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人美版美术九下第一课《秦始皇陵兵马俑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人美版美术九下第一课《秦始皇陵兵马俑群》教案
.
课题秦始皇陵兵马俑群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也是秦朝社会历史的缩影,是秦朝国威、军威的象征;认识到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的珍贵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认识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由身份
第13课毕业纪念册设计
.课题 13 毕业纪念册设计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纪念册设计方面的知识,学习设计方法。
能力目标:运用学过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一个构思新颖、美观实用的毕业纪念册,并结合毕业活动使用纪念册。
情
感目标:通过毕业纪念册的设计
第12课藏书票与书签
.课题 10 探究书籍的奥秘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调查、搜集、研讨、统计、制作这一参与过程使学生学习到研究问题的方法。
能力目标:更加了解书籍、热爱书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情感目
标:通过对书籍知识的探究,激发学
第3课设计制作环境雕塑
.课题 3 设计制作环境雕塑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环境雕塑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
标:通过欣赏与设计环境雕塑方案及
期末复习计划教案
.
课题复习(一)课时 1 总课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里、注重个性变化的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
2 、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我国与世界上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
填空:
1、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面积为(14260)平方米,里面埋藏着(6000)多件等身大的陶俑、陶马。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已经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雕塑按环境地点可分为:(城市广场雕塑)、(园林雕塑)、(小区雕塑)等。
5、抽象形态构成的环境雕塑突出表现力度,作品(简洁)、(明快),打造诗一般的空间, 视觉效果(强烈),引发人的想象与联想。
6、具象作品强调其(真实感),表现生命与(活力),给人以亲切的艺术感受。
7、设计环境雕塑首先要考虑雕塑摆放的(位置),根据环境确定雕塑的(内容)和(形式),
这样才能使雕塑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衬托。
二、连线:
1、《四使徒》曾鲸(明)
《张卿子像》王希孟(宋)
《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丢勒(德国)
《千里江山图》霍贝玛(荷兰)
2、《群马图》张大千
《一水孤蒲绿,半天云雨青》徐悲鸿
《朱菏》李可染
《雨中漓江》潘天寿
三、问答:
1、构成环境雕塑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环境雕塑的整体形态,大的轮廓与远观气势,雕塑的空间尺度、材质、色彩等与环境
的协调统一,是构成环境雕塑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2、《着衣母婴卧像》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
复习计划
1、分析兵马俑的造型特点,了解兵马俑在塑造人物方面注重刻画细节、注重表现心里、注重个
性变化的表现技巧及艺术效果。
2、通过对比的方法,了解我国与世界上优秀建筑、雕塑、绘画的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传统艺术的
式和风格。
3、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作用,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象征性和装饰性。
、掌握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能够运用传统的色彩搭配方式进行色彩搭配设计。
二、重点:
1、认识兵马俑主要艺术成就及其时代特征。
2、通过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个民族尤其是中华民族艺术独特的风格和审美特
3、了解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象征性和装饰性。
分析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的规律。
4、书籍的各种知识的探讨与研究。
书籍的形式、书籍的装潢、书籍的分类、书籍的印刷发行等问题。
三、难点:
1、理解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2、中外美术作品的形式风格的对比。
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3、如何运用传统艺术的色彩搭配规律进行设计。
4、因知识面较宽,学生社会活动范围较大,教学时间安排和控制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1、复习(一) 15周
2、复习(二) 16周
3、复习(三) 17周
4、复习(四) 18周
*注:复习(二)——(四)是试题见美术试题目录
.
《黑白装饰画的美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美术第十八册第四课,初三下学期的内容,学业紧张自不必说,安排教学,以学生兴趣和能力为主。
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前提下,注意情境教学、注意作品范例的多元化,注意融会贯通。
先是记住美白装饰画的定义。
即,黑白装饰画是用一种颜色通过与纸所形成的对比关系创造的富有装饰性的绘画。
美术教室的摆设、范图图例,都应体现课题所应有的艺术美感。
教学,贯穿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
辅导作品制作,强调着明快、简洁、生动,方法和技巧多样,体现装饰性和民间的常见手段,如夸张、变化、添加纹饰,表现独特创意。
学情分析:
学生应该知道,最可贵的是把所看到的,和教师引导的东西化为自己所有,最终不仅仅是完成自己的作品,学习和参与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黑白装饰画,学生实际深入了解的并不多,在大开眼界时,
在了解课题和准备过程中,学生就已经有了创作的苗头,创作范围有风景、人物、动植物的黑白装饰画。
以及将照片改成的黑白装饰画,还有纯抽象、半抽象的黑白装饰画。
对于基础一般的同学,完全可以把所看到的作品改改,成为自己的大作!
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认识黑白装饰画的艺术特点和多种表现效果,学习黑白画的概括分类方法。
能力目标:艺术的再现客观物体。
尝试根据生活中的图片或形象,发现运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创作一副黑白装饰画。
提高学生绘画表现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通过欣赏黑白画,使学生感受黑白画的构成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重点:认识黑白装饰画的表现特征和艺术效果。
运用点、线、面,不同材料,通过剪、贴、画等方法创作黑白装饰画。
教学难点:如何将物像进行概括,完成有创意的黑白装饰画绘画。
学习材料:
1、教具:课件、范画、静物、滚轮、油墨。
2、学具:课前收集图片、颜料、黑色记号笔、蜡笔、剪刀、双面胶、单色、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
二、导入新课:教室(画室)两面墙分别设计黑白作品和色彩作品的氛围。
(黑白和色彩的对比)
今天教室布置的两面墙,作品明显有不同,请问区别在哪里?
看来不用色彩,我们也能创作有黑白特色效果的作品来。
(把色彩部分的展板翻转,后面更多的黑白装饰画展示出来。
)
出示黑白装饰画和明暗调子表现的作品:
分析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
了解黑白画表现方法。
设问:请同学们说出两幅画的区别?
总结:第一幅是我们学过的明暗调子的表现方法,是表现物体的明暗调子关系和素描关系是写实的。
第二幅画画面有些夸张、变形、视觉效果更加强烈一些,这就是黑白画。
(明暗调子素描和黑白装饰画的对比)
板书课题《黑白灰构成的美感》
三、讲授新课。
(一)欣赏黑白画课件
1、陶罐
2、画
3、插图
4、利用手绘线条图象随意创作的作品而加工的黑白装饰画
5、结合环境有黑白图样的{如2009年7月22日上午全食(日偏食)}现象,联系起黑白画的装饰趣味。
6、结合范例,早点提出本课的作业要求,以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注意事项。
(二)结合作品分析。
1、黑、白、灰的形成:
画面中的黑、白、灰指无彩色和有彩色画颜色明度所构成的明度等级。
这里黑、白并不单是指的纯黑、纯白,而是比较而言。
黑、白、灰的形成的因素,即调子的归类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象的明暗关系和物象的色相关系。
黑:深沉、有力、稳健、强烈
视觉感受白:醒目、明亮
灰:使画面色调柔和、活泼、富于节奏感
2、黑、白、灰构成的美感
黑、白、灰经过画家的巧妙安排和运用,犹如音乐以高音、低音、中音谱成的乐章一样组成画面的黑、白、灰结构。
同时,在对比的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和表现作用,互相衬托,构成和谐的节奏,给画面带来韵律之美。
3、黑、白、灰的布局
在黑白灰的构成中,“均衡与和谐”十分重要。
要使黑、白、灰的布局和安排画面上达到感觉协调的目的,既有量的大小,所占位置多少的比例关系,又有总体的构成关系。
完美的画面应注意感染力,增强艺术效果。
(三)黑白画的归纳方法。
1、观察构思画面,不需要同所画的一模一样,根据感受将对象夸大、缩小或取其中一部分特写。
2、用铅笔画出物体的形、比例位置和大体明暗关系。
3、根据物体固有色和明暗关系,黑白概括组织画面,将暗、暗灰色块和物体暗部归为黑色,将明、半明色和物体明部归为白色。
在画物体时要整体把握关系,将暗部一起看,明部一起看。
动笔只画黑色部分、明部空白。
4、丰富画面,当黑白两大色调画好以后,用线条或点将画面半透明色调丰富起来。
避免喧宾夺主。
四、作业要求:学习课本中的习作,任选一幅加工改动或创作。
1、注意培养学生对黑白灰构成的认识和理解。
2、提高学生对物象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学会归纳黑白灰的调子。
五、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黑白画的概括归纳方法,能够通过创作表达个人感受,从中发现美和再现美,并受到陶冶,希望今后多观察,创作出更多有特色作品,装点美化我们的生活。
板书
基本构成要素:点、线、面
色彩:黑、白、灰
黑白画装饰画的表现形式:
明度、线条、错觉、转换、仿影、对比、象征、和变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