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了解兰州市红古区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艾滋病相关行为、HIV等感染状况。
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对辖区400名流动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采静脉血进行HIV、丙肝、梅毒抗体检测。
结果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93.75%,HIV抗体未检出阳性,丙肝检出3人,梅毒ELISA法检出5人,TRUST法检出2人。
结论红古区流动人口艾滋病知晓率较高,仍需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高危行为干预。
[关键词]艾滋病;流动人群;监测;分析
艾滋病的流行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1]。
开展目标人群艾滋病监测,了解目标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高危行为情况以及艾滋病病毒、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对于掌握艾滋病流行动态,科学制定防治措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2]。
兰州市红古区于2011-06月对辖区内400名流动人群(煤矿工人)开展了艾滋病哨点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监测对象为辖区煤矿非本区户籍且任职不满1年的煤矿工人。
1.2 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成立监测工作组,经培训考核合格开展工作。
调查按照知情同意原则,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询问一般资料、艾滋病防治知识、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采静脉血进行HIV、梅毒和丙肝抗体检测。
检测方法HIV、丙肝用不同试剂采用2次ELISA法,HIV初筛阳性者进行复检,复检阳性者送省确认实验室,丙肝初筛阳性进行复检,复检阳性者确定为阳性上报;梅毒采用ELISA进行初筛,阳性者用TRUST法进行复检,阳性结果分别上报[3]。
1.3 统计方法数据录入《艾滋病哨点监测数据管理系统》,采用Excel2007进行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监测共调查煤矿工人400人,均为男性,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4.21岁;婚姻状况以在婚和未婚为主,分别占到79.50%和19.50%。
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分别占到42.00%和37.5%;户籍以本省为主,占8
3.50%,民族以汉族为主,占96.00%,见表1。
通过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统计,“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最低,为57.75%,“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知晓率最高,为98.50%(表4)。
表4 红古区2011年艾滋病哨点监测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代号问题知晓数知晓率/%
C01 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333 83.25
C02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231 57.75
C03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335 83.75
C04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394 98.50
C05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391 97.75
C06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384 96.00
C07 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386 96.50
C08 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383 95.75
2.3 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对象中,最近1年有性行为的共321人,从未使用安全套153人,占47.66%,有时使用158人,占49.22%,每次都用10人,占
3.12%,其中与固定性伴(配偶或同居者)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较低(表5)。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调查对象均进行了HIV、丙肝、梅毒抗体检测,未检测出HIV抗体阳性人员,丙肝检出3人,阳性检出率0.75%,梅毒ELISA法检出5人,阳性检出率1.25%,TRUST法复检阳性2人,阳性检出率0.50%。
3 讨论
流动人群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开展流动人群艾滋病监测,对于了解该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HIV等感染情况,指导防治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监测结果看,红古区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93.75%,高于本省相关资料报道[4,5]。
未检出HIV阳性人员,丙肝、梅毒检出率较低,说明通过近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开展,群众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力度的加大,使群众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大幅度提高,这也是造成知晓率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无显著性差异的原因,与其它地区的监测结果有所区别[2]。
通过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回答分析,监测人群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比较清楚,而对于感染者是否可以从外表看出、蚊虫叮咬、日常生活接触是否传播等问题有相当比例的人还不清楚,与有关资料报道相似[2],分析原因,可能与大众媒体、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等部门侧重于宣传传播途径,忽略了非传播途径的宣传有关,这提示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宣传,使群众更全面地了解掌握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恐惧心理,营造反歧视氛围。
根据调查结果,监测人群中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很低,这与非正式场合的调查了解有一定的出入,这与监测人群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承认有关。
这部分人大多处于性活跃期,未婚或配偶长期不在本地,在当地收入又较高,发生高危行为的可能性较大[6],而安全套的使用率又较低,这给艾滋病的传播造成了隐患,仍是今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个重点。
4 参考文献
[1]黎明强.2008年柳州市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26(5):363-366.
[2]洪培昆,曾献礼,赖青波,等.晋江市2010年流动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6):6735-6737.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操作手册[M].2011.
[4]李健,余爱玲,王斌,等.甘肃省第五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宣传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0,12(6):440-442.
[5]石福艳,裴泓波,樊景春.外出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5-6.
[6]赵凤霞,王晓春.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0,16(3):33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