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鲁迅为何写《自题小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为何写《自题小像》
囝一2011~8年,EJ号
鲁迅于日本剪辫照地点》,《天津师院》1977年
第5期);也有人认为”剪辫照相
题赠的说法”(单演义:《自题小
像的写时间及其它》,《鲁迅作
品教学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有的人还认为作诗
《自题小像》赠我:‟灵台无计逃
神矢……”….与此意相近的
话,许寿裳说过不止一次(许寿
裳在《我所认识的鲁迅》及《鲁
迅旧体诗集》序中均有相近说
法).他1947年在《亡友鲁迅印
象记》一书中云:”……别后(指鲁
迅离东京去仙台后),他寄给我一
张照片,后面题着一首七绝诗,有
…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句,我也在
《怀旧》文中,首先把它发表过
了.”请注意许寿裳在两书中的说
法前后矛盾,诗的写时间和地点
都变了.前者说是1903年在东
京;后者则说是在仙台,而在仙台
的时间却是1904年.时间和地点
的变化,却给后来的注释和研究
带来了混乱,如1938年上海鲁迅
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全集》,将
此诗收在第七卷《集外集拾遗》
中,根据许寿裳前说在目录中把
它系在1903年,而王士菁的《鲁迅
传》则据许寿裳的后说(见中国青
年出版社1959年版).而许寿裳
自己后来的说法又有了变化,他
在《我所认识的鲁迅》一书中云:
“鲁迅对于民族解放事业,坚贞无
比,在1903年留学东京时,赠我小
像,后补以诗.”在此之前,他一直
是说诗题在照片后一同捐赠的,
而在此书中却又云:”后补以诗”,
这样不同的回忆确实是令人无所
依循.然而唯一前后不乱的就是
诗的题目.但是,诗题可以肯定
是许寿裳自己加上的.这可以举
出例证.一,鲁迅的断发照片不
止赠给了许寿裳一个人.繁星在《分阴集》一书中说:”所以以他(指鲁迅)决心剪去了头发,从新照了
一
张脱帽的照像,寄给我看,查旧
日记是癸~N(1903)年2月间的事.”《鲁迅的青少年时代》一书中也谈到鲁迅在1903年4月(旧历3月), “托过去在南京时的一个同学把
一
只箱子带回家时”,其中除衣服
书籍之外,”还有一张已剪去辫子
的断发照,告诉家里,自己的辫子
已经剪去,实际上也是宣告自己
已经决心投身革命了的意思.”(其实投身革命云云只是作者的
猜测,鲁迅本意并非如此,这在后
面要谈到.)这两张剪辫照均未题诗,如果鲁迅果真是为题剪发之
照而作的话,他也应该将诗题上
赠给别人,而不应该只赠给许寿裳.二,如果许寿裳”后补以诗”
的回忆是确凿的话,那就证明鲁
迅是先剪发照像后写诗,先写诗
后剪发题赠的说法就难以成立.
那么鲁迅是否知道这一别人加上的诗题呢?可以肯定的回答:鲁
迅是知道的.杨霁云在编选《集
外集》一书时,收进鲁迅自1901年以来所写的旧体诗,其中第一首
诗便是《自题小像》.这本集子经过鲁迅的校正,并写了序言.扬
霁云在《编后杂记》中说:”承作者赐给了许多指示及费力为本书校正”.由此可以看出,《自题小像》这个题目已经得到了作者的默认.鲁迅为什么会对别人所加的
题目加以默认呢?为什么不换上
自己写诗的诗题呢?据我推测,无
非有以下数点:一,为了尊重老友
许寿裳,因为诗题是许寿裳提出
来的,况又为外界所知.鲁迅出
版的一些着作和文章就未曾署过自己的名字,而用其弟周作入之名,如《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二, 作旧体诗题目往往与诗意本身不2018
圈1年月号■
一
定有联系,古人有此通例,鲁迅
自己的很多诗也仅标出”无题”二字.三,此诗一非题断发照片,二
非题赠许寿裳;但尽管写诗怀有
别的意图,然而毕竟题在自己的
照片赠给了许寿裳,在校阅《集外集》的时候,又找不到恰当的题目,所以也就只好让它既成事实, 这也是符合情理的.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写此诗
决非为题自己的断发照片,全诗
显然有着更深沉,悲壮和激愤的
气质,决不是剪辫断发照片一事
所能概括的.与鲁迅同时代的人
也有过题断发照片的诗,如吴玉
章老人1904年题于日本所摄断发照片诗云:”中原王气久消磨,四
面军声逼楚歌.仗剑纵横摧虏
骑,不教荆棘没铜驼”.(《辛亥革命》)这首诗和所题的断发照片, 基调是吻合的.而鲁迅诗中所包
含的内容和立意,则显然超出了
断发照片的范围.况且鲁迅在剪
辫时还不具备清晰的革命思想, 他剪辫也不是为了反满清(这一
点在后面还要申述).
毫无疑问,我们如欲正确理
解诗意,必须要弄清诗的写作年代,地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关
于鲁迅此诗的写作年代最为复杂,是长期争论不休的一个关键
问题.说法众多,各自成家;有1901年,1902年,1901年2月至1902年2月,1902年秋,1903年, 1904年等数种说法.但大多数还
是倾向于1903年这一说法.不少
强有力的证据说明1903年之说是围
鲁迅与许寿裳合影
可以成立的,如鲁迅1904年4月
在弘文学院毕业后要求转人仙台
医专的人学申请书(山田野理夫: 《鲁迅传》),1904年6月1日向仙台医专申请入学的学业履历书(沈鹏年:《鲁迅研究资料编目》1958年版),1902年《清国留学生
会馆第一次报告》,1903年《清国留学生会馆第二次报告》及同年
4月17日出版的《浙江潮》第三期所载的鲁迅年岁,与鲁迅题记中的”二十一岁”(采用西洋算法)和
许寿裳”二十三岁”(采用阴历算法)之说正相吻合,足以证明诗写
于1903年无疑,以上几项资料得
到不少人的引证和赞同,看来
1903年之说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IQ
关于诗的写作地
点,也有数种说法.
一
种是日本仙台说,
这种说法由于写作年
代的确定而被自然而
然的否定,因为鲁迅
是在1904年才转入仙
台医专学习的.一种
说法认为是写于南
京,上世纪50年代后
出版的《鲁迅全集》认
为此诗写于”1901年2
月到1902年2月之
间”,虽未明说但依此
推断,鲁迅时正于南
京路矿学堂学习.西
北大学中文系所编
《鲁迅诗歌注释》一书
则正式提出写于南京
的说法,赞成此说法的人不少.
另外还有认为诗写于故乡绍兴一
说(吴海发:《”二十一岁”的年龄与
“风雨如磐”的”故园”——也谈
<自题小像>的写作时间和地点》, 《天津师院学~1977年第7期),
根据鲁迅在诗中引用的《离骚》一典,鲁迅写《祭书神文》的时间及
“故园”一词,来证明《自题小像》
“很可能产生在写作《祭书神文》
的同一时期”.最流行的说法自
然是根据许寿裳之说而来的”东
京”说.有关鲁迅诗歌诠释的比
较权威性的着作——张向天的
《鲁迅旧诗笺注》和周振甫的《鲁
迅诗歌注》都持此说,以后的注释
者基本也都采用此说.
我认为,”南京”说与”绍兴”
说是站不住脚的.1901年2月至
1902年2月鲁迅还在南京路矿学
堂读书,这一时期他所写的旧体
诗均收入《集外集拾遗》一书中.
《祭书神文》是鲁迅1901年2月18 日(清光绪廿六年庚子除夕)仿骚
体作的一首诗,毫无任何政治内
容.1901年2月写了《庚子送灶即事》,3月写了《惜花四律》,离家回
南京时又写了《别诸弟三首》,都
无任何政治内容.怎么单单《自
题小像》就充满了浓郁的反清色
彩了呢?
鲁迅此时尚未成年,清朝国
民的标志——辫子亦未除去,又
怎么可能出现诗中那样的反清情
感?我们不否认鲁迅是一个早熟的
人物,他的思想早熟程度要超过
同年龄甚至比他岁数大的人;但
是我们并不能离开当时社会环境
的制约去人为的拔高.以《别诸
弟三首》为例,诗中充满了”梦魂
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
“怅然回忆家乡乐”~类低沉的基
调,与”风雨如磐暗故园”,”我以
我血荐轩辕”是何等不相融洽!再
如《祭书神文》表现了封建世家子
弟的”书香”之乐,《惜花四律》表
现了某种不健康的情感,与《自题小像》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其泾渭之分一眼就可以看出.不少人引用诗中的”故园”一词证明作于故乡绍兴,这个论点的证据也很牵强.从某种程度来说,古诗中”故园”与”故国”之间是有区别的,但也并非很严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