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七上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一、内容及内容解析
1.内容
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
2.内容解析
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是本章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必备的知识基础.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两种:度量法和叠合法.其中,叠合法是重要的方法.叠合时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保证了可比性;度量法中量角器起到了一个移角的作用,其实质是将两个角移动后叠合在一起.比较两角的大小是本节知识产生、发展的起点,不论是图形还是数量,除角的大小外,自然会产生角的和与角的差的问题,再将角的和与差问题特殊化,自然又会产生等分问题.
与线段的比较、和与差、中点一样,对于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也是从数和形两方面来研究,研究方法有两个方面;一是数与形结合,把几何意义与度数的数量关系结合起来.二是类比学习,按知识内容,线段的比较、和与差、中点与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是类比性知识;按叙述方式,都采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按学习过程,都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同时也重视反向的训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的意义及数量关系;感受类比的思想.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角的大小、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的意义及数量关系,并会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描述.
(2)类比线段的大小、和与差、中点,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体会类比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目标解析
(1)能从图形和数量关系两个角度认识角的大小,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从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两方面认识角的和与差及角平分线,知道两个角的和、差仍然是一个角,知道角的和、差或等分的度数的计算;能结合角的大小、和与差、角平分线的直观图形,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他们,反之,能将他们用符号语言或文字语言所表述的图形及关系,用图形直观表示出来. (2)在学习过程中,能再回忆线段的大小、和与差、中点内容的同时,想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能对学习进程心中有数;能将对线段的大小、和与差、中点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套路迁移到角的相关问题研究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掌握了角的两种描述及角的表示方法和角的度量单位,在这一节将继续学习角的比较,角的和与差,以及角的平分线.因为这节的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与差、线段的中点的内容非常相似,而且学生在前面也已经学习过,所以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入手,可以掌握的快而且牢固.
四、教材分析
教材要求学习这一节内容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来进行,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其教学内容跟线段的比较、线段的运算也非常相似.与线段的和与差一样,对于角的和与差,教科书也主要是从形上说明它的意义,并用符号表示,在图形和等式之间建立一种关系,让学生了解两个角的和与差,仍然是一个角.教科书安排的“思考”“探究”让学生复习巩固了角的和差概念外,也可以使他们对这些角的大小有一直观认识,有利于培养对角的大小的估计能力.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图形来认识和理解,对于角的运算则要注意角的度、分、秒的计算.
五、教学策略分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复习两条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
利用类比的方法,按照“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学习程序,掌握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
(三)讨论交流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习惯. (四)问题解决
用量角器的方法画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例题讲解
通过两个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所学知识.
(六)归纳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七)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八)布置作业
通过作业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及时作出教学调整.
六、数学问题诊断分析
角的比较大小、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研究与研究线段的大小比较、和与差、中点的内容和方法很相似,教学时把两者作对比,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理解上,不会有困难,困难在于正确地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所研究的对象,表现在能结合角的大小、角的和与差、角平分线的直观图形,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描述他们,反之,能将它们用符号语言或文字语言所表述
的图形及关系,用图形直观表示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图形是实物和模型第一次抽象,是对研究对象的直观反映,文字语言是对图形的描述、理解和讨论,符号语言则是对文字语言的简化和再次抽象,它们的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必须对研究对象从数和形上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具有读图和画图的能力;二是缺乏培养和训练,对于图形、文字、符号语言的综合运用,虽然在学习线段知识时已有接触,但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大小、角的和与差关系及角平分线.
七、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充分利用实物和几何模型进行教学,也可通过几何画板展示图形变换,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参与,使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准备透明或半透明、三角板、量角器,进行有关的图形操作.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如图(1),已知线段AB和线段CD,如何比较这两条线段的大小呢?
请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成.
2、如图(2)已知∠ABC和∠DEF.
请大家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教师关注:学生对所学线段内容的整体认识以及“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两条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出示两张角的纸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
1、在练习本上画两个角,分组讨论角的比较方法.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听取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可适当组织交流或分组汇报并观察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几种?.师生共同归纳角的比较方法:(1)度量方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授课时,利用Flash动画在大屏幕上展示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过程,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方法展示.
(2)叠合方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在授课时,利用几何画板在大屏幕上展示两个角的大小比较,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印象.
教师关注:学生运用度量法、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操作的规范性;学生是否能体会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有且仅有三种情况.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的方法,按照“几何模型-图形-文字-符号”的学习程序,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建立线段比较长短与角比较大小之间知识与方法的联系.
2、观察下列图形,图中共有几个角?它们之间有什关系?
师生共同探讨后得出结论.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理解角的和与差的意义.
设计意图:此题有承上启下之功效,既复习了角的比较,又能为角的和、差、关系提供问题情境.
(三)讨论交流
问题1: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这些角有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归纳.
师生归纳:一副三角尺上的角都是常用的角,它们是30度,45度,60度,90度的角,利用这些角可以很方便地画出与这些角相关的一些特殊角,如15度,75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65度等.
问题2:在一张纸上画出一个角并剪下,将这个角对折,使其两边重合.想想看,折痕与角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由问题2的探讨,引出角的平分线定义及其几何表达式.类似的还有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等等.
在教学时,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综合描述角的和差关系及角平分线. 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可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呢?
设计意图: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类操作题可以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四)问题解决
用量角器按以下方法画图:
1、用量角器画一个0
36的角,叫做∠AOB;
2、在∠AOB的两边上分别取OC=OD=3cm;
3、连结CD;
4、画出∠OCD的角平分线,交OD于E.量出图中∠OCD,
∠ODC的度数以及OE,CE,CD的长度.想一想,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这三条线段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练习巩固,应用新知
(1)教科书第136页练习第1题
(2)如图∠AOB=900,OC平分∠AOB,OE平分∠AOD,
若∠EOC=600,则∠AOC=_______,∠AOE=_______,
∠EOC=_______,
(3)如图所示,
∠AOC 是那两个角的和?
∠AOB 是那两个角的差?
如果∠AOB=∠COD,则∠AOC 与∠BOD 的大小关系如
何?
设计意图:练习(1)通过对角的大小的估计,培
养学生估计角的大小的能力.练习(2)巩固角平分线性质和角的和与差概念,能使学生加深对角的平分线概念的认识,将形与数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练习(3)通过观察图形,得出角之间的和差关系,提高学生对角的和差意义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六)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构建知识与方法框图:
设计意图:构建知识网络,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七)达标测评
1.如图,比较∠AOB ,∠AOC,∠AOD,∠AOE 的大小.
2.按图填空
∠AOM+∠AON=________________;
∠NOB+∠AOB=________________;
∠MON-∠NOB=________________;
∠BOM+∠AOM=________________;
(八)板书设计
描 述 作 法 方 法 度量、叠合、翻折 角的大小比较 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
角的和差 角平分线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1、比较角的大小
(1)度量法: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2)叠合法:把两个角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2、认识角的和差
3、用三角板拼角
4、角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_____出发,把这个角分成_______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九)布置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39页习题4.3第3、4、5、6题.
2、选做题:第140页习题4.3第8题.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使用教材,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并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但课后静心思考之后,发现本节课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现对本节课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成功与不足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课题引入较自然
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所以上课时我就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两条线段,然后让学生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因为有了上节的基础,学生能很快的比较出两条线段的大小。

紧接着我又提出:我还想知道两个角的大小关系,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呢?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了本课课题。

2、多次运用类比思想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线段比较大小作为铺垫,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学生理解得很好;由于对线段和差符号语言强调得很到位,学生在真正明确了线段和差的意义的基础上,模仿来说角的和差语言,自然顺理成章,不成问题;联系线段中点定义,学生很好理解了角的平分线概念。

然后,模仿线段中点的符号语言,从而得出角的平分线符号语言。

二、不足之处:
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放不开,导致探究活动作用降低。

学生没有预想的那么积极,而且明显对小组合作比较陌生,且时间有点仓促,学生探索与展示的都不是很充分,好在课件和动画弥补了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好地总结出了规律。

结合这节课暴露出的问题,我会做如下的改进:
1、引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自学落到实处,真正解决自己自学能够解决的问题。

2、教师先解释一下线段中点符号语言中各线段含义,再让学生得出角的平分线的一些符号语言。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

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

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