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岳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岳阳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

而实际上,中医具有多方面的深层含义。

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自古以来,善为医者,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以医理论国事,治病与治国、治人,融会贯通,一脉相承。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讲,中医是治人的,而不只是治病的。

中医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而不仅仅看“病”,如果仅仅看病,治病,那便是下医。

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

中医的这层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如今学了医就只能去看病,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

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因此,中医不是治已经生病的人,是治未病的。

治未病,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保持身心的健康。

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因医术高超被奉为“神医”,然而,扁鹊认为自己医术并不高明,因为只是治“已病”,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

清代学者钱大昭说:“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

”曾国藩的儿子身体比较虚弱,他在家书里告诉儿子:“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而且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

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这是清代盛行的理念。

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其中之一即能不动手术的尽量不动,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但不能依赖,药只是起辅助作用。

这是传统中医的第三个含义。

最重要的是中医的第四个含义,即中医讲究“中正平和”。

这跟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一致的:生命不是造物主或神创造出来的,生命是天地之气达到和谐状态而产生的。

生命因中正平和而产生、延续,这是中医最核心的价值观、思维方式。

“中正平和”是一种生命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不是固定式的,而是“动态”的、“变易”的。

我们可以通过《周易》“易”字的三个含义来理解这种“动态平衡”:一是“不易”,就是确定位置;二是“变易”,有了确定的位置就会相互转换;三是“简易”,不把问题搞得非常的复杂。

其中最重要的是“变易”。

另外,中国哲学有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阴阳之间的相互消长、转换,对中医的预防或
者诊断治疗的根本原则有很大影响。

(摘编自楼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将医者分为三品,其中下医仅仅看“病”,而中医既可以看“病”,更能够治人。

B.扁鹊被奉为“神医”,但他却以长兄的医术为高,因为长兄能治未病,让人身心健康。

C.尽量不服药的理念在清代非常流行,曾国藩就曾教导儿子以“不药”二字来“治身病”。

D.除《周易》外,中国哲学中阴阳相互消长、转换的思想也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针对现代人对中医的片面理解,提出了中医这门传统学问具有多方面深层内涵的观点。

B.文章先论证中医治人、治未病、慎服药三个方面的内涵,又深入论证了中正平和的丰富内涵,
C.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既分别引出四个分论点,又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D.尾段分三个层面阐释,中医最重要的一个含义,并强调了“中正平和”是生命产生、延续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一位中医只要能治病教人,也就能以医理治国。

B.宋代诗人邵雍说“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相防”,这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相契合。

C.古人认为不服药为中医,现代的自然疗法强调尽量不吃药,可见药物危害健康,弊大于利。

D.中医有独特的理念,有预防或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可惜现代中医没能很好地继承。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首选。

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疲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21味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2月4日,该方剂给4个省36个城市37所医院的214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90%以上。

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

更为难得的是,一半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年3月12日)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

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2015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年8月)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4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为开放的系统。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的价值。

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年1月)
4.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使用清肺排毒汤治疗214名新冠肺炎患者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6. 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节日的意义,可以从文化、民俗学、经济等角度阐发,也可以放进文学世界理解。

传统节日不仅能保存民族历史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还能促进社会文化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

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

传统节日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端午节就是例子。

端午又称“重午”,阳气盛极,阴气初生。

为避邪气,用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

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可见,在审美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功用,并不仅仅给人带来心灵的愉悦。

文学也经由审美活动,引发人们思考人的本原,即人从何而来、人之为人的意义和生命的终极价值。

清明扫墓祭拜,是追念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应被善待。

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

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人类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

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

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凄美爱情故事。

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

传统节日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也依赖文学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

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

说到春节就会想起王安石的《元日》,说到清明就会吟诵杜牧的《清明》……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

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造成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
失去不少光彩。

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

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神话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丰富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

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不少文学佳作书写了传统节日,老舍《四世同堂》写中秋,沈从文《边城》写端午等,这些作品多半是将节日作为人物活动的时空,情节在其中推进,人物性格在此得到展现。

由于现代文明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传统节日不可幸免地遭到销蚀,幸好有这些文学作品,把旧日过节的活动方式和所涉及的事物,细致而又充满趣味地保存在文字世界里。

(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节日能保存民族记忆、增强民族认同等,我们可从文化、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理解阐发。

B.因为节日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所以传统节日与文学在各个方面是相通的。

C.清明节扫墓、中元节送灯活动,与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是相似的。

D.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对全人类的文化贡献,需要文学在其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端午节为例,论述了传统节日原初价值与功能慢慢转移,逐渐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用。

B.文章将清明节、中元节与七夕节进行对比,说明了七夕这类节日的诞生与文学生产是同时进行的。

C.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揭示了传统节日中的“去魅”与“复魅”、无趣与有趣、科学与文学的关系。

D.文章列举了王安石等人的诗歌,说明文学在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不仅给人带来心灵愉悦,也直接引发人们对人之起源、意义、价值等问题的思考。

B.有关传统节日的作品强化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认同,也使传统节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

C.科学使人类文明进步,也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使人类精神世界完全失去光彩。

D.传统节日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与销蚀,而不少文学作品又使传统节日得以保存与传承。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题。

智者之举事必因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①.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

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
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

且小白②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

”管子曰:“不可。

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

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

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

”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

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

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

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③,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

”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

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

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

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

此咎犯之谋也。

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

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致:表达。

A. ①⑦
B. ②⑧
C. ③⑤
D. ④⑥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 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 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 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12.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 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 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 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13.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14. 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联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勉励他不要为“未封侯”而深感不平。

B.诗后两联叙身世之感,离別之情。

颈联犹如一幅扁舟出峡图,境界更大,感慨更深。

C.诗歌五、六两句写诗人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D.全诗脉络清晰,一气贳通,起结有致,关合无痕,完全符合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

16.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论语·八佾》)
(2)______________,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上》)
(3)______________,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4)___________,开妆镜也;绿云扰扰,__________;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____________,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我国“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请写出该徽标中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阅读下面一段论述,回答问题。

①沙漠高地是天文观测的良好场所。

②其高度使得它们坐落于大气层之中,使得星光不用穿越整个大气层而到达望远镜。

③沙漠的干燥度也使之相对较少受云雾干扰。

④云雾对天空的遮蔽会使许多天文观测归于无用。

上述论述包含四个命题①-④。

下列图示,哪一个能够体现其论证结构( )
A. B.
C. D.
四、写作(60分)
20.不同的社会、时代里,不同的文化、群体中,不同的人对“愚”有不同的认识。

你对“愚”有怎样的看法?请以“说‘愚’”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

D项,“《周易》……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错误,由原文“我们可以通过《周易》‘易’字的三个含义来理解这种‘动态平衡’……另外,中国哲学有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即阴阳之间的相互消长、转换,对中医的预防或者诊断治疗的根本原则有很大影响”可知,选项后半句说法正确,文中只是说“《周易》‘易’字的三个含义来理解这种‘动态平衡’”,而不是说《周易》对中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

C项,“分别引出四个分论点”错误,由原文第2段“古语有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范仲淹曾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是治国的,良医是治人的,但治国、治人、治病的道理是相通的。

所以,中医的第一个含义,就是中医治人”、第3段“据《黄帝内经》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史传,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扁鹊认为……真正高明的是治‘未病’的长兄,让人不生病。

所以中医认为,不要等到有病了再去治,最好还是养生预防”、第4段清代学者钱大昭的话“时下吴人尚曰‘不服药为中医’”曾国藩在家书里告诉儿子的话“治心病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病要以‘不药’二字为药”等可知,前三个含义是通过引用来引出观点;由第5段“最重要的是中医的第四个含义,即中医讲究‘中正平和’”可知,最后一个含义是直接提出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A项,“所以一位中医只要能治病救人,也就能以医理治国”绝对化,由原文“同时,把握了医道的精髓,还可以去治国,那便是上医”可知。

C项,“危害健康,弊大于利”有误,由原文“‘是药三分毒’,而且再好的医生也可能在用药过程中产生偏差。

因此,用药要慎重,能不服药就不用……现在流行的自然疗法流派有七项原则,……能不吃药的尽量不吃,要调动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当然,凡事都不能绝对,需要用药时还是要用”可知,因“是药三分毒”“凡事不能绝对化”,所以得出结论应为需用还得用,用药要谨慎。

D项,“可惜现代中医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于文无据。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

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有些是简答。

论述中的新发现、新情况、新知识,就是新信息。

这个获取的过程,就是筛选、整合的过程。

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理清关系,如同一、包容、从属、并列关系等等。

特别要注意隐含的信息的辨识,并能将其明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