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地理鲁教版:课时跟踪检测(八)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八)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选择题
(2018·岳阳模拟)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如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是岩浆()
A.高温变质B.侵入冷凝
C.高压成岩D.喷出冷却
2.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A.风蚀作用B.水蚀作用
C.溶蚀作用D.风化作用
解析:1.B 2.D第1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岩石圈未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选B。
第2题,该实验通过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 ℃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岩石内外部温度的差异会使内部产生张力,使岩石产生裂缝,属于热力作用引起的物理风化,借以模拟风化作用,选D。
(2018·赣州模拟)如图为我国某河谷剖面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岩浆活动B.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D.变质作用
4.图中河流的流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D.自北向南
解析:3.B 4.A第3题,图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正常形成山脉,现在为谷地,主要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形成谷地,所以说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外力作用,选择B。
第4题,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的南侧受侵蚀,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可知河流自西向东流,选择A。
(2018·豫北模拟)如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
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向斜谷地乙—背斜山地
B.甲—向斜谷地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丁—背斜山地
D.丙—背斜平原丁—向斜山地
6.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发现恐龙化石的岩层分别是()
A.①和②B.②和③
C.③和④D.④和⑤
解析:5.B 6.C第5题,甲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所以甲地为向斜谷地;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海拔较高,崎岖不平,所以乙处为向斜山地;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表平坦广阔,该地为平原地形,所以丙处为向斜平原;丁处地下为明显的断层构造,在地表上表现为崎岖的山地,故该地为断块山,综上分析,A、C、D选项明显错误,B选项符合题意。
第6题,溶洞常形成在地下,内部往往有大量的地下水汇集(岩层之间渗水性强),周边存在大量的钟乳石(石灰岩的一种),故适合溶洞发育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结构(储水性),③(石灰岩层)岩层断裂发育明显,渗水性强,符合溶洞形成条件;恐龙化石往往布局在年代相对久远的沉积岩中,图中的⑤(砂岩)形成年代较晚,不符合恐龙化石分布条件,④(页岩)内部分层明显,适合恐龙化石的保存,综上分析,C选项正确。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A.沿山谷延伸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D.沿经纬线延伸
8.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解析:7.A8.C第7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
第8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
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
如图为我国某世界地质公园的景观图,流纹岩六边形柱状节
理、玄武岩岩脉、纵横交错的裂隙,展现出地质历史时期山河变
动的画卷。
后期次生节理构造及海蚀作用对该地质公园的原生柱
状节理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A.岩浆喷发—冷却收缩—内力挤压—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内力挤压—岩浆喷发—冷却收缩
C.内力挤压—岩浆喷发—岩浆侵入—冷却收缩
D.岩浆喷发—内力挤压—岩浆侵入—冷却收缩
10.推测岩浆喷发和冷却收缩的过程()
A.喷发剧烈,冷却迅速B.喷发剧烈,冷却缓慢
C.喷发平和,冷却迅速D.喷发平和,冷却缓慢
11.该地质公园位于()
A.吉林B.内蒙古
C.江苏D.香港
解析:9.A10.B11.D第9题,冷却收缩一定排在岩浆喷发之后,故C、D错。
根据交互关系,先形成的被后形成的穿插,可知穿过主岩体的岩脉在后,即岩浆侵入在岩浆喷发之后。
完整的过程是岩浆喷发、冷却收缩形成六边形流纹岩主岩体。
后来受到内力挤压扭曲变形,最后玄武岩侵入形成岩脉。
第10题,流纹岩是酸性喷出岩,酸性岩浆岩喷出过程往往是剧烈的。
冷凝收缩形成规则的六边形,说明冷却时间充足,即冷却缓慢。
第11题,材料提到后期受到海水侵蚀破坏,所以该地靠海。
吉林、内蒙古的火山喷发后所在地区没有濒临海洋的阶段,始终是内陆。
江苏的海岸为淤泥质海岸,岸边没有火山。
所以选香港。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 mm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
下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简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板块a向下俯冲,结合青藏高原地形及纬度位置,判断板块a是印度洋板块,与材料二图中B处的板块一致。
第(2)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该地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3)题,结合材料中“尖尖的金字塔”“山峰外形”和海拔判断珠穆朗玛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
第(4)题,结合板块碰撞、向北运动等分析即可。
答案:(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3)冰川作用
(4)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使亚欧板块受挤压抬升。
13.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
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
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
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山岭(3)山脊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