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治疗清晨高血压效果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治疗清晨高血压效果对比
陈延庆
【摘要】目的: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治疗清晨高血压的效果差异。
方法:选择清晨高血压患者72例,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36例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口服,每日1次;厄贝沙坦组36例服用厄贝沙坦150mg,口服,每日1次。
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清晨血压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后清晨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清晨血压明显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清晨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厄贝沙坦组(P<0.01)。
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的清晨血压下降幅度收缩压14.77±6.58 mmHg,舒张压12.94±6.08 mmHg;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的清晨血压下降幅度收缩压10.17±5.60 mmHg,舒张压7.83±2.84 mmHg。
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均能有效控制清晨高血压,但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清晨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厄贝沙坦。
【期刊名称】《交通医学》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3页(P375-376,378)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厄贝沙坦
【作者】陈延庆
【作者单位】南通市妇幼保健院内科,江苏2260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4.1
多项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均于清晨高发,清晨时段血压变化与心脑血管风险关系密切,血压晨峰幅度异常增大会导致心脑血管风险显著增加[1-2]。
清晨高血压指在清晨觉醒时段血压高于正常。
根据2014清晨
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临床指导建议[3],清晨家庭血压测量平均值≥135/85mmHg 即可诊断清晨高血压。
清晨血压是指清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的起床后2h或早晨6:00-10:00间血压。
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03月在我院内科以及我院分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中符合清晨高血压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依据我国专家制定发布的血压测量指南[4]以及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5],通过家庭自测
血压的方法,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控制清晨高血压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高血压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
清晨
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清晨觉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的家庭血压测量平均值
≥135/85mmHg。
其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40~60岁,平均(50.2±8.1)岁;高血压病程 1~5年,平均(3.4±2.1)年。
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严重
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病患者、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妊娠、嗜烟酒。
入选患者近1~2周内未接受降压药物治疗。
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清晨血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患
者在药物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并注意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2 方法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口服,每日1次;厄贝沙坦组服用厄贝沙坦150mg,口服,每日1次。
两组患者服药时间均在每日觉醒测量清晨血压后服药,直至疗程结束,疗程共12周。
疗程中患者不服用其他降压药物。
清晨血压通过家庭血压测量方式进行测量。
入选患者从治疗开始前1周起,清晨觉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采用欧姆龙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型号:HEM-7112),坐位测量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当日清晨血压值。
记录患者治疗开始前1周每天清晨血压值,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前清晨血压值;测量治疗期最后1周每天清晨血压值,取其平均值作为治疗后清晨血压值。
比较治疗前后清晨血压值的变化以及对比两种药物控制清晨高血压的疗效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的清晨血压比较见表1,治疗前两组清晨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后清晨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
治疗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清晨血压明显低于厄贝沙坦组(P<0.05),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清晨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厄贝沙坦组(P<0.01)。
表 1 两组治疗前后的清晨血压比较(x¯±s,mmHg)项目苯磺酸氨氯地平组
(n=36)厄贝沙坦组(n=36) P 值收缩压治疗前145.00±8.56 144.39±8.48 0.762治疗后130.22±8.37 134.22±8.08 0.043下降幅度14.77±6.58
10.17±5.60 0.002舒张压治疗前 92.94±9.67 92.17±9.42 0.731治疗后
80.00±9.62 84.33±8.67 0.049下降幅度12.94±6.08 7.83±2.84 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认识不断加深,专家学者
提出关注清晨高血压[6],减少清晨高血压引发的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脑卒中
等心脑血管疾病。
血压昼夜波动一般认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受到诸多神经体液因素(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从而与机体生理节律相协调。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血压24小时波动有一定规律,总体反映出白昼升高、夜间降低的趋势。
但是临床上有部分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骤然上升,形成清晨血压波涛(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7]。
清晨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为觉醒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血浆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分泌增多,心率加快,心排血量增加。
高血压管理趋势是简化诊疗流程,强化血压管理,核心目标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有效控制清晨血压是提高整体血压管理水平的杠杆点。
本实验采取家庭测量血压的方式来监测清晨血压,便于了解患者日常生活常态下的血压水平,避免白大衣效应,提高依从性,与动态血压监测相比,成本更低,监测更方便,在社区高血压患者中更易于推广应用。
同时在整个疗程中贯穿诊室血压测量以监测血压控制情况、药物疗效并指导调整药物剂量。
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测量血压可以更好地预测高血压诱导的靶器官损害,对多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家庭自测血压在预测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明显好于诊室血压测量。
针对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的研究显示:家庭自测血压在预测器官损害方面的价值与动态血压相同。
2013ESC/ESH高血压指南推出: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监测血压比诊室血压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本实验选取苯磺酸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作为实验用药,这两种药物不良反应轻微,对糖代谢、脂代谢、肝肾功能均无不良影响;每日服用1次,服药依从性高,在
高血压患者中应用极为普遍。
苯磺酸氨氯地平为钙离子拮抗剂,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慢通道)进入细胞,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外周小动脉,使外周阻力(后负荷)降低,扩张冠状动脉尤为明显,能解
除冠状动脉痉挛,具有抗高血压和缓解心绞痛的作用。
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吸收良好,且不受摄入食物的影响,给药后6~12h血药浓度达至高峰,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4%~80%,终末消除半衰期为35~50h,每日1次,连续给药7~8d后血药浓度达至稳态。
厄贝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受体抑制剂,能抑制AngⅠ转化为AngⅡ,能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1受体(AT1),对AT1的拮抗作用大于AT2 8500倍,通过选择性地阻断AngⅡ与AT1受体的结合,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用。
厄贝沙坦口服后能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为60%~80%,不受食物的影响。
血浆达峰时间为1~1.5h,消除半
衰期为11~15h。
3d内达稳态。
本次实验过程中,患者家庭自测清晨血压的同时监测诊室血压,并根据血压值调整药物剂量积极控制血压,实验结果显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与厄贝沙坦组清晨血压均明显下降,但苯磺酸氨氯地平组清晨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厄贝沙坦组。
研究结果表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厄贝沙坦均能有效控制清晨高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控制清晨高血压的疗效优于厄贝沙坦。
既往国内有相关实验[8]结果显示苯磺酸氨氯
地平和缬沙坦均为安全有效的长效降压药,但在控制清晨高血压方面苯磺酸氨氯地平优于缬沙坦。
国外相关研究[9]也发现苯磺酸氨氯地平比缬沙坦降低清晨高血压
的幅度更大。
专家学者提出干预清晨高血压的方法之一即选择长效降压制剂[6]。
不同降压药物的半衰期和降压疗效维持时间不同。
在控制清晨高血压方面苯磺酸氨氯地平优于缬沙坦或者厄贝沙坦的原因可能在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的半衰期和降压疗效维持时间长于缬沙坦或者厄贝沙坦,因此控制清晨高血压的疗效更好,更能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
这两种药物在控制清晨高血压方面的优劣仍需增加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Kario K.Morning surge in blood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J].Hypertension,2010,56(5):765-773.
[2]Li Y,Thijs L,Hansen TW,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the 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 in 5645 subjects from 8 populations[J].Hypertension,2010,55(4):1040-1048.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42(9):721-725.
[4]王文,张维忠,孙宁玲,等.中国血压测量指南[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2):1101-1115,1100.
[5]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家庭血压监测中国专家共识.中华高血压杂志[J].2012,20(6):525-529.
[6]李燕,魏方菲,张璐,等.关注清晨时段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2,11(6):551-553.
[7]Giles TD.Circadian rhythm of blood pressure and the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events[J].JHypertens,2006,24(2):S11-S16.
[8]朱卫红,邓晓敏,冯文成,等.苯磺酸氨氯地平和缬沙坦治疗清晨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6):762-764.
[9]Pedersen OL,Mancia G,Pickering T,et al.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 after 1 year on valsartan or am lodipinebased treatment:a VALUE substudy[J].JHypertens,2007,25(3):707-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