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人物画装饰性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5审美与艺术学
陈洪绶(1599~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
他的画不管是人物还是花鸟虫鱼样样都很出色,其中名誉于世、影响最深的便是人物画。
陈洪绶笔下的人物画造型高古奇骇、变形怪诞,极具装饰美感。
一、构图
所谓构图,是指画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画面布局,主观地选取和安排画面中的意象,既是艺术构思的一种必要阶段,也是画面出彩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典绘画十分强调构图,顾恺之曾说“置陈布局”,谢赫六法中也有“经营位置”,一幅画的成功与否在构图的时候就可以体现出来。
陈洪绶在构图上有着自身的独特方式。
他的作品形式多样,有扇面、手卷、册页、联屏等,但最为常用的构图形式主要为纵向、段式构图和横向、卷形构图。
(一)竖式、段式构图
陈洪绶的典型画作《蕉林酌酒图》就是竖式、段式构图,这幅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从芭蕉叶到太湖石为“上”,隐士独酌为“中”,两个仕女煮茗为“下”。
上段为整幅画的背景,衬托着中段隐士独酌的清逸高冷,使观者产生幽静深远的意境。
中段则是画面的主体,中间的独酌隐士置于整幅画的中心位置,与上段的背景相呼应,使背景不显得单调,同时又连接着下段的两个煮茗仕女。
中段的隐士与下段的仕女相呼应,同时又有上段的背景衬托,整幅画的画面别致雅趣,意境高远。
陈洪绶在处理这幅画的构图时,画面中的人物与背景遥相呼应,人物与物体都不被遮挡,再配以精致的描绘,使画面中的隐士主题更加突出,同时这种构图方法把画面分成了三个部分,有一种平面布置的装饰性,使三个场景置于一个画面中。
“明四家”唐寅也擅长人物画,从他的《陶谷赠词图》中可以看出,同为明代人物画但是在构图的处理上各具特色。
《陶谷赠词图》也是一张有场景和人物的画作,唐寅在处理背景的时候选择了留白处理,画面的中心则是坐在椅子上的官员,背后有一个伺候他的仕女,官员的前面是一个歌姬和两个窃窃私语的小丫鬟。
整张画作没有像陈洪绶那样分段式的构图,相对于老莲的画,唐寅的装饰趣味并不怎么突出。
老莲的《蕉林酌酒图》在处理场景的时候平面化更突出,同时老莲的构图是用相应的场景人物使整幅画面连接在一起。
由此可见老莲的人物画更加具有装饰性。
(二)横式、卷形构图
横向、卷形构图是根据故事的发展来描绘画面的。
不惑之年的陈洪绶为好友周亮工作了一幅《陶渊明故事图》,全卷为十一段,叙述了陶渊明的一些故事,分别为采菊、寄力、种秫、归去等。
陶渊明是东晋名士,清明廉政、刚正不阿、不屈于权贵。
陈洪绶借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来劝诫朋友,宁愿归隐田园也不对满清势力低头。
《陶渊明故事图》的整幅构图是以故事的发展为主体,画家把不同场景的人物置于同一张画中,用题字和必要的任务道具来分割画面,使每个场
陈洪绶人物画装饰性的表现
文/胡夏果 孟 丹
摘 要:装饰性在中国画中最早可见于战国帛画,其画面用符号性、平面性和程式化的语言来描绘画面,寄予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
唐代仕女画大多为丰腴的绮罗人物形象,有着相似的形式感。
宋代小品花鸟画尺幅小巧精致,笔法精湛,寥寥数笔则见神韵,呈现出一种带有韵律的装饰性。
由此可见装饰性在中国画中处处可见。
陈洪绶的作品中装饰性也同样存在,从他作品的构图、造型、线条、设色中都可以体现老莲特有的装饰性。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装饰性;构图;造型;设色
76美学2019/06
景的人物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于画面之中。
如在《采菊》中,陶渊明一手抚琴一手拿着野菊,整个人盘曲着双腿坐在石头上,仿佛在品赏菊花的清香,身边加以煮茶的水壶和稀疏的野草点缀,体现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的闲适自得、宁静安详的归隐生活。
仇英的《汉宫春晓图》也是一幅卷形的画轴。
仇英的创作更多是人物的大场景,画面人物繁多。
老莲与之相比相差甚远,老莲在创作故事场景的时候,往往把不同场景的画面人物用一些小物象连接起来,画面中的主体突出,背景多采用平涂设色处理,相较于仇英的卷形创作更加具有禅意,单纯、统一的装饰意味更加突出。
二、造型
(一)高古
陈洪绶尚古摹古,现存在世的人物画作品中大多都是描绘古代的隐士及名人,如《博古叶子》《九歌图》等。
陈洪绶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文学素养深厚,加上陈洪绶曾削发为僧,又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才学横溢、秉性端正的人。
这样的文化底蕴使陈洪绶的人物画有高古的意境。
面对国家灭亡,陈洪绶依旧保持着忠肝义胆的传统气节。
一度悲痛难忍的陈洪绶始终以正直不阿、不畏权势的气节来陶冶自己,正因为陈洪绶始终保持自身的高洁品质,才能画出如此高古雅致的人物画。
陈洪绶的高古之意并不是单纯的效仿古人,而是基于自身高尚的品质走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认为要了解明代的绘画一定要先了解元代的,了解宋代的绘画则要先了解唐代的,这样才能“以唐之韵运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2]。
由此可见陈洪绶不拘于某一朝代或者是某一位画家的绘画精髓,师古宗古不拘于一派一代一人。
相对于明代其他画家崇尚历史题材,老莲崇尚的“古意”有着他自己特有的装饰性,那便是画面中的“古”跟“雅”。
(二)奇骇
陈洪绶人物画的“奇骇”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变形夸张,比例不似常人。
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头大身体短,额头高而突兀,相貌奇形怪状。
人物脖子短,肩部塌,有些甚至完全不画,人物的躯干过于夸张,只有三到四个头长的高度。
陈洪绶在处理人物的时候,注重夸张人物的头部,多描写人物的神情面貌,减少刻画人物的躯干,这样的奇骇画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也使他的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例如他十八岁所作的《无极长生图》,画面的右下角是一位拿着芭蕉扇子的老僧人,僧人浓眉大眼勾鼻,蜷缩着身体蹲在一个地方,目光炯炯地看着地上,仿佛在思考什么迷惑不解的禅理。
僧人的头部较大,额头尖耸,肩部自然塌下。
《夔龙补衮图》中的三位仕女造型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奇骇”,画面右边的贵妇手拿团扇,脸部拉长,鼻子在整个脸部略显稍大,嘴唇则是圆润细小,眼睛呈“V”字形,眉毛则为典型的“八”字,这样的面貌使他笔下的人物呈现出愁苦悲痛的感觉。
面对人生的不欢,陈洪绶的悲痛经历也在他的人物画面部中得到了诠释,同时也寄托了他对自己人生的无奈与国破家亡的流民情感。
老莲笔下的人物形象在明代人物画中可谓独具一格,他的人物画面貌独特、个性突出。
同时期的人物形象都是腰部纤细、眼眉细小、樱桃小口、尖尖下巴的艺术形象,例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
老莲的人物形象则完全不是如此,即使在表现仕女形象的时候也是浓眉大眼大鼻,拉长的脸搭配上三四个头长的躯干,更加具有独特的韵味。
正是老莲的人物画形象不似其他画家笔下的形象,反而使老莲的画更加具有不循规蹈矩的装饰趣味。
三、线描
中国画讲究以线造型。
线不仅是一幅画的基本组成部分,陈洪绶《蕉林酌酒图》
77
审美与艺术学
还是整张画的灵魂所在。
陈洪绶的人物画很讲究线条的运用,
他是一位很会用线来表达人物的画家,他的画可以说是人物
画中以线造型的优秀典范。
陈洪绶早年以临摹李公麟的线描
为主,他的画还融合了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名家的风格,
在吸取了前人的优良技法之外又不拘于此,始终致力于探索
线与型的统一。
他的人物画用线千变万化,以“钉头鼠尾”描、
方折顿挫的“铁线描法”和高古游丝描法为主要表现方法。
“钉头鼠尾”描的特点是起笔按顿收笔往上提,从陈洪
绶早期的作品白描《水浒叶子》中可以看出,在白描《水浒
叶子》中陈洪绶在勾勒面部的时候沉着稳定,衣纹的处理为
“钉头鼠尾”描,下笔稳健有力,收笔利落不留痕迹,在衣
纹的转折处稍微顿挫停笔,使人物形象鲜明洒脱。
孔尚任《享
金簿》中曾说:“陈老莲画水浒四十人,奇形怪状,凛凛有生气,
非五才子书及酒牌所传。
旧稿卷首赵宦光草篆题曰:‘英雄神
威’。
”[3]
方折顿挫的“铁线描法”在陈洪绶的《苏李泣别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图描绘了苏武归汉时的场景,人物的位置主要安排在画面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作留白处理,画面人物的安排有疏有密,陈洪绶用方折变化的线条来处理人物形象,在衣纹和旗帜的表达上,方圆并置,刚柔相济,这样的表现方法把苏武忠义的志气描写得栩栩如生。
《张深之正北西厢插图》中陈洪绶一改刚劲有力的造型转而成为清圆柔和的表现形式。
在《张深之正北西厢插图之三——解围》中武士的铠甲方中带圆,装饰细节十分精细,均以圆弧为主。
人物柔和的面部神情与背景山石的勾皴相应,都显示了以圆为主的表现形式。
线条的圆润与武士山石的刚硬融合在一起,表现了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
画面整体的人物造型,在线条的疏密粗细上有所对比,与早期作品的“简”相对照。
或许是由于素养的提高和技艺的长进,陈洪绶的绘画更加精湛深入,同时期的绘画造型特征也基本定格于此。
每个朝代的绘画都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每个画家都有不同的性格,因此每个画家所用的“线”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画圣吴道子的“兰叶描”,被世人称为“吴带当风”的“吴家样”。
与陈洪绶同时期的仇英也是一位善用线条来表现物象,根据不同的物象使用不同的线条,有的圆转流畅,有的刚劲有力。
但老莲的线条不仅清圆细劲而且疏狂达逸,所画人物形神皆备,同时具有古朴、沉静、率真的装饰趣味,甚至可以说有一点现代的抽象装饰风。
四、设色
陈洪绶的绘画作品一般都以古朴、淡雅、沉静的颜色来设色,在他诸多的绘画作品中,虽有一些重彩画存世,但大多数都是设色很少的画。
陈洪绶的人物画以线造型,在关键的地方才稍微上一点淡淡的颜色,颜色较淡面积又小,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墨线,使线跟色相结合。
陈洪绶用色一般以石绿、朱砂、白色、焦茶等为主。
在《采菊》中整张画的设色主要为焦茶色,菊花点染了一点焦茶味藤黄,野草的处理也是偏绿的焦茶色,整幅画面的色调统一和谐,使人有宁静安详的感觉。
《夔龙补衮图》中的设色是陈洪绶多色里面的经典作品,虽然用色相对较多,但是红色的衣袖跟焦茶色的罗裙搭配在一起显得很典雅,加上衣服的上半部分用白色提白,使色彩即使多但也显得雅致。
五、总结
陈洪绶的性格及经历决定了他绘画的风格,他喜欢菊、荷、竹、石等,这些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装饰性的显著特点在他的画面中都能得以体会,这种规律性很强的特点有一种形式感,或多或少都给老莲的作品平添了雅致、古朴的装饰性。
参考文献:
[1]廖仲安.陶渊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2.
[2]陈传席.陈洪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59.
[3]殷雪炎.中国人物画典[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2:88.
作者简介:胡夏果,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国画工笔人物。
孟丹,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国画工笔人物。
实习编辑:姜闪闪
陈洪绶《张深之正北西厢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