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工大附中分校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西工大附中分校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现象主要说明了()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B.发出声音的物体在振动
C.声音是一种波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2.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能量
B.佩戴耳罩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纳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
D.繁华闹市区设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音色的
3.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其中与我们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取暖的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雪人变小B.热风很快使手变干
C.洗浴时玻璃上形成水雾 D.白雪开始消融
4.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A.人体感舒适温度在35℃B.一支普通圆珠笔的长度约40cm
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 D.正常人10次脉搏的时间约1min
5.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晶体
B.在EF段,该物质不放热
C.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D.在13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6.图示为丰子恺的一幅漫画,画中配诗“临水种桃知有意,一株当作两株看”。

以下关于“一株当作两株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C.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7.两束光通过两束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如图所示,则虚线框内放置凹透镜的是()A.B.
C.D.
8.下列图示中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人佩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B.图乙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图丙中,平面镜成像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像发出的
D.图丁中,光的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9.中国设计制造的高铁列车,其平稳性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列车运行过程中,有外国记者将硬币竖立在车厢的窗台上(如图所示),发现硬币能长时间保持静止,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A.站台B.铁轨C.车厢的窗台D.路边的树木10.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A.0 ~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
C.2s~5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2 m D.5s~7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6 m
二、填空题
11.河南被人们称为“戏曲之乡”,怀梆是河南省古老稀有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怀梆的乐队是由“武场”(打击乐)和“文场”(管弦乐)组成。

管弦乐中的二胡靠的是琴弦的________发声的,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说明_____可以传播声音。

12.
小明在湖边树荫下乘凉,发现树下有很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沿_____________形成的;可以看到湖水中的鱼,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当听到身后有人喊自己时,他马上判断出是同学小张的声音,这主要是通过声音的_________来判断的.
13.手机屏幕呈现的彩色画面是由红、绿、____三种色光混合而成,当用微信扫描商户的黑白两色纸质二维码付款时,二维码应处在距离手机镜头的______(选填“1倍焦距以内”、“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或“2倍焦距以外”),纸质二维码的黑色部分会
_____(选填“反射”或“吸收”)所有色光。

14.如图所示是吸烟人常用的一次性打火机,其内部的“丁烷”通常情况下呈气态。

它是在常温下,利用______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这种打火机不小心摔在地上容易发生爆炸,里面的液体会迅速发生______而消失。

捡起摔坏的残骸会感觉比较凉,这是因为刚刚发生的物态变化需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5.“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造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______(填“薄”或“厚”),折光能力太强,使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_(填“前面”或“后面”),要用______(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来矫正。

16.如图所示,用A、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____尺精密些,选用正确尺子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___________。

17.我国每年大约5万人因溺水意外死亡。

造成溺水事故的原因之一是由干光的折射,使人“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______(选填“深”或“浅”)。

如图所示,崇德同学让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当水面上升时,光斑位置将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变”)。

18.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

则该物体在2-4s内
处于______,其0-6s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三、作图题
19.作图题,保留作图辅助线。

(1)如下图中,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OB为反射光线,请作出
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方向;
(2)如图所示,SA、SB是光源S发出的两条光线,其中SA平行于主光轴,SB过左焦点,请画出这两条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出射光线(注意标出箭头方向)。

四、实验题
2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友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
A铜600.76
B铜600.89
C铜60 1.02
D铜800.76
E铜①②
F铜1000.76
G钢80 1.02
H尼龙80 1.02
I尼龙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
应选用编号为 ___________ 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更好地验证猜想三,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① 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
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 ___________(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

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

21.如图甲是“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把石棉网垫在烧杯下,并将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
(2)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______。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
(3)下表是实验中记录的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_℃;该物质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012345678910温度/℃4042444648484848485053(5)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固体最后是______状态。

22.小亮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按规范要求,在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调节铁圈2的高度时,________(选填
“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该_____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
底部或侧壁;
(2)当水温升到92℃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当观
察到水中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__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时,表明水正在沸
腾;
时间/min012345678910水的温度/℃9293949596979898989898(3)分析图象乙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________(选填
“升高”“降低”或“不变”),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
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空气中出现了“白气”,这是
水蒸气遇冷_____形成的小水珠。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要注意不要被水蒸气烫伤,这是水蒸气
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气液化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所以实验
时要注意安全。

23.某同学计划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和一把刻度尺“探
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平面镜与水平纸面垂直,A和B是两个
形状完全相同但高度可以调节的伸缩杆,他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伸缩杆A调到适当高度,用刻度尺测量其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5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
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记录在表格
中。

③将伸缩杆A放在平面镜前10cm处,将伸缩杆B放到平面镜的另一侧,调节B的位置和
高度,从不同角度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测量此时B的高度为H
,记录在表格中。

④多次改变伸缩杆A到平面镜的距离,仿照步骤②和③,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该同学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2)他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

(3)改正问题后该同学重新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____)
24.如图是小明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在实验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为了______,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______(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2)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若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______cm;
(3)同桌的同学说蜡烛的像太小了,为了得到更大的像,小明将玻璃板向靠近蜡烛A的位置平移(如图乙),得到蜡烛A的像的大小,像与蜡烛A的距离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丙所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 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______(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5.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烧变短,使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中心的___________方(选填“上”或“下”),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只调节凸透镜,应将凸透镜向___________调。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 cm;
(3)若此时,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该像是倒立、________的实像。

利用此原理工作的光学仪器有___________。

(4)此时固定蜡烛,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则光屏需向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26.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
(1)小球从A处沿斜面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1所示,小球在做______(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小球受力
_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小球所放的斜面应该较长而且坡度较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3)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CD段的路程为______m;路程(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m/s)经过某点时的速度(m/s)s AB=0.3m t AB=0.5s v AB=0.6m/s v B=1.2m/s
s BC=0.9m t BC=0.5s v BC=_______v C=2.4m/s
s CD=_______t CD=0.5s v CD=3m/s v D=3.6m/s
(4)为进一步探究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根据表中数据做出了v﹣t图象,如图所示,假设斜而足够长,小球从A处滚下,经过2s到达E点(图中未画出),则该小球经过E点时的速度为______m/s。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详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能将接触的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时的音叉正在振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C
【分析】
(1)声音不但能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2)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减弱。

(3)声呐系统利用的是超声波传递信息。

(4)声音有三个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

【详解】
A.医院中用“B”超诊疾病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A错误;
B.佩戴耳罩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人们利用“回声定位”原理制成的声呐系统可探知海洋深度,故C正确;
D.在繁华闹市区设立的噪声检测器是测定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即响度;这一装置无法检测声音的音调与音色,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3.C
【详解】
冬天用嘴向手“哈气”取暖的物态变化是液化现象;雪人变小是升华现象;热风很快使手变干是汽化现象;洗浴时玻璃上形成水雾是液化现象;白雪开始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BD 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
A.人的体温在36℃~37℃之间,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拃)大约15cm,普通圆珠笔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17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一个鸡蛋的质量在50g左右,故C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0次脉搏的时间约10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详解】
A.该物质熔化时温度不变,所以它是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EF段,该物质正在凝固,此过程它的温度不变,但是要继续向外放热,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凝固时温度不变,所对温度为45℃,所以它的凝固点是45℃,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13min时,该物质正在凝固,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详解】
“一株当作两株看”形容的是桃树和桃树在水中的倒影,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 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D
【详解】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经过透镜折射后,远离主光轴,为发散,靠近主光轴为会聚;ABC三图中,虚线框内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D图中虚线框内的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选D。

8.D
【详解】
A.远视眼的晶状体比较薄,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需要用凸透镜进行矫正;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厚,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面,需要用凹透镜进行矫正。

故A错误;
B.图乙中,平行光反射后的光线杂乱无章,这是发生了漫反射,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并不能发出光线;进入眼睛的光线是由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进入的。

故C错误;
D.光的色散现象是指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解成七色光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可以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详解】
ABD .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站台、铁轨、路边的树木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因此是运动的,故ABD 不符合题意;
C .列车上的硬币相对于车厢的窗台位置没有改变,因此是静止的,故C 符合题意。

故选C 。

10.A
【详解】
A .读图可见:当t=5s 时,s=2m,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2m =0.4m/s,5s
s v t =
= A 选项正确; B .当t=7s 时,s=6m, 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6m =0.86m/s,7s
s v t =
= B 选项错; C .当t 1=2s 时,小车通过的路程为s 1=2m,t 2=5s 时,s 2=2m,2s 至5s 内,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s= s 2-s 1=2m-2m=0,
C 选项错误;
D .当t 1=5s 时,s 1=2m,t 2=7s 时,s 2=6m, 5s 至7s 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
△s= s 2-s 1=6m-2m=4m,
D 选项错误.
二、填空题
11.振动 空气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二胡是靠琴弦的振动发声。

[2]观众在台下可以听到二胡发出的声音,是声音经由空气传播进入观众人耳的。

12.直线传播 折射 音色
【详解】
[1]树下圆形的光斑属于小孔成像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的;
[2]能够看到水中的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3]不同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区分不同人的声音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进行的.13.蓝 2倍焦距以外吸收
【详解】
[1]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将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够产生其他任意色光。

[2]当用微信扫描商户的黑白两色纸质二维码付款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二维码应处在距离手机镜头的2倍焦距以外。

[3]纸质二维码的黑色部分会吸收所有色光,不反射任何光,所以看起来是黑色。

14.压缩体积汽化吸收
【详解】
[1]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一次性打火机内的丁烷是利用压缩体积的方式液化的。

[2][3]丁烷外泄后,会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所以捡起摔坏的残骸会感觉比较凉。

15.厚前面凹透镜
【详解】
[1][2][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眼睛看物体时成的像在视网膜上,人就能看清物体了;当晶状体太厚,或折光能力太强,形成的像会聚在视网膜前,人就看不清物体,形成近视眼;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在近视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折射能力变弱,就能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就能看清物体了。

16.A 2.20cm
【详解】
[1]刻度尺A的分度值是0.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2cm,刻度尺A的精确程度高;
[2]刻度尺B的刻度面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由刻度尺A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正确读数是2.20cm。

17.浅右移
【详解】
[1]水底的光线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偏折,使人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要浅。

[2]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当水面上升时,入射光线的方向不变,但入射点向右移,则折射光线的位置也向右移,所以光斑的位置也向右移。

18.静止状态 2.5
【详解】
[1]由图像可知,该物体在2-4s 内运动的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始终停留在5m 处,所以该物体在2-4s 内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像可知,该物体0-6s 内的平均速度为 15m =2.5m /s 6s s v t == 三、作图题
19.(1) ;(2)
【详解】
(1)图示中,知道光的反射光线,那么过水面作出法线,再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确定入射光线的位置,然后据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大概确定折射光线的位置,所以作图如下:
(2)由题意知,光线SA平行于主光轴,则它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过右焦点;SB过左焦点,那么它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所以作图如下:
四、实验题
20.ABC ADF 80 1.02 同一根琴弦
【详解】
(1)[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改变横截面积,应选用A、B、C的琴弦进行实验。

[2]要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应选用A、D、F的琴弦进行实验。

(2)[3][4]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材料改变,应选用G、H的琴弦和另一铜质琴弦进行实验,所以根据G、H组两组的数据,应该补充表中E中数据①为80,②为1.02,选用E、G、H的琴弦进行实验。

(3)[5]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只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

21.均匀试管壁 46 48 晶体a液体
【详解】
(1)[1]将装有固体粉末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2]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用温度计测量固体粉末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以免温度测量有误。

[3]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46℃。

(3)[4][5]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所以该物质的熔点为48℃,是晶体。

(4)[6]丙图a中有一段时间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而b中物质边吸热、温度边升高,故能反映上述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是图丙中的a。

(5)[7]由表中数据可知,该物质最后温度是53℃,大于熔点,最后是液体状态。

22.需要浸没在变大 98 不变液化放热
【详解】
(1)[1]在调节兜圈2时,需要点燃酒精灯,才能确保用酒精灯有外焰加热物体。

[2]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2)[3]水在沸腾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3)[4]由图乙知,水在第6min温度保持不变,为98℃,即此时水开始沸腾,所以水的沸点为98℃。

[5]水在沸腾过程中,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6]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白气,这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7]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差不多,但被水蒸气烫伤会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则传递给人皮肤的热量会更多。

23.物体的高度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多次实验
【详解】
(1)[1]该同学想要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所以自变量是物体的高度。

(2)[2]该同学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像的高度与物体高度的关系,但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物体的高度,这样只根据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

(3)[3]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位置以及物体的高度、像的高度,如下表所示:
24.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差一些 0.3 变小 不能 在
【详解】
(1)[1]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玻璃板是透明的,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 ;当蜡烛B 和蜡烛A 的像重合时,蜡烛B 的位置便是蜡烛A 的像的位置。

[2]透明的玻璃板只能反射蜡烛A 的一部分光线,另一部分透过玻璃板,所以玻璃板成的像比平面镜成的像清晰度差一些。

(2)[3]因为像距等于物距,由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6m ,两个像之间相差的是两个玻璃板的厚度,即0.3cm+0.3cm =0.6cm ,可得玻璃板厚度0.3cm 。

(3)[4]小明将玻璃板向靠近蜡烛A 的位置平移,物距变小了,由于像距等于物距,则像距会变小,像与蜡烛A 的距离变小。

(4)[5][6]当F 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 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 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 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在一个平面内。

25.上 下 7.5 缩小 照相机 靠近
【详解】
(1)[1][2]由于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像向光屏的上方移动,要使像在光屏的中央,凸透镜需要向下移动。

(2)[3]当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时,此时蜡烛在二倍焦距的位置,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7.5cm 。

(3)[4][5]由图可知,物距为30cm ,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实像和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4)[6]固定蜡烛,换用一个焦距略小一些的凸透镜进行实验,物距相对变大,像距就要缩小,所以光屏需要靠近凸透镜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26.加速 不平衡 便于测量时间 1.8 1.5 4.8
【详解】
(1)[1][2]由图1知,小球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逐渐变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小球运动状态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受到非平衡力作用。

(2)[3]为了使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测量时间,小球所放的斜面应该较长而且坡度较缓。

(3)[4]小球在BC 段的平均速度为
0.9m ==0.5s
BC BC BC s v t =1.8m/s
[5]由表中数据可得CD段的路程
s CD=v CD t CD=3m/s×0.5s=1.5m
(4)[6]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知,小球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匀加速运动),小球从静止开始,小球1s内速度增大2.4m/s,则经过2s小球的速度为
2×2.4m/s=4.8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