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word教案(5)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要紧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觉他们所取得的庞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现和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查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专门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精湛聪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战胜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一辈子,增强承担挫折的意志。

二、重点难点1、本课重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这必定要求学生分别明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

这些都属于了解层次的知识。

2、本课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点的概括。

要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其一样属性,最后才能归纳其本质特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差不多了解了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在元谋人、北京人的时代,生产极度低下,人的生存都成问题,他们要紧依靠渔猎采集为生,居住在洞穴或树上的巢中。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庞大变化,显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什么是氏族?(生看书回答)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差不多显现了专门多氏族聚落。

大伙儿一定专门想明白当时的人是如何样生活的,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二课。

讲授新课一、半坡聚落1、半坡遗址概貌:看“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在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件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件

半 坡 聚 落 房 屋
鱼 纹 彩 陶 盆
二.河姆渡聚落
• 1.时间:约7000年 • 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长江流域) • 2.房屋特点:干栏式-----会挖和用水井 • 3.工具:磨制石器,动物骨骼制作的工具 • 4.农作物:水稻 • 5.手工业:制作黑陶
干栏式房屋
河姆渡遗址 房屋复原图
骨 耜
栽 培 稻 谷 遗 存
猪 纹 黑 陶 钵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 1.距今约4—5千年,在山东大汶口一带
• ▲出现了私有财产,产生了贫 富分化
课 堂 小结
半坡、河姆渡原始农耕生活简表
原始居民 时间 地点 原始农耕 房屋建筑 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距今约 浙江
7000 多年
猜谜语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 社会群体. 聚落:早期人类的定居地.






元谋人
(约170万年前)
族 聚

一 半坡聚落
• 1.时间:约6000年 • 地点:陕西西安 (黄河流域) • 2.房屋特点:半地穴式房屋 • 3.农作物:粟 • 4.工具:磨制的石器 • 5.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
余姚
距今约
6000 多年
陕西 西安
水稻 磨制石 器
干栏式
粟 蔬菜 半地下 磨制石器 穴式
烧制 黑陶
烧制 彩陶
为什么半坡住的是半穴式房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河 姆渡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是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考虑. 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冬季 气温低,这样的建筑有利于生存. 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属于南方,南方地 势低洼,多雨潮湿.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word教学设计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归纳。

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明白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绩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成立的知识储蓄,前后联系。

明确我国南北一路进展,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学情分析按照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腕,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讨欲望,意在情境中终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的地方,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明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域、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育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大体特征,培育学生分析、归纳、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搜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按照资料自制聚落衡宇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画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大体情形。

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学习比较的方式,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探讨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觅知识要点,最终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专门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绩,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长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北师大版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的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学习,概括归纳出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观看录像,想象模拟图片展示、讲解和学生质疑、答疑,激发探究欲望,发挥群体优势,在活动中抓住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三、授课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北京人等远古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获得食物?面对人口的增多,食物的短缺,你认为该如何来解决?【学生】自由讨论。

主要是采集和狩猎。

可以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动物来解决。

【教师】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远古人类终于告别了阴暗的洞穴,开始搭建住所定居,从事农业劳动,逐步形成了聚落。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将书翻到第7页,请阅读课前提示,了解什么是聚落和氏族。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建筑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彩陶艺术。

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感知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和材料来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

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七千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其中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难点:概括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比较抽象,文字以说明性语言为主,趣味性不强,知识较为零碎、枯燥,与现实联系不强,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材料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一起到三个氏族聚落去参观一下。

在参观以前,让我们先进入时空隧道,回到那久远的蛮荒时代……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在云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1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1 北师大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交流、表演和课后动手制作、实践活动,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逐步积累客观真实的农耕知识,加深对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的理解,体验劳动人民勇于创造的精神。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

用学生最熟悉的诗歌《悯农》引出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第二课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第二课

------ 华夏教育资源库第 2 课星罗教课方案示例棋布的氏族聚落〖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域、距今年月、房子特色、栽种的主要农作物件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经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古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获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色,培育剖析、归纳、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研究欲念,意在问题情境中找寻知识要点,最后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色,学会使用在比较中研究的方法。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云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获得的成就,感觉太古中国人的高明智慧,加强民族骄傲感;经过认识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情况,领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进而更为爱惜生命,善待人生,加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课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色。

〖教课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色的归纳。

〖教课过程〗发问:中国远先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出生以后,因为生产力低下,生计问题一直是最大问题。

发问: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特色?(议论后回答)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打猎后的食品,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窟中。

行:凑近大江、大河流域,极少到较远的地方。

发问:远先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初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集体,我们称为氏族。

引出新课:第 2 课星罗云布的氏族聚落看图 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旧址散布图发问:氏族聚落在散布上有哪些特色?(数目众多,星落棋布)今日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发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地点?(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域;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域)。

发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地点的地形特色随和候特色?(自由发言)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教学目标知识: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能力: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历史图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打一植物)”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是哪个国家?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课。

展示课题。

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言,了解什么叫氏族,什么叫聚落。

展示图片“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1、半坡聚落⑴先通过看书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内容,梳理基础知识。

从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原始手工业方面的表现来完成表格。

⑵观看表格相应内容的图片,加深对基础知识的印象。

展示图片“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半坡氏族的磨制石器”、“半坡原始居民房屋复原图”、“半坡出土的陶器”。

⑶结合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探究。

a.你认为古人是怎么想到种植粟、蔬菜的?又是怎么想到饲养猪、饲养狗的?b.你认为古人是怎样想到制造陶器的?陶器有什么用?c.为什么会形成原始聚落?2、河姆渡聚落先指导学生看书,了解河姆渡居民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然后再与半坡居民进行分析比较。

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遗址出土的工具、稻谷以及陶器”、“河姆渡遗址房屋复原图”。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体验,深化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模拟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生活,深化对氏族聚落文化的理解。
4.跨学科综合分析:整合历史、地理、考古等学科知识,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对史前时期氏族聚落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5.课堂总结与情感升华:在教学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强调氏族聚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讲述感人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通过学习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生活,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重要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感,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1.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引入有趣的故事、实例,使学生对史前时期氏族聚落产生浓厚兴趣。
2.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历史地图、实物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对氏族聚落的直观认识。
3.针对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设计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生产生活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难点:分析史前时期氏族聚落的地域特点、文化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氏族聚落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史料等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北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北师大版一、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我文化的特征。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工具、生活器具、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住房特征;比较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了解新石器时代相对旧石器时代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根据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所反映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具体内容,归纳、总结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感受在洞穴和丛林中生活的人们,来到了平坦的原野之后所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体会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生产和生活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这是我国先民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大贡献,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产和生活。

2、难点:对于“农耕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参考: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

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四:知识结构㈠、半坡社会1、时间、地点:半坡遗址发现于陕西省市的半坡村,反映了距今约年的半坡社会的风貌,是流域农耕文化的代表。

2、经济生活: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里200多个储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

这说明了半坡人过着以为主的生活。

3、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主要食物是(世界最早),还有白菜、芥菜。

还饲养猪、狗等家畜。

4、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时代;是那时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具,在它们上面大多绘有人、动物、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设计小关中学:余江海教学目标:1、熟记课文相关知识点。

2、采用朗读、串讲和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培养学生作为炎黄子孙对华夏文明的自豪感和客观评价历史的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师导语:(书面略)二、课文朗读:1、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朗读各自由教师划分的板块。

2、朗读:3、教师针对各组朗读情况作点评。

三、课文知识:由教师归纳,学生用笔在书上勾画,书上没有或不全面的,学生在书上作好笔记,以便于复习。

▪四、课文串讲:由教师对该课文内容作串讲,学生作好相关笔记。

第二课时五,理解分析:1、由学生对教师所设置问题作举手抢答。

2、教师设置问题: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6、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有哪些异同?答:相同:它们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们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它们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它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半坡聚落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聚落住干栏式房屋。

7、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8、观察下列两幅图片请回答:图一图二(1)他们分别是我国什么居民的房屋?图一:半坡居民图二:河姆渡居民(2)他们的房屋有什么区别?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原因: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差异。

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六、作业关:完成教师设置问题。

(注:完成理解关中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其目的是对知识让学生增加印象,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复习和巩固。

)。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

历史初一上北师大版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学案1、了解半坡、河姆渡聚落和大汶口居民的概况。

2、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这不仅是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3【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氏族聚落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2、半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6000多年,是最具代表的氏族部落,他们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的是如开垦耕地的石斧、石铲,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

房屋是,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是,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3、河姆渡聚落发现于距今约7000年,是氏族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还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他们住的房屋是建筑形式,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如骨耜。

【二】课堂研讨1、小组合作学习: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2、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讨论其出现的原因。

【三】拓展延伸历史插图和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它勾画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时空氛围。

请仔细观察课本中半坡聚落遗址出土的“钻孔石斧”,从“石斧”的图片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与北京人使用的工具相比,哪个更先进?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组找到的信息最多?【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在我国古代,较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A.元谋人B.长阳人C.半坡居民D.河姆渡居民2.以下远古人类中,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居民④河姆渡居民A.①B.②C.②③D.③④3.距今约6000年前,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中,最有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A.小麦B.米饭C.粟D.玉米4.“曩(音NǎNG,以往,从前)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古书里讲述我国远古人类生活情况的一段话,你觉得和以下哪一原始居民的生活最符合()A.北京人时期B.山顶洞人时期C.河姆渡、半坡聚落时期D.大汶口文化中晚期5.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的最可能的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二】非选择题6.史料研习:“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一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案 北师大版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半坡聚落概貌、半坡人的彩陶艺术。

2、通过半坡人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比较,发现他们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培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插图来设置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意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学会使用在比较中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取得的成就,感受远古中国人的高超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漫长的人类进步史和半坡河姆渡氏族当时的生活状况,体会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和艰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善待人生,增强征服挫折的意志。

教学重点能够简述出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教学流程时间导入提问:中国远古人类的代表有哪些?(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人类诞生之后,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问题始终是最大问题。

那么,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有哪些特点?(讨论后归纳)衣:主要穿兽皮、树皮制成的衣服。

食:捕渔、狩猎后的食物,都是天然食品。

住:住在树上或洞穴中。

行:靠近大江、大河流域,很少到较远的地方。

)提问: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群居生活。

人类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我们叫聚落;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我们称为氏族。

讲授新(看图P7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提问:氏族聚落在分布上有哪些特点?(数量众多,星落棋布)今天我们就重点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看图提问: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半坡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姆渡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提问:谁能描述一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处位置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简介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七年级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docx

七年级上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docx

课题: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累计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屮华文明起源屮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其了解屮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了解和掌握有关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所代表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共同Z处和不同Z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己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作出的特有贡献。

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值得尊敬。

二、教材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展示了从距今7000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

教材所讲述的半坡、河姆渡、大汶口文化屮晚期的原始农耕,其屮半坡聚落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而河姆渡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典型代表。

教材通过介绍半坡、河姆渡聚落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1)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

(2)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三、学情分析1.七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趣味性不强,知识零碎,学生在学习上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谜语导入新课,先出示粟和水稻的谜面,由此导入新课,“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珍珠喷鼻香。

”(打一植物)“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丁大,却是宝中宝。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

山东省邹平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感知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知道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等主要史实。

二、能力目标: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

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预计安排复备标注启动课堂复习旧知预习反馈还记得远古人类的代表有有哪些吗?他们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5课堂导入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紧靠野外采集捕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一天,远古人类告别洞穴,搭建住所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

看“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

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什么样的工具等等。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探究这些问题。

2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自学文本自学方式自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

将疑难问题提出问题预设一、双基引导1、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聚落的代表分别是什么?在地图上标画出位置。

2、概括半坡和河姆渡氏族聚落的生活特点3、大汶口文化的特点二、思考与探究1、比较半坡和河姆渡氏族聚落的异同点2、概括农耕文化的特点8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教案 北师大版 教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重 点
难 点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知识梳理
疑难解答
处理学生在交流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4
难点精讲
1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居民都是中华大地上距今六七千年出现的典型氏族聚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 2、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3
教学后记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感知目标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目标: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知道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等主要史实。
二、能力目标: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2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自学文本
自学方式
自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将疑难问题提出
问题预设
一、双基引导
1、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氏族聚落的代表分别是什么?在地图上标画出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教材分析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简述以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为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对原始农耕文化特征的概括。

概述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不仅需要学生知道半坡、河姆渡聚落取得成就的史实,而且还要对这些史实进行整理分析才能归纳其本质特征。

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课主体介绍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生产生活状况,以说明性语言为主,尽可能利用第一课建立的知识储备,前后联系。

明确我国南北共同发展,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二、学情分析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制作直观性很强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情趣,设置问题,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探究欲望,意在情境中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通过对比比较的学习,掌握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之处,使学生学会在比较中探究。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及其特点,从而了解生活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氏族聚落居民的历史文化。

2.与北京人的纵向比较学习,学生可以说出半坡人河姆渡人所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比较和表达的能力。

3.对半坡人、河姆渡人异同的横向比较学习,找出南北聚落的不风格,并概括出它们所代表的原始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组代表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分工协作收集有关氏族聚落的资料,根据资料自制聚落房屋模型,发挥想像力,描绘聚落概貌图,并以一天的生活场景为内容进行描述,创设历史情境,掌握氏族聚落的基本情况。

2.设置问题,推波助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比较的方法,归纳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通过事物模拟图片展示激发探究欲望,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要点,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特别是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国远古居民高超的智慧,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了解古代氏族聚落当时的生活,体会到人类征服自然的艰辛,学会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培养坚强的意志。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整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想像力、创造力,始终把学生的动手、表达、想像、思考、讨论、交流等各种活动贯穿始终,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收集资料、处理资料、动手实践、分析比较、想像创新等能力,并通过学习感受,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查找资料
3、准备实物模拟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的生活状况。

随着人类的进步,这种落后状况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氏族聚落。

什么是聚落、氏族?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国已经出
现很多氏族聚落。

当时的人是怎样生活的?我们共同学习。

2、学习新课
运用课件,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及其分布。

(六七千年时原始人类已有定居地,称之为聚落。

一个聚落就是一个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即氏族,中华大地上氏族聚落已是星罗棋布遍及各地)。

《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课件显示,思考我国氏族聚落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它数量多、分布广、且多集中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等特点)了解其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课件闪示半坡和河姆渡两处遗址) 开展学习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分别代表半坡人,河姆渡人。

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本组的方案,你们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形式来介绍本聚落的情况。

介绍中必须包括有房屋实物模型、氏族聚落概貌全图以及氏族一天的生活场景等内容。

(按照设计的方案,分别派出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有关知识。

或展示模型、图片,或讲解、说明,或表演、讲故事,其余的同学可以补充、纠正,营造出一种交流、探究的氛围。

在活动中,使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有所了解,依据史实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


老师设置问题,组织讨论,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和北京人相比,半坡人在哪些地方比北京人进步了?半坡人已经掌握了建筑房屋的技术,过上了定居生活,他们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看“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开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他们还开始饲养一些家畜,使用的工具已经是磨制石器了。

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呢?(生思考,讨论,自由回答)归纳:
1)在制作方法上 2)功能上
半坡遗址中的窑场说明什么?在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

出示图片。

陶器不仅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彩陶还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些不同是怎样造成的呢?以半坡、河姆渡为代表的氏族聚落有哪些基本特征?有哪些值得骄傲的成就? (引导学生对比,启发思考,从而得出结论)
“大汶口原始居民”子目
随着氏族聚落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氏族聚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代表性遗址是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产生预示着漫长的原始社会就要走到尽头(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回答)。

3、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对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就的学习,组织学生谈学习本课的体验和感受。

在了解我国远古居民的进步及成就之后,有什么想法?从中得到哪些认识?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人生观、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4、课堂练习
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5、板书设计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大汶口原始居民
六、评价
本课开展的学习活动,效果非常好。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原始居民取得的成就,在学生的交流探究中得到了解决。

老师设置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组织讨论,探讨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说明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生产力有明显进步,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七、教学自我反思
本节课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总结,鼓励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参与、有所创新的精神,对学生的表现特别是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给予充分肯定。

营造交流、探究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自信心,进一步主动探究新知识。

通过读书使学生获得知识
储备,来解决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

八、科组总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创造的欲望。

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没有按照常规,以课文顺序逐项讲解,穿新鞋,走老路。

而是探索性的进行了尝试,开展分组学习活动,进行研讨设计,拿出方案,介绍聚落的情况。

在活动中,学生对半坡和河姆渡聚落所在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主要农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生产工具等各方面知识都有所了解。

对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进行充分想像和体会,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启发、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本课的亮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