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中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

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显明,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独特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大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大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C.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

《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仅仅在技术上,而且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
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高一手
蒋世平
菜市场后街来了一个流浪老人。

他整天醉意昏沉,一醒来,就向路人和店家讨钱买酒 喝。

问他情况,老人说不清楚,大家就都叫他“醉酒爷爷”。

这天,郑晓亮买菜经过,醉酒爷爷伸出黑糊糊的手说:“哥,有钱没有,给点买酒喝。

”郑晓亮说:“大爷,您跟我走,我请您喝酒。

”郑晓亮在建筑工地做钢筋工,几个工友看见 脏兮兮的醉酒爷爷,都指责郑晓亮。

郑晓亮说:“他是我离家出走多年的爷爷。

”郑晓亮带他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

吃饭 时,醉酒爷爷问:“酒呢?”郑晓亮拿出半瓶酒,喝时问大爷情况,醉酒爷爷只说姓高。

第二天,老板林勇问包工头,喝酒的老人是谁。

包工头说是郑晓亮的爷爷。

郑晓亮笑着说:“那个不是我爷爷。

我看他在外流浪遭罪,就带他来照顾几天。

”林勇对包工头说:“留下管理工具吧,工资每月 2000 元。

”又对郑晓亮说,“老人的生活,你就多关照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照顾很周到。

高大爷虽不多说话,但没有醉过酒了,不过,高大爷对 自己的身世还是守口如瓶。

那一天,郑晓亮被钢筋架砸断了腿。

高大爷飞一样跑来,手指疾点血海、髀关、足三 里、解溪等几个穴位,郑晓亮疼痛马上缓解。

接着,高大爷一手轻按断骨处,一手握着小 腿,往后一拉,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往前一送。

一旁民工和包工头都看得目瞪口呆。

高大爷笑道:放心吧,我包他一个月就好。

30 天后,郑晓亮真的就好了。

郑晓亮对高大爷又钦佩又感激,待高大爷如同亲爷爷一般。

可 是,高大爷酒后总唉声叹气。

郑晓亮想问,但又怕问到高大爷伤心处。

有一天,林老板出车祸了,右腿粉碎性骨折,医院要进行截肢。

高大爷听说了,马上 来到医院,说:“林老板这么好,那条腿无论如何我也要给他保下来。

”高大爷让林老板躺 好,然后推、摁、掰、揉,林老板只觉有一股柔力渗入体内,可清晰地听到骨头对接时轻 轻的“嚓嚓”声。

林勇大惊:这高大爷果然是江湖异人。

足足忙了一个多小时,高大爷道:“好了。


林勇瞧着高大爷问:“高大爷,您是否认识高一手?”高大爷淡淡地说:“我就是。

”林勇大喜,说:“高大爷,我就是您资助读书的林勇呀!”原来,高一手年轻时就是名震一方的骨科郎中。

看见邻居林家贫困,便出资让林家小孩读书。

后来,医院各种设备更新,来找高一手推拿接骨的人越来越少。

高一手心灰意冷,快 70 岁时,便不再开诊所了。

老伴去世后,他伤心过度,便离家出走了。

从医院回来后,郑晓亮见人就称赞高大爷,照顾他尽心尽力,高大爷反而不高兴了,总是唉声叹气。

那天,高大爷生气地把酒杯重重一磕,叹息道:“晓亮,你说我这正骨医 术怎么样?”郑晓亮说:“好,好啊!”高大爷“哼”了一声,说:“有什么好?你也不喊 一声师父!”郑晓亮一听,慌忙双膝着地磕头,恭恭敬敬地喊:“师父!”高大爷“哈哈”大笑,端起酒杯,一口干了说:“我这绝技,终于有了传人!”
一个月后,林勇痊愈。

他的腿行动如初,高一手的名声也传遍了城乡。

林勇给高大爷一笔丰厚的酬金,但高大爷却分文不取。

半年后,林勇带高大爷参观一栋两层小白楼:“这栋小楼是专为您和晓亮行医设计建造的,楼上生活起居,楼下行医煎 药,你们搬进来吧。


郑晓亮中途学艺,却技压四方。

接骨、正骨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高大爷还叫郑晓亮在 门头挂了一块牌子:郑一手。

(选自 2017 年 8 期《小小说月刊》,原载《故事林》)(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从高大爷是一个流浪汉,并且整天醉醺醺的,连自己的情况也说不清楚写起,目的是设置悬念,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B.高大爷先是因为可怜得到郑晓亮照顾,后来治疗晓亮和林勇之后,更是得到晓亮的悉心 照顾,但他还是唉声叹气,是因为晓亮不明白他的心意。

C.小说写了郑晓亮帮助高大爷和林勇留高大爷管理工具这些事情,都能反映他们的善良,接着写他们都得到了高大爷的救助,反映了好人有好报的主旨。

D.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最后又用插叙的手法,介绍高大爷的身世,既使故事情节 曲折离奇,又有着世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喟。

(2)文中的郑晓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对写高大爷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从“高一手”到“郑一手”,中间有许多曲折。

请找出有哪些曲折,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匠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耿九畴,字禹范,卢氏人。

永乐末 进士。

宣德六年授礼科给事中。

议论持大体,有清望。

正统初,大臣言两淮盐政久坏,宜得重名检者治之,于是推择为盐运司同知。

痛革宿弊,条奏便宜五事,著为令。

母丧去官,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

十年正月起为都转运使。

节俭无他好,公退焚香读书,廉名益振,妇孺皆知其名。

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屡辨疑狱,无所挠屈。

礼部侍郎章瑾下狱,九畴及江渊等议贬其官。

瑾婿给事中王汝霖衔之,与同官叶盛、张固、林聪等论刑部不公。

九畴、渊遂劾盛等,且言汝霖父永和死土木①,嬉笑自如,不宜居职。

时景帝新立,急于用人,置汝霖等不问,瑾如奏。

凤阳岁凶,盗且起,敕往巡视招抚。

奏留英武、飞熊诸卫军耕守,招来流民七万户,境内以安。

两淮自九畴去,盐政复弛。

景泰元年仍命兼理。

寻敕录诸府重囚,多所平反。

都指挥杨得青等私役操卒,九畴劾之。

诏按治,且命诸边如得青者,具劾以闻。

边将请增临洮诸卫戍,九畴言:“边城士卒非乏。

将帅能严纪律,赏罚明信,则人人自奋。

不然,徒冗食耳。

”乃不增戍。

边民春夏出作田,秋冬辄徙入塞。

九畴言:“边将所以御寇卫民也,今使民避寇失业,安用将帅?”因禁民入徙,有被寇者,治守帅罪。

布政使许资言:“侍郎出镇,与巡按御史不相统,事多拘滞,请改授宪职便。

”乃转右副都御史。

大臣镇守、巡抚皆授都御史,自九畴始。

有旨市羊角为灯,九畴引宋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②,事乃寝。

灾异求言,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天顺初,议事京师。

帝顾侍臣曰:“九畴,廉正人也。

”留为右都御史。

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

(节选自《明史•耿九畴传》)【注】①土木: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兵败事变。

②苏轼谏神宗买浙灯事:宋神宗赵顼命令减价收买浙灯四千余盏,并将市场上的灯尽数拘收,苏轼上书劝谏,希望神宗务从俭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B.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C.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D.罪人系都察院狱者不给米/九畴为言/乃日给一升/遂为令/已/上疏陈崇廉耻/清刑狱/劝农桑/节军赏/重台宪五事/帝皆嘉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的称呼。

B.礼部,古代六部之一。

六部各司其职,如工部掌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漕运等事务。

C.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泛指今天江苏和安徽两省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

D.宪职,负责弹劾纠察的官吏,一般都相当于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耿九畴能把握全局,清廉公正。

他得到大臣们的推荐担任盐运司官员后,痛下决心改革遗留问题,所提建议被皇上定为法令。

B.耿九畴办案能力强,能刚正执法。

他曾多次辨析办理疑难案件,还不惧怕给事中王汝霖等的诬陷,对章瑾和王汝霖加以弹劾。

C.耿九畴善于治理地方,安抚灾民。

当凤阳遭受灾荒、快要产生盗贼时,他奉命前往巡视招抚,招来七万户流民,安定了地方。

D.耿九畴敢于直言,多次提出合理建议。

他曾建议皇帝停止购买羊角为灯,他在灾异发生时提意见曾被皇帝下诏书加以褒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事见诬,逮下吏,已,得白,即留为刑部右侍郎。

②请帝延儒硕,公赏罚,择守令,简将帅,优诏报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两句与孔子“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相近。

(2)《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两句。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江中清冷月影烘托江边送别、举酒难欢的惨淡氛围的两句是“

”。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五四时代的徐悲鸿,其思想固然打上了痛批中国古老文化、崇拜西洋文化的时代烙 印,( )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不仅 地改良中国画,而且进行了中国画的海外推广。

他于 1939 年到 1941 年间 在南洋及印度多次举办画展,赈灾义卖, ,捐助抗战。

20 世纪 30 年代,他被认 为是“在西方宣传中国画最重要的人物”,“他在 1933 年至 1934 年间在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苏联主办了中国画展”,他的画展所到之
处, 。

他的画展改写了 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弱势状态,他努力与西方艺术建立平等交流的对话关系。

80 余年过去 了,当年画展的盛况留给后人的启示良多。

这样的展览当然不是向西方献上的“被看”的材料,而是儒雅端庄、美丽大方的中国艺术的馨香,是和西方艺术 的中国艺 术的骄傲。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B.但他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C.但他在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的同时,也在援引、输入西方文化
D.但他在输入、援引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寻求民族文化强盛之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天辟地
毁家纾难万人空巷难分伯仲B.惊天动地
大公无私万人空巷相得益彰C.开天辟地
大公无私万头攒动难分伯仲D.惊天动地毁家纾难万头攒动相得益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保藏、文化建设和文化输出。

B.他将毕生心血贡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输出和文化保藏。

C.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输出、文化建设和文化保藏。

D.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绘画艺术,坚持文化建设、文化保藏和文化输出。

7.(8分)如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

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

8.(12分)小明准备通过走访社区居民了解祖国变化。

下面是他拟写的访谈提纲,①②两处提问有不妥之处,请你帮忙改正过来。

采访对象:社区居民。

访谈主题:改善居住环境,提升生活水平。

访谈提纲:①你现在的住房情况是不是还很差?
②在这个社区生活的十年间,你对周围环境有过哪些不满?
③十年间搬过几次家?每次搬家体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