿教师,
在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非常的浅薄和有限。
所以在主题实施过程中,对于
幼儿提出的一些疑问无法及时准确地告知。
以至于幼儿的学习发展收到限制。
(四)活动材料难收集
在《大自然的语言》主题中,需要家长提供大量的实验材料,如:在科学
活动“火山喷发”中,需要利用磨具让幼儿观察火山喷发的原理,但是现实中
磨具价格比较高,对于农村里的家长,搜集这些材料有些困难,以至于幼儿的
实验受到限制。
【调整策略】:
(一)灵活机动现应用
针对由于天气原因无法正常开展主题活动的问题,我们的调整措施是这样的:由于《大自然的语言》这个主题是在大班第二个学期的4月份,在这个月份中,是很少会发生雾的天气现象,所以我们把这个主题放到开学的第一个主题,这样
的调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天气问题。
(二)幼儿兴趣活引用
在问题中,我们提到在建构式课程中的活动以天气现象为主,无法满足幼儿对动植物探究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往往发现孩子们聚精会神观察动植物的一些情景,我们便抓住幼儿兴趣的这个契机,把无法在主题活动中学习到的知识渗透到区域活动和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来。
满足了幼儿对探究动植物的学习欲望。
(三)家园共育共成长
关于教师在科学方面遇到的一些无法解决地专业知识,首先我们幼儿园请小学专业的科学老师来给我们老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老师的科学专业知识。
其次,由于现在的家长文化水平都比较高,所以我们利用家长资源,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而老师无法解决时,教师可以请幼儿回家和家长一起从电脑或书籍上查找资料,并将结果用图文并茂地形式带来幼儿园,和老师幼儿一起分享。
(四)活动材料灵活用
在活动中我们遇到难收集的材料,可以利用方便简洁的材料进行替换。
如“火山喷发”利用泡腾片的原理,同样能进行实验,而且效果显著。
幼儿在操作中简单明了,每一个幼儿都能体验操作。
三、主题评价
(一)活动前“吹响集结号”:自然现象大搜索
问卷调查法
活动前,结合我园周边特有的地域资源:“航坞山”“田园广场”“昭东
水乡”等,向家长们收集近期亲子远足时的各种照片,同时下发一张“自然现
象大搜索”问卷调查表,以亲子合作的方式记录孩子们身边经常看到的自然现象,或通过现代科技及多媒体网络平台等搜索一些罕见的自然现象,以图文并
茂的方式呈现孩子对自然现象大搜索的初步认识与理解,为下一阶段畅谈大自
然埋下伏笔,藏下无数个神秘的“话匣子”。
(二)活
动中“冒
险夏令营”:自然现象大揭秘
●日记描述法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探究蚂蚁与雨天之间的关系,我们利用视频影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幼儿观察蚂蚁全过程的拍摄记录,以期在回放过程中帮助幼儿回忆整个观察过程,引导幼儿对蚂蚁的特殊行为做日记记录,这种以简易符号、文字、数字作记录的日记观察法十分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是种最能表达大班孩子真实心声的方法,一些及时、有效的信息在一张张图文结合的观察日记中明朗化,也为大班孩子前书写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彰显大自然主题的精髓与魅力所在。
(三)活动后“我是小王者”:自然现象展魅力
●家长参与式评价法
幼儿园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以幼儿园教师为主,幼儿园园长、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整个主题活动从开启到行进再到结束都离不开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家长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本次主题从开启篇章处便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自然大搜索问卷调查,既为了帮
助孩子更好地积累对大自然的初步经验,又能让家长能够了解正在开展的为何主题活动,从而更好地达成家园合力,共促孩子发展;当然,在活动进行中也时刻不忘与家长进行多次互动与联系,如开展实践活动:“环保小卫士”,园内——找找、捡捡幼儿园里的垃圾,园外——找找、捡捡家里或外出游玩地的垃圾;孩子成长的足迹在园靠老师,在家靠家长,借助紧密联系家园之间的载体——幼儿成长档案,请家长记录《大自然的语言》主题背景下孩子们微妙的成长故事,紧扣大自然的主题,聊聊孩子在大自然主题中的独一无二,以小故事显孩子的大成长;最后,请家长完成教学质量评价表,对孩子整个主题开展前后的变化做最真实、最客观的反馈,在发现孩子主题前后不同的同时也帮助幼儿园及教师及时总结与反思,为下一主题的行进做依据,适当调整主题活动的开展策略。
四、主题反思与总结
在三周的活动中,每位教师根据本班主题开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
(一)主题实施有效调整
通过课程的中审议,老师们把主题实施中的困惑、问题拿出来大家解决。
记录课程审议的片断:
教师A:我觉得《小水滴去旅行》这个活动很有趣的,不仅给孩子图文并茂看了小水滴形成,那天刚好下雨,还请孩子们去户外摸摸雨,感受雨中的乐趣。
教师B:活动的确很有趣,那天我还让孩子亲自体验雨的形成,兴趣非常浓厚。
教师A:亲自体验雨的形成是不错,在后续活动中我也让孩子去感受一下。
教师A:昨天餐后活动,孩子们在小山坡发现了很多蚂蚁,大家对蚂蚁非常感兴趣。
教师B:前些天我们班的小朋友看到一大群蚂蚁貌似在“搬家”,针对孩子兴趣,现在班级科学区新投放了蚂蚁的工坊,供孩子观察,大家可喜欢了。
教师A:观察蚂蚁在室外更能激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教师C、D:观察蚂蚁地点可以两者结合,再做几张调差表,记录观察结果。
从这段课程中审议讨论中,老师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建议,如活动在室外还是在室内更好;操作材料应如何选择;在教学方法上调整策略采取间接教学。
于是在课程审议后个别班级的老师就在场地、工具、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通过
课程实践后明确,为下一轮实施提供帮助。
(二)主题实施亮点
此主题中虽然看似科学活动为多,但在实践中,我们将活动渗透到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到了领域的均衡性。
探索型主题活动更是是围绕幼儿自身的兴趣开展的,对于种种自然现象,我们让感受与体验,在活动中他们的问题萦绕不断,层出不穷,通过主动收集资料、动手实验、制作、争辩谈论总结,调动起他们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思维更敏锐,激发起了他们主动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三)我们的问题
此主题由于是四月份开展,受到了天气的原因,对于雾、雷、闪电等相关知识,幼儿不能亲身体验,只能在视频及图片中了解。
(四) 改进设想
同样是一个教学活动,四个班级的幼儿情况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同、活动的组织,效果也会产生不同。
下阶段可以通过滚动主题的实践活动,把四个班级中最好的一套方案取出,形成了最合理、最具操作性的教学活动,也就是在真正意义上把已有课程用书中所提供的教育材料选择性、生成性的变成了适合自己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了园本课程。
主题审议活动和有效反思之旅仍在路上,我们对课程的思索、研究、解读也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