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选考)第二轮专题复习适应性模拟训练(一)(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地理(选考)二轮专题复习
适应性模拟训练(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2、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解析第1题,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

由图可知,图中A、B、C、D四区域均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第2题,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 1.A 2.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

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完成3~4题。

3.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

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
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4.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 )
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
B.河流远离,未穿城区
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
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特克斯县城地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地
形平坦开阔,利于筑城;虽沿河分布,但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水运并不便利;森林茂密与风景优美并不是建城的突出优势。

第4题,由材料及图可知,特克斯县城设计成八卦布局的形式,街道相连,可避免车流汇集导致堵车。

答案 3.B 4.C
读我国2011~2012年某类型发电量变化图,完成5~6题。

5.该发电类型最可能是( )
A.火电
B.风电
C.水电
D.核电
6.与我国该类型发电量时变化相关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高低的季节变化
B.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C.冬夏风力大小的变化
D.电力市场需求的变化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该能源类型具有夏秋多、冬春少且年际变化不稳定的特点,因而最符合水力发电的特征,火电和核电的发电量季节差异较小,风电一般冬春季节发电量较大。

第6题,由上题可知,该发电类型为水力发电,水力发电量的大小取决于径流量的大小,这又和降水量的大小相关,我国季风气候区面积广大,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导致河流径流量和水力发电量季节差异较大。

答案 5.C 6.B
下图是2000年和2010年贵州山区某流域(起始海拔1 210米)乡村聚落在各海拔和坡度的分布变化图。

完成7~8题。

7.2000~2010年新增聚落主要分布于( )
A.较低海拔的山地陡坡
B.较低海拔的河谷阶地
C.较高海拔的山地缓坡
D.较高海拔的冲积平原
8.该乡村聚落分布特点最可能是( )
A.规模较大,呈团聚型
B.聚居人口较多,呈棋盘式
C.规模较小,沿河呈带状
D.聚居人口较少,呈多边形状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该流域起始海拔为1 210米。

该地新增聚落大多分布在海拔1 250~1 290米之间,且坡度较小的地区,故B
项正确。

第8题,山区沿河流分布的聚落规模较小,沿河呈带状分布。

答案7.B 8.C
9、我国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煤炭开发,下列措施最为合理的是( )
①直接销售煤炭②发展高耗能工业③发展煤气化产业④建坑口电站输出电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我国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煤炭开发,最为合理的措施是发展煤气化产业,建坑口电站输出电力,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直接销售煤炭,产品附加值低。

发展高耗能工业,环境污染严重。

答案 D
读“我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11.若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解析第10题,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的形成,主要是热带海洋气团(东南季风)与当地冷气团相遇而成,随着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增强,东南季风增强。

4~5月份锋面雨带在我国华南形成;6~7月份移至长江流域;7~8月份移至我国的华北、东北地区;9月份由于东南季风减弱,冬季风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至长江流域以南,10月份撤出中国大陆。

第11题,若在7月份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 地区,说明夏季风较弱,锋面雨带长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易形成涝灾;北方降水少,易形成旱灾。

答案10.B 11.C
2016年11月22日凌晨5时59分,日本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约25 km,并引发了多地海啸。

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读图,回答12~13题。

12.此次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主要原因是( )
A.震级较小
B.震中距离陆地远
C.防震水平高
D.人口密度小
13.地震发生后,位于福岛县太平洋沿岸甲地的3名游客听到海啸预警后立即撤离。

下图所示四条紧急撤离路线中,最安全的是( )
A.沿路线①驾车快速撤离
B.沿路线②撤往该区域最高点
C.沿路线③顺河谷而上
D.沿路线④撤往高处
解析第12题,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日本是多地震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防震减灾意识强,建筑物抗震强度大;7.4级地震属于震级较大的地震;震中位于福岛附近海域,距离陆地较近;日本人多地少,人口密度较大。

第13题,路线①距海较近,最有可能遭遇海啸袭击;路线②途中有一难以攀越的陡崖;路线③所经地区地势较低,下泄的河水最易在海啸顶托下泛滥;路线④所经地区坡度较缓,方便撤离。

答案12.C 13.D
下图为1979年以来9月至次年2月北极海冰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4~15题。

14.导致北极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干燥,大气降水少
B.板块运动,陆地被抬升
C.气温上升,海冰融化多
D.蒸发旺盛,海平面下降
15、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会给沿岸国家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海洋生物种类显著增多
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
C.北极航线通航里程增加
D.沿海土地大量开荒种田
解析第1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期间北极海冰面积以减少趋势为主,说明海冰融化增多,最可能的原因应和气温升高有关,结合近年全球变暖等分析,这是因为全球变暖,气温上升,海冰融化多。

第15题,北极海冰面积的变化表现为海冰减少,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类有变化,但不会显著增多;极端天气事件会增多;北极航线通航里程增加;沿海土地被淹,而且这里太冷,不适合大量开垦种田。

答案14.C 15.C
读长江中下游地区2011年春、夏季降水比较图,完成16~17题。

16.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发生过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洪涝
C.春旱夏涝
D.春涝夏旱
17.对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区,上述灾害可能引起的次生灾害是( )
A.春季易引发水土流失
B.夏季易引发火灾
C.春季导致滑坡、泥石流
D.夏季导致滑坡、泥石流
解析第16题,从图中看出春季降水比常年少得多,出现旱灾;夏季降水比常年多,说明出现涝灾,故出现春旱夏涝急转的现象。

第17题,从上题中看出长江中下游发生的是春旱和夏涝,春旱可引起火灾,夏涝可引起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16.C 17.D
地球上适合饮用的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据此完成18~19题。

18.“母亲水窖”是重点帮助西部地区老百姓摆脱严重缺水带来的贫困和落后的工程,人们在地下修建的蓄积雨水的容器,被称为水窖。

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 )
A.空间分布不均
B.时间分配不均
C.地区利用不平衡
D.循环利用率低
19.赤道附近的岛国新加坡年降水量达2 000毫米以上,但严重缺水,
其主要原因是( )
A.用水量大
B.年径流量小
C.污染严重
D.河流流程短
解析第18题,“母亲水窖”工程是在降水多的季节收集雨水,在降水少的季节使用,它缓解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问题。

第19题,新加坡虽然降水丰富,但由于国土面积小,河流流程短,水资源不足。

答案18.B 19.D
很多人感慨“常恨春归无觅处”,其实世界上真有一些地方“四季如春”,如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4°N)、昆明、也门首都萨那(15°N)、厄瓜多尔首都基多(0°)等。

据此回答20~22题。

20.“春城”所在的地形一般是( )
A.谷地、平原
B.盆地、平原
C.高原、山地
D.高原、谷地
21.基多位于赤道,但居民家中都安装壁炉,其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寒冷
B.受寒流影响
C.降水多
D.夜晚寒冷
22.由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各地的聚落分布有所差异,请判断下列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块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形对气候、聚落的影响。

第20题,“春城”大部分位于低纬度、海拔较高的高原山地地区,四季如春,年温差较小,气候适宜。

第21题,基多虽然临近赤道,但因地势高峻(海拔2 852米),气温较低,所以居民家中都安装壁炉。

第22题,我国北方平原多,村落规模大,多成团块状分布;南方山区多,村落规模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答案20.C 21.D 22.D
23.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 )
①欧亚大陆的冰川后退②太平洋部分岛屿逐渐消失③北美中高纬小麦减产④影响东亚的台风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部分岛屿逐渐被淹没甚至消失,故①②对;北美中高纬地区热量增加,小麦可能增产;全球大气环境紊乱,东亚的台风数量增加。

答案 A
24.(2016·浙江文综,1)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千年(图乙)和距今5百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题。

云杉主要分布区北界的移动,反映了( )
A.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持续上升
B.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
C.甲到丙时期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乙到丙时期北美沿岸暖流加强
解析结合图中云杉主要分布区及冰盖范围的变化可判断,甲时期的云杉主要分布区纬度最低,冰盖范围最大,说明甲时期气温最低,乙时期云杉主要分布区最北界比丙时期的纬度要偏高,说明丙时期的气温比乙时期要偏低,则甲到丙时期北美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乙到丙时期北美气温略有下降,B项正确;由此可知C、D项错误。

答案 B
25.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虚线表示拟建的公路线),若在甲、乙两城镇之间修建一条公路,有①线和②线两个方案,②线方案与①线方案相比,主要的有利条件是( )
A.线路较短,工程量小
B.坡度较平缓
C.不用修大型桥梁,少占耕地
D.连接多个居民点,社会效益高
解析比较两条线路可以看出,①线和②线长度相差不大,且坡度都较缓,跨越同样多的等高线,但是②线最大的有利条件是没有经过河流(支流),不用修建桥梁,同时又不占耕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交通布局深受地形的影响。

下图为美国铁路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从铁路交通布局角度比较说明美国东西部地区地形的主要差异。

解析考查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东部铁路线密集,呈网络状,说明地形平坦、起伏和缓;西部铁路线稀疏,说明多山地高原、起伏大。

答案东部铁路线密集,呈网络状,地形起伏和缓;西部铁路线稀疏,山地高原起伏大。

27. 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

图中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

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

(15分)
(1)据图推断乙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

(2)描述图示半岛聚落空间分布特点。

(3)指出第四纪乙半岛主要外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解析第(1)题,乙半岛的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呈放射状。

说明半岛地势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

第(2)题,半岛聚落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东南、东部沿海聚落多,西部、北部沿海聚落少。

第(3)题,乙半岛第四纪冰川广布,所以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

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半岛东北部海岸曲折,多峡湾分布。

半岛上湖泊广布,形成高原湖泊群。

半岛上河流众多,河流呈放射状流动,湖泊多冰碛湖,位于河流上游。

答案(1)中部高四周低;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

(2)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东部沿海密(多),西部、北部沿海疏(少)。

(3)冰川作用;流水作用;(东北)海岸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形
成高原湖泊群,河流众多,呈放射状流动,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

28、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一中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单位:℃)。

材料二中国近50年增温速率图。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哪一纬度地区?
(3)全球气候的这种变化趋势会造成什么后果?
(4)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

试分析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原因。

(5)有哪些措施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第(2)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作答。

第(3)题,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并影响农业生产和水循环。

第(4)题,CO2浓度升高与燃烧化石燃料和毁林两方面有关。

第(5)题,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等是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措施。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气候变暖最为明显。

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①导致海平面上升,从而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②影响农业生产,导致低纬度国家农作物减产,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增产;③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造成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径流量减少,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一是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二是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吸收减少,使大气中CO2增多。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29.我国现有城市中约有1/2的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约占1/6,每日缺水达1 600万吨。

下图所示三个地区均为我国沿海缺水城市集中分布地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针对a图所示地区城市缺水状况,可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

其中目前比较可行的是________,简述选择该措施的理由。

(2)b图所示地区城市群位于河流入海口,但仍有严重的缺水问题。

试分析该地区城市缺水的主要原因。

(3)c图所示地区经常出现“咸潮”,导致城市供水出现季节性短缺。

根据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咸潮”出现的季节,并简要提出相应对策。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盐分仍然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

)
解析根据海陆轮廓判断三个地区,依次为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第(1)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分析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和海水淡化的劣势,二是从跨流域调水的优势去分析。

第(2)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缺水是由于工农业发达、污染严重造成的水质性缺水。

第(3)题,咸潮就是海水与河水的相互作用,只有在河水水量较小时,海水才能逆水而上,从而使盐度升高,而河水的水量与该地的气候类型和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1)跨流域调水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较差(技术水平不够、成本高),所以选择跨流域调水为主要措施。

(2)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水污染严重。

(3)冬季。

兴修水利储水,从其他地区调水,全流域统一调配,加强监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