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民居与文化
江南好,
风景就曾谙,
日出江南红胜火,
春来江水碧如蓝,
能不忆江南?
在世人的吟咏和水墨丹青之中,水似乎是江南之美的灵魂所在,事实上,江南如果离开了与水的关联,江南的美还真的无从说起。
江南是梦里水乡,也是人文天府。
江南的建筑是建立在发达的江南经济和独特的江南文化基础之上的。
何为文“文化”?在我看来,“文化”就是生活,就是那个时代人们实在而又鲜活的景象。
江南多水乡。
江南水乡的民居以苏州、绍兴、上海最具代表性。
不论豪门深宅还是农家小院,江南民居都体现出一个与北方居民的明显区别,就是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墙用白瓦青灰,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先得十分淡雅。
当然,江南民居最大的特点还是江南匠人的心灵手巧,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荡漾,形成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再加上得天独厚的气候以及地理条件,涵养了江南,也富赋予了江南与众不同的建筑文化。
江南民居的屋面
中国传统民居最生动的是那条像“扁担”一样微微翘起的屋脊。
就是这么一条安静的曲线,让无数外国学者流连忘返。
样子像农家的扁担,中间舒展,两头微微翘起,虽宁静,却充满张力。
屋脊最基本最实用的功能当然是用来防水的。
然而,它又是屋主人身份的象征。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主要有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四种。
硬山顶、悬山顶有一条屋脊,歇山顶有九条屋脊庑殿顶有五条屋脊,这四种顶形成屋顶的四个等次。
在古代,大式建筑这四种顶都可以用,小式建筑就只允许用硬山顶和悬山顶,这就形成了等级序列。
江南民居屋脊上,常常都有飞禽走兽或者仙人、仙草一类的饰物,具有祈福作用。
俯视村落一般都有这样的感觉:初看你很凌乱,再看下去,就慢慢有了美感。
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一片片斜屋面的村屋,有高有低,有前有后,屋顶斜、直交错,忽飘忽落,看似杂乱,但不管怎样,每栋房屋都归结到线——屋脊上,突然感觉生动、活泼、有秩序了。
江南,雨水是景观的构建者,江南的民居,外观像打开的一把把雨伞,从远处,高处望去,一条条鱼鳞般的瓦脊,一片片地衣一样的黑瓦,在江南如丝的细雨中体态端重、形态羞涩、含情脉脉。
江南传统民居都是小青瓦大屋顶。
远远看上去一片片大屋面从村庄缓缓升起又逶迤起伏,可以说大屋顶是山的延续,坡的再造。
我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住人的空间,还具有政治属性,是一种规章制度。
不同的建筑,代表着屋主人的身份。
江南民居的墙
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单体的外墙,在整座建筑中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它只起维护和分隔内外空间的作用,是不承重的,房屋是由柱网支承住的,所以民间有“墙倒屋不塌”的谚语,这是中国建筑法的一个重要原则。
江南民居立面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徽派民居,四面围墙多是围闭的,木构件仅仅的锚固在墙框之内。
外立面基本是马头墙加门台门罩。
二是水乡居民,其外墙往往只有两山墙和后墙三面,正面大多数是木装修,十分精巧。
山墙与山墙之间就形成了弄,或者说巷。
三是山地居民,以浙南为例,因为四面多有外伸尺度很大的檐,各个里面都非常生动,分不出哪个是主立面,往往山面成为审美上的主立面。
江南民居的门
宅以门户为冠带。
门的原始意义是防护。
江南普通百姓住宅门都是使用性质的门,大户人家的门可就不同了,除了实用以外,还要表礼。
古代中国不仅房屋是一种制度,房屋的主入口大门也是一种制度,它的形制、大小、样式、装饰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江南大屋的主人,不是高官达贵就是富商,他们有钱,自然想在大门上表现一番,有身份,但又要遵守国家门堂之制。
因此,遗留下来的入口大门就带有表礼而同情的双重个性格。
江南民居风格特点是朴素、端重、灵活轻盈,这和江南人灵巧多变,江南气候多阳光多雨有相通之处。
江南民居的大门,不仅是一个技术构件,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文化构建。
它有着以下功能:1.实用功能,是人进出住宅的出入口,具有防卫作用,是家内外的疆界。
2.它是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具有等级观念,受制度的严格约束。
3.是屋主身份的公示,门屋的大小、门槛的高低、门楼的型制、抱鼓石的高矮,加上门前的石狮、上马石、旗杆石,都是相应身份的人才能用,反之,它的应用提示着主人的身份。
4:具有表礼的作用,门,也叫“门头”、“门脸“,提示着房子的规格、风格和主人的文化品味。
江南民居的门,其实就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入口。
江南的地貌很特别,基本特征为碎水和细山,有山但不大,有水但破碎,有原但不广阔。
江南民居在处理它和周围的山水、田地、地形、地貌以及其他建筑关系时,是采取从和配合的态度的,绝不会伤害他们,可用“跟山走,跟水走,跟着环境走”描述之,从而实现了它和环境的共生以及持续发展,同时达到了和环境的和谐、协调效果,取得了环境美、生态美。
现代居住建筑的布局,首先解决日照问题,然后才是采光、通风、视线、交通、消防布置等,即以建筑为主,而周围环境,被放在次要或者附加的地位。
但江南农村和居住建筑的选址、布局相反,是把环境放在首要地位,即首先让房子、村落的依附环境,采取依山傍水、坐实向虚的原则,以和自然地形、地貌取得协调。
江南水乡民居具有亲水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方历史、经济、生活方式、居住文化的主要因素。
田地的格局决定了人口、聚落分布格局,水的形态造就了居住空间形态。
发源于江河湖海水乡泽国的吴越文化,是水孕育出来的,其中之建筑文化,也具有水的特征,最具清新的水的气息,柔美的水的分格,鲜活的水的灵性。
江南水乡村落的选址的亲水性,可从地名上得到验证,许多村镇名字都带水字或水的特征,如苏州的浒关、盛泽、木渎、碧溪、浒浦等,无锡的洛社、前洲、荡口、澄江等等。
水乡的人,临水而居,谁的格局便是村镇的格局,他们临水建房,沿水设路,遇河架桥,形成水乡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风貌。
江南水乡小街一般都是依水而设的,可以是河岸两边都是街,可以是临河单面街。
这些街很窄,给人一条缝的感觉,但就是这样的街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用地的经济性。
小街、水巷、河埠头是江南水乡的特色风貌。
小街不大,但它的作用确实超地方性的,起着千里河网、广阔平野之生产生活资料调节和信息交流作用,像苏州的甪直,它联系着五个湖区的六条大河,有“五湖之厅”、“六泽之中”之称;昆山周庄也是位于五个湖泊的中心,发达的水上交通使四乡人民得意在小街上交往,物资在此集散。
街道的密度大亦是水乡的特
色。
街面的房子之间几乎没有间距,店铺一个接一个林立,相同的店铺、货行重复出现,这是水乡小街的特色。
小街是江南水乡空间布局的轴线,人民生活之链,小巷则是居民出入的步行小道,巷直接与每户居民相连。
小巷多为青石板铺路,每当梅雨季节,小巷在江南特有的丝丝细雨中向远方延伸。
漫步在古朴的雨巷,一股静谧素雅的江南水乡气息扑面而来,含蓄、宽厚、博大的远古文明仿佛立刻呈现在眼前,心灵也仿佛纯净了许多。
江南人离不开水,是因为江南人离不开稻谷和鱼虾。
稻米让江南人衣食无忧,鱼虾所含的高蛋白营养又使得江南人更加聪明。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