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50例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在防治母儿ABO血型不合方面的疗效以及产前用药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方法对50例母儿血型不合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产前采用茵栀黄口服液防治母儿血型不合的25例为治疗组,2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新生儿相关指标对比,以及两组有效率对比;相关结果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判定相关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的新生儿溶血阳性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的TBIL现在低于对照组,但H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5分组Apgar评分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5,P=0.034)。
结论产前茵栀黄口服液防治母儿ABO血型不合能有效的降低血清抗体效价,减少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可减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程度。
标签:母儿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黄疸;茵栀黄口服液
母婴ABO血型不合是由于孕妇与胎儿的血型不合,继而产生的同疾病,该种疾病属于同种免疫性疾病。
ABO血型不合则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因此母婴血型不合属于高危妊娠相关疾病之一。
母婴ABO血型不合可在孕期引起胎儿流产甚至死胎;分娩后的新生儿则会出现贫血、脑病、以及智力低下等症状。
多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母婴ABO血型不合妊娠者占总出生数的30%左右,而其中20%者有可能发生相关临床疾病,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占5%。
相关临床多组数据均显示,孕妇为“O”型血,其丈夫为“A”型、“B”型或“AB”型血者,进行抗体效价滴度水平的测定,出现异常升高者,予以茵栀黄口服液联合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能减少以及预防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发生率。
现将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1.1.1临床资料:
2012年4月至2014年6月,收集到我院产科门诊以及住院部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孕妇,相关临床表现以及检查符合母婴ABO血型不合的诊断标准而确诊的患者共计50例。
孕妇年龄范围为23-36岁,平均年龄为28.66岁,妊娠时间范围为15-37周,以往有流产史8人,两胎次及以上者为9例;其中既往于孕期内死胎史4人,新生儿围生期间内死亡2例,新生儿发生重度溶血性黄疸3例。
其中自愿接受中药治疗孕妇未25人,则为本次临床观察的治疗组。
因个人原因拒绝中药治疗或未规律治疗者25例,作为对照组。
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签署书面协议。
1.1.2 纳入标准
临床诊断标准[1]:
(1)既往曾经有死胎、流产以及新生儿早发性黄疸或新生儿死亡史患者;(2)孕妇血清学检查血清抗A(B)滴度抗体呈现阳性,血清抗体滴度≥1:128。
在本院建档且在本院分娩的孕妇。
在临床观察前,孕妇以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未在本院建档者;已经在其他科室或医院经过治疗,并且使用药物;孕中并发其他系统相关疾病,或重特大疾病;未能按照医嘱进行定期治疗,以及未按时进行复查者;还在参加其他科研项目者;精神情志异常者。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治疗组:茵栀黄口服液(其主要成份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产品规格:10ml/瓶)。
给予患者20ml/次,3次/日,口服;以7天为一个治疗疗程,两个疗程为一周期。
于治疗半个月后复查血清抗体效价水平,如患者血清抗体效价滴度水平明显下降者,则茵栀黄口服液减量服用,10ml/次,3次/日,口服至抗体效价趋于正常范围,或一致服用至分娩前。
(2)对照组:予以维生素C 200mg/次,3次/天;维生素E胶囊30mg/次,2次/天,以上药物进行口服;低流量的鼻导管吸氧,1次/天,每次30分钟。
治疗7天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并于半月后复查患者血清抗体效价。
1.2.2疗效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均消失,产前血清抗体效价滴度≤1:64,分娩后新生儿情况均为出现异常;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产前血清抗体效价≤1:128,胎儿未出现早产、死胎等情况,分娩后的新生儿一般情况均正常,或出现轻度黄染,而没有经过治疗则可恢复正常;
有效:孕母产前血清抗体效价已明显下降,孕母未出现早产、死胎等情况,新生儿黄疸发病较轻微,经过治疗后,临床和症状消失,恢复正常;
无效:孕妇发生胎儿早产、死胎情况,治疗后血清抗体效价未明显下降,新生儿发生较为严重的黄疸或死亡。
1.2.3 观测指标:新生儿情况观测,包括脐带血总胆红素(TBIL)以及血红
蛋白(Hb),Apgar5分钟评分以及体重,溶血阳性出现例。
1.2.3统计方法
本观察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出生体重、Apagar评分TBIL 和Hb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新生儿溶血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相关指标对比
治疗组的新生儿溶血阳性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TBIL 现在低于对照组,但HB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5分组Apgar评分和体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新生儿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n 新生儿溶血阳性(例)TBIL(μmol/L)Hb(g/L)5分钟Apgar评分(分)体重(g)
治疗组 25 4 33.33±8.67 150.32±7.46 9.18±0.3 3316±369
对照组 25 11 38.59±9.04 146.77±8.23 9.03±0.19 3067±442t/2 4.667*
2.10 2.27 2.11 2.16
P 0.031 0.04 0.03 0.04 0.04
备注:*采用卡方检验
2.2 两组有效率对比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5,P=0.034)。
表2 两组有效率比较
组别n 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治疗组 25 5 10 8 2 92
对照组 25 3 10 4 8 68
3.临床治疗病例举例
3.1 陈某,女,33岁。
确诊为母婴ABO血型不合,于孕期26周时,入其他医院妇产科进行常规产检。
此时测孕妇血清IgG抗A效价>1:1028,根据患者要求,进行中药汤剂茵陈汤加减对证进行治疗。
30天后进行抗体效价滴度水平的复查,但检测结果未明显下降。
后到我院要求进行诊治,要求继续行中药对证保守治疗,经孕妇以及亲属同意治疗后,对证进行茵栀黄口服液进行治疗,服用方法为2Oml/次,3次/天,口服。
患者于1月进行抗体滴度水平复查,抗体效价值为1:516。
后继续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但减量使用,10ml/次,3次/天,口服。
嘱患者进行定期B超检查胎儿情况,且应严密检测胎心情况。
用药持续至该孕妇孕35周时血清抗体效价下降为1:128,患者要求停止用药治疗。
孕母在分娩后,新生儿一般情况未出现异常,有轻度黄染,在本院未给予特殊治疗,新生儿在其出院2周后情况恢复正常。
3.2 刘某,女,29岁,第一胎妊娠时于孕29周时死胎,当时没有进行血清抗体检测。
现孕23周,进行血清抗体效价检查,结果为1:128。
于27周时复查为1:256。
予茵栀黄口服液10ml/次,3次/天口服治疗。
半月后复查抗体效价>1:1028,后增加茵栀黄口服液20ml/次,3次/天;患者自觉其他症状不显著,仅伴有轻度贫血,胎儿B超检查为正常范围。
于1个半月后检测抗体效价值为1:512。
此后一直给予茵栀黄口服液上述剂量口服至孕38周停药。
分娩后新生儿一般情况均可,伴有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进行蓝光照射等相关治疗1周后出院。
4.讨论
临床现对母儿由于ABO血型不合而发生的相应症状,尚无较为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般多以对证治疗,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肝细胞葡萄糖转移酶与胆红素的结合力[3],以提新生儿质量。
但是由于西药存在部分毒性,因此在选择临床治疗药物时,局限性较为明显。
中医学古籍中并无与该病完全切合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将本病列为“胎动不安”、“滑胎”、“死胎”以及“黄疸”、“胎黄”范围内进行分型证治。
历代医家认为发病的主要病因与肾虚不固、血热、气虚以及气血瘀滞有关。
主要病机则是冲任虚损,胎禀不足,而发病。
而“黄疸”以及“胎黄”主要由于孕妇由于饮食不调,而湿热内蕴,湿热邪气直入胞宫;或由于内伤于情志,肝脾不和,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水湿不化,聚留而化热化火;内传于胎儿,而发生。
茵栀黄口服液,则主要是《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的衍化使用。
茵栀黄口服液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茵陈、黄芩、栀子以及金银花。
现代中药药理学相关研究表明,茵陈中所含有的茵陈色原酮,具有较强的利胆成分,并且该有效成分主要能抑制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减少其分解;并且茵陈还具有较强的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作用,促进胆红素的排除[4]。
黄芩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以及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功能,且还可以降低生物脂质氧化的发生,增强生物膜的稳定性,减轻细胞的变态反应。
栀子则可以增加胆汁分泌,减轻肝细胞的损伤和变性。
金银花具有解热、抗炎以及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
此四种药物联合运用,则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且具有降酶、保肝的作用。
经过对临床个例的运用以及系统的临床用药研究,均显示中西药的联合运
用,以及选择茵栀黄口服液,对于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病证,具有较好的疗效。
且该种方式的治疗较为安全以及易被患者采用,使用较为方便,因此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是值得推广使用的。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9
[2]王淑玉.实用妇产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182.
[3]应震红.滋肾清热化湿安胎方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6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5(19):271-272
[4]徐碧红,李茂清.加减茵陈蒿汤治疗母儿ABO血型不合81例[J].中医杂志,2011,8(52):1418-1420
第一作者:赵艳出生年月:1975.9 性别:女民族:汉籍贯:郑州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生,所在科室:妇产科研究方向:妇产;
第二作者:刘芙蓉,郑大三附院、妇产科、4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