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第1课《百家争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著《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
(1)积极变法革新; (2)以法治国:明法令,严法典; (3)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法、术、 势相结合治国。
主张 兼爱 非攻 非乐 非命 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
爱是相互的 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
精神
刻苦俭朴 自我牺牲
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体贴别人、 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反映了孔子倡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思想, 是一种以民为本的观点。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 分制度) 恢复周礼反映了孔子在政治上的?
阅读思考:孔子在政治上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 除了“仁”和“礼”外还要注重什么?
(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法家韩非子,法治)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总结:百家争鸣的意义?
反对命运之说,主张强力从事
讲求功利
不分贵贱,使用德才兼备的人 政令.思想.言行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 反对奢侈浪费,主张勤俭节约 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团结友善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儒家,礼)
(墨家,兼爱) (墨家,非攻) (儒家,有教无类)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廉政、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3.荀子
①政治: “仁义”和“王道”, “礼法并用”; ②民本:提出君舟民水;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通过礼仪和法治可改造 成君子、圣人。 ④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 想
老庄之学——道家
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天地万物的法则, 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 人才:
士的活跃和私Biblioteka 讲学的兴起。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教育、文化是一定 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主要代表学派
孔子的思想:仁、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 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为政》
德治
教育方面的贡献
• 教育思想 子曰:“有教无类。”
打破“学在官府”局面,开私人讲学之风
2.孟子
仁政:道德的四种规范 提出“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 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主要思想
人性论:主张“性本善”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 百家争鸣
概念呈现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流 派之间形成的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的现象。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表现: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百家争鸣的意义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1)社会的动荡和变革——思想活跃的根源 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被 政治: 破坏,宗法制无法维护国家稳定、统一。
2.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辩证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3.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庄子
①齐物论:“道”无所不在,万物没有界 限和差别
②逍遥: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法家的政治实践
法家思想
齐国 秦国
诸侯国 魏国 楚国 韩国
变法者 李悝 吴起 申不害 邹忌 商鞅
李悝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确立起新的以集权为特征 的政治秩序。(法家的典型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