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法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是指通过语法结构代替意义结
构的表达方式,把本来语义上属于一种范畴的东西转化为另一种范畴的
表达方式,从而呈现了一种既新颖又有力的表达手法。

语法隐喻不仅在
英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其它语种中应用广泛,如汉语、日语等。

语法隐喻通过改变句子语法结构,把一个领域的术语或表达方式转化为
另一个领域的术语或表达方式,从而达到精练简洁、表达方式精准等效果。

例如,“物不从人愿,事不遂人意”,其中的“不从”和“不遂”
就是语法隐喻,把动词“符合”和“达成”转化为了“不从”和“不遂”,使得意义更加鲜明、易于理解。

然而,语法隐喻的识别和理解对于非母语者来说却是一项高难度的
任务。

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其语言背景和大脑认知机制的限制,初学者难以充分利用语法隐喻所带来的信息和效果。

而对于英语学习者
来说,如何准确识别、理解和正确运用语法隐喻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揭示其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
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意义,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和应用策略。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
1. 研究目的:
(1)探究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因素。

(2)探索非母语英语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识别、理解和应用策略,研究其语言认知偏误及解决方法。

(3)研究不同语言背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认知效果和差异。

(4)探讨语法隐喻在英语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和价值。

2. 研究方法:
(1)收集相关文献,对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和实际应用进行综述和分析。

(2)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组内交流等方式,对不同语言背景、不同水平的英语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3)对语法隐喻的认知规律和应用策略进行总结和梳理,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和应用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进度安排
1. 研究内容:
(1)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2)非母语英语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认知特点和偏误。

(3)语法隐喻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

(4)语法隐喻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探索。

2. 进度安排:
第一年:文献综述和调研,初步设计研究问卷和实验方案。

第二年:开展实验和数据收集,总结初步研究结果。

第三年:深入分析数据和实验结果,完成论文撰写和答辩。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
1. 预期成果:
(1)掌握语法隐喻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2)揭示非母语英语学习者对语法隐喻的认知特点和偏误,发现其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法。

(3)探究语法隐喻在英语学习和应用中的实际应用,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和应用建议。

(4)研究语法隐喻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探索,为英语教育和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2. 意义:
(1)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和应用策略,提高其英语语言技能和表达能力。

(2)为英语教育和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转型和发展。

(3)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