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对点训练:13-2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
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
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 )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D
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在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讨论。
故选D项。
2.“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
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C.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D.国民革命运动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C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为了巩固共和,必须洗刷国民脑子中的反对共和的旧思想,即进行思想革命,结合中国实际可知,应该为新文化运动,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故选C项。
A、B材料没有体现,D项表述本身错误。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善观水者,必观其澜。
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
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联系三位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注意要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归纳。
第二小问回顾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进行归纳。
第(2)问,注意题目要求“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要从多个角度归纳原因。
4.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
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
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阅读材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再“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
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
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
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
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解析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
论述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并且论证要严谨。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
大盗不结合乡愿,做不成皇帝;乡愿不结合大盗,做不成圣人。
所以我说,真皇帝是大盗的代表,圣人是乡愿的代表。
到了现在,那些皇帝与圣人的灵魂,捣复辟尊孔的鬼,自不用提,就是这些跋扈的武人,无聊的政客,哪个不是大盗与乡愿的化身呢!”
——李大钊《政论家和政治家》材料二扔弃传统(以儒学为代表的旧文化旧道德)、打碎偶像(孔子)、全盘西化、民主启蒙,都仍然是为了使中国富强起来,使中国社会进步起来,使中国不再受欺侮受压迫,使广大人民生活得更好一些……所有这些并不是为了争个人的“天赋权力”——纯然个体主义的自由、独立、平等。
所以,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上述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遇上了这种仍然异常关怀国事民瘼的社会政治的意识和无意识传统。
在如此严峻、艰苦、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在所谓你死我活的阶级、民族大搏斗中,它要求的当然不是自由民主等启蒙宣传,也不会鼓励或提倡个人
自由人格尊严之类的思想,相反,它突出的是一切服从于反帝的革命斗争,是钢铁的纪律、统一的意志和集体的力量。
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等等,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
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材料三马勇认为:“当中国社会经济尚未达到陈独秀所期望的‘现代’标准时,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不是中国旧有的观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滞后于意识形态的变迁。
换言之,包括五四在内的近代国人在精神上的追求远远超过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遂使意识形态不是为社会的稳定与有序服务,而是加剧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
”
——丁守各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
(1)李大钊为什么说“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据此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2)在材料二中,李泽厚是否认为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为什么?
(3)试提炼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并简要评论之。
答案(1)自汉武帝以来,历代统治者均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理论基础。
建设真正的民主共和,反对复辟帝制,就一定要冲破儒家思想的束缚。
(2)否。
因为新文化运动强调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但却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文化色彩;宣扬民主科学,但却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3)观点: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或意识形态领域的变迁进程应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评论一:马勇的评论是正确的。
因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
分,缺乏意识形态变革的经济基础。
评论二:马勇的评论是不正确的。
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没有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近代中国社会无从发展。
(以上两种答案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及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
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以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儒家思想。
第(2)问,根据材料“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却不自觉地遇上……”“在如此……也不会”“个体的我在这里是渺小的,它消失了”可以判断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没有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说明。
第(3)问,首先根据对材料中关键信息“理论观念的提前转变势必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失范”的理解概括作者的观点。
对作者观点的评论属于开放性题目,可以认定其正确或不正确,选择一种态度,结合中国近代的局势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即可。
6.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
……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对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
新文化人
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新文化人之所以热衷于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除了其本身思想体系内含的合理价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属于长久被封建统治阶级压制的非正统的思想学说。
——摘自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康有为之变法理论”的核心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人充分肯定“非儒之外的诸子学说”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近代中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同态度。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论证史论结合;评价合理深刻;表述清楚流畅;150字左右)
答案(1)派别:维新派。
主张: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2)本身思想体系内含合理价值;它们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压制。
(3)评分标准:立论: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论据:维新派:主张托古改制。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提倡传统下层文化。
评价:阶级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
表述:逻辑严密、行文流畅。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康有为”及材料内容均可得出主要派别是“维新派”;第二小问实际上回答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思想主张。
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最后一句进行概括,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第(3)问,包括论证、评价两个层次,它涉及观点的概括、论证、评价及其表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成文即可。
易错题一:不能全面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宣扬当时流行的政治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洋务派( )
①把中国的纲常礼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②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④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错解] D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的“西学”把握不准。
[正解] A
[解析]“西学”是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包括西方的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思想学说,故③④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为A。
[心得体会]
易错题二:不能全面理解新文化运动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错解] A
[错因分析] 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题干材料观点。
[正解] D
[解析]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全盘否定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据此可以判断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D项正确。
A、B、C与材料主旨不符。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