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
南宋时期吴曾写下了《文正公愿为良医》文章,记述了范仲淹入仕前的一段故事,表达了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抱负。
原文如下: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
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
”亦不许。
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
占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
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
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现代汉语译文:
范仲淹还未显达时,曾经去神祠求签祈祷,他说:“将来我能当丞相吗?”然后抽签,签名表明不可以。
然后又在次求签祈祷,说:“不行的话,那我就当个良医也行。
”签名表明还是不可以。
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
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
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
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
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
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
这个故事就是后世相传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由来。
中国古代那些胸怀大志者,都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如果有幸成为良相,那就好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为百姓谋福利;如果没办法当丞相的,那就好好干个医生,悬壶济世。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行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范仲淹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践行的“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道与孟子的这一圣贤思想是一致的。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生于苏州吴县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1011年范仲淹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1015年范仲淹登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成为进士。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
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
1024年范仲淹为兴化县令。
1028年任为秘阁校理。
1030年范仲淹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
1033年范仲淹为右司谏。
1034年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
1040年担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延州知府。
1041年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庆州知府。
1042年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1043年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1044年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1045年为给事中、邓州知府,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就是写于邓州。
1049年范仲淹调任知杭州。
1051年升为户部侍郎,调往青州。
1052年调任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行至徐州,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河南洛阳。
范仲淹是历史上文武兼备、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都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
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
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