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教案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书写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学会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或生活哲理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2.通过探讨交流,表演等环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采用对比法理解文章内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做事情应该多动脑筋、开拓思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

2.懂得应对竞争,把握机遇。

教学重难点:懂得老板几次给阿诺德提薪,而布鲁诺仍拿原来薪水的原因,从而获得做人的启示。

教学准备:土豆、西红柿(图片或实物)、录音机、生词卡片(自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一)板书题目:“差别”
(二)提问:文章会写到谁和谁的差别?
他们差别在什么地方?
这些差别给他们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效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用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

生词:薪水牢骚抱怨差别盘算汇报
预设:有些字在课文上是以人名的形式出现的,如“德”“诺”,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提高扩词能力。

(三)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长段落可由两、三个同学共同完成),听者可以进行评价,师生共同正音。

三、初学课文,了解大意。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普通而又意味深长的小故事:两个年轻人同在一家店铺工作,一个能够创造性地为老板做事,得到重用;另一个不能灵活地处理问题,得不到重视。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做人的启示。

)
四、作业: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对课文进行学习。

二、精读课文,谈体会。

(一)自读课文
(二)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理由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预设一
1.文中2-9自然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布鲁诺是一个墨守成规、做事情缺乏主见,没有远见卓识,不能预见事态
的发展从而作出更好的处理决定的人。

文中依据:老板说:“您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说明的。


布鲁诺第一次从集市上回来说:“从早晨到现在,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着一车土豆在卖。


布鲁诺第二次从集市上回来说:“一共有四十袋土豆。


布鲁诺第三次到集市上去,问了价钱。

2.请男生读这一部分,要求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配乐朗读)
预设二
1.文中10-12三个自然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阿诺德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对上级的话不是言听计从,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创造性地执行,做事周到缜密,具有远见卓识的人。

文中依据:老板让阿诺德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有卖什么的。

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向老板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共有四十袋。

”他介绍了土豆的价钱是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还带回来一个土豆让老板看,不仅如此,他还带回了一个西红柿样品和那个卖菜的农民。

2.请女生带着自己的认识大声朗读这一部分。

(配乐朗读)
预设三
1.文中第1自然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通过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付出,会得到不同的收获。

文中依据:(一段时间以后,叫阿诺德的小伙子几次提薪,而那个布鲁诺的,却仍拿原来的薪水。

)
2.教师相机提问:“这就是什么?”
这就是“差别”。

(解题)
3.请全班同学齐读这一部分,读出理解。

三、角色表演
(一)自由结合成三人小组,分好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想象,补充好人物对话,演一演《差别》。

(二)表演结束后对照课文进行评价。

(三)请表演的同学讲讲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拓展延伸
(一)说一说本文几位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1.喜欢布鲁诺,因为他心中有不满,敢说。

2.喜欢阿诺德,因为他有思想、有主见,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创造性地执行老板的任务。

3.喜欢老板,因为他聪明,能让有才能的人得到重用,能让才能不高的人心服口服。

4.喜欢布鲁诺、阿诺德两个人,因为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让我知道了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只注意眼前的事物,应该多考虑一下以后的发展,学会动态地看问题。

做事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善于动脑筋思考,学会长远打算才能成功。

五、拓展阅读
本篇课文虽然浅显易懂,但给我们的启迪却很深,课下同学们可以搜相关作品来读,如:《曹冲称象》《一分钟》《悲观与乐观》等。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还能正确读写“繁茂、雏鹰、遨游、旋涡、多梦、沉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们这个多梦的成长季节的心情——对未来充满好奇、充满疑惑、充满幻想……
4、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体会得到全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天真、烂漫、多梦的童年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童年》,谈谈听后的体会。

2、师:是呀,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那么什么是童年,童年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多梦的季节》来体会体会。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谈谈短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3、出示词语
哼着繁茂遨游雏鹰曾经哗哗沉默旋涡谜
4、指名学生认读
5、以不同方式认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
1、课文一共分为几节,再读课文,做上标记。

2、通过这次朗读你有什么发现?
3、对文中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的?
4、学生质疑。

四、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认读词语
哼着繁茂遨游雏鹰曾经哗哗沉默旋涡谜
2、齐读课文。

二、授新
1、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生发言。

4、自由读第二三小节,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

5、结合学生的提问理解句子
小树伸展着繁茂的树叶;雏鹰独自去遨游蓝天。

这个句子暗示着什么?
6、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进行朗读?
7、指导感情朗读。

8、我们可还是昨天的那个孩子,可还是昨天的那张娃娃脸?
是不是呢?为什么?
9、默读第三小节,想想这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10、自由读第四小节,思考:我们为什么“沉默”,为什么“多梦”?
11、齐读第五小节。

三、学习生字
哼——最后不要加一横
繁——第四笔是横折,不是横折勾。

鹰——广字头里面是两个单人。

涡——第八笔是一撇,不是撇折。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 多梦的季节
小树伸展树叶
雏鹰遨游蓝天长大的童年
我们沉默、多梦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引读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
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圈画出生字、生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

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
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5节
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
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
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
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
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
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
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
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

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教育学生要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总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媒体:
1、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3、大家的知识很丰富,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注意: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思考: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看屏幕,对照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

同桌互相说一说,抽生说。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

让我们把括号里的词语牢牢地记在你的小脑袋里,齐读。

3、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课件出示)板书:可爱;易碎
4、请同学们快迅浏览课文,用“——“划出表现地球“可爱”的语句.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地球可爱”
过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地球的可爱”。

1、学习第一段(课件)
(1)“薄”字读音。

形容厚度小读“bao”和浅在一起时读“bo”
(2)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知道纱衣指什么吗?(大气层)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3)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

谁来把这段话,再美美地读一读。

(4)齐读。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5)小结:看,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

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
丽吗?(课件:地球无私地向人类提供着各种资源)
(1)板书:无私慷慨。

(2)你是如何来理解这两个词。

(3)用“慷慨”造句
(4)地球无私的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同学们都知道那些矿产资源?象这些要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地质变化才能形成,而且用完可能永远消失的资源,我们称它们为不可再生资源。

除了这些资源,地球还向我们人类提供着什么资源呢?(水资源、大气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这些资源的特点是可以循环利用,所以是可再生资源。

可见在这段话中提到的矿产资源只是地球的各种资源中的一种,你知道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吗?(板书:举例子)
3、总结:地球赋予万物生命,哺育人类成长,可以说,没有地球就没有人类,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美自己的母亲。

齐读(课件: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
4、听到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赞美,我也被深深地感动,老师想写一首小诗来赞赞我们的地球,大家愿意和我合作吗?课件。

地球妈妈:你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是你明亮的眼睛,——是你浓密的秀发,——是你宠爱的精灵,——是你呼出的气息……
(二)研读“地球容易破碎
过渡:是啊,“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它又太容易破碎了!”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地球太容易破碎”呢?
1、第3自然段。

(1)第三段告诉我们,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是什么态度?(不加节制的开采)怎样的开采叫不加节制,说说你的理解。

这让老师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资料,据科学家推算,依照现在的速度,煤再有100年左右将会完全枯竭。

(板书:资源枯竭)你知道“枯竭”意味着什么吗?
(2)作者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他在写这一段话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气愤、不满、着急、告诫……)
(3)那么,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吧!女生读第一句。

男生读第二句。

2、第4自然段。

(1)人类又是如何对待可再生资源的呢?抽生读。

(2)“本来”是什么意思?换成“原先”再读一遍。

(3)现在呢?为什么?
(4)“本来”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板书:不能再生。

作者在表达方面注意用词的准确,行文的严谨,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5)你知道人类的这些破坏行为,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吗?生交流。

(6)老师也收集了到了一些相关资料。

(出示课件)
(7)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痛心,愤怒,可怕,心情沉重,沉痛)
(8)是啊,地球妈妈因为人类没有好好地保护你,你原来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伤痕累累。

谁来接着说。

(把诗补充完整。

)
(9)把我们现在的心情融入到这段文字中,自己练习读一读。

(10)抽生读。

评价
四、上牵下连,引出第5——7自然段的内容
1、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地球那么容易破碎,地球上的资源又是那么有限,我们就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吧!可不可以呢?
2、“至少”什么意思?(最少)言外之意呢?(40万亿千米之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

)
3、那么40万亿千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课前,我做了一个计算,就拿飞机以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速度计算。

你们知道飞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猜猜看。

600万年!能到达吗?人类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4、地球被破坏了以后,我们真的是别无去处。

因为我们只有——生齐答:一个地球!
五、回到课题,升华情感
1、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别无去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2、让我们一起来向全世界呼吁,端起课本齐读。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可以自主开展六个一的环保活动:发一则环保信息;收集一条环保小常识;提一个环保金点子;参加一次社会环保活动;写一篇环保征文(故事,日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编一份环保小报
2、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用具体行动,共同捍卫我们的地球妈妈!
板书设计:
太可爱: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只有一个地球精心保护地球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5
教材简析:
《太平洋的来客》是湘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

文章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以及海潮形成的原因。

作者从海潮涌来时的形、声、色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

语言形象、逼真,气势恢宏。

是一篇极好的练习朗读、培养语感的佳作,同时也是一篇适宜渗透写作方法,读写结合的典型范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宏伟气势,了解大潮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壮观,并结合有关资料,了解大潮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文中感受作者善于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突出方法:利用课件,查阅资料,反复朗读,深入领悟词句意思,领悟
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2、突破方法:引读法,读读议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预习了课文,那课文中把谁称为“太平洋的来客”呢?(生答)板书:钱塘江大潮
师:对,钱塘江大潮是我国著名的一大自然景观,它的雄伟壮观不知倾倒了多少中外游客。

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一同走进它,观赏它,感受它。

二、品味大潮的壮观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哪几段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情景。

(3、5、6段)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段?(读一读)说说原因。

展示课件,品析第三自然段。

1、请喜欢这段的学生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2、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生答)
师:这段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潮的变化之快,体现了大潮的形态之美。

(板书:形态之美)课件:点出重点词(黑气玻璃棒带儿堤坝)
3、“推来”能改成其它词吗?如“流来”“涌来” (都不如“推来”体现大潮的气势壮大,潮水的凶猛和壮观的场面)
4、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大潮图片。

(展示课件)师述:远远望去,潮水如一根白花花的玻璃棒,不一会儿,又化作一条黄白相间的带儿,再逐渐变大,又如堤坝般推来。

多美德潮水呀!多么精彩的描写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指导朗读。

展示课件,品析第五自然段
1、请喜欢这一段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2、你们为什么喜欢呢?(生答)
(运用了比喻,把潮头比作白虹,重在体现大潮的颜色,又比作银龙;重在体现的声音,“排山倒海”描写了气势宏大壮观)课件:点出重点词(白虹银龙)
3、展示课件,学生欣赏图片。

师:白花簇簇,喷雪滚玉,多么迷人的潮水呀!又如许多咆哮的银龙,如此壮观的大潮,你们能读出描写这种壮观的场面的语句吗?
4、男女生读。

学习第六自然段
1、先请学生看看第六自然段,你们认为第一句应该怎样读?
2、读一读,说一说。

(指名读,师范读)
3、出示课件,突出重点词。

(林涛滚滚虎啸狮吼天坍地陷)
师:这里运用了几个比喻句,写出了大潮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响,气势越来越磅礴、凶猛、宏大。

(板书:声音大)
4、让我们一起把体会到的融入到朗读中去吧。

(师生一起朗读)
5、出示钱塘江观潮视频。

作者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身临其境,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出现在我们眼前时,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请大家一起来感悟这惊心动魄、壮观奇特的一刻。

6、同学们欣赏完后,最想用怎样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可以用哪四个字形容钱塘江大潮?学生自由回答。

(板书:天下奇观)
7、观潮的人们又有哪些表现?
师:是啊,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捧起书本,用心朗读,来体会潮水的美、状、奇吧。

8、男生读2、4、7段,女生读3、5、6段。

四、探究大潮的成因
这么壮美的大潮,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吧!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8~11自然段。

2、通过朗读谁找到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指名答)
(1)什么叫海潮?(板书:海潮)
(2)让我们再来看第一自然段,谁来读?
(3)作者和伯伯为什么要选择中秋节来观潮呢?
(4)齐读一遍。

3、大潮的形成还有什么原因?(指名读)
(1)钱塘江入口处像一个大喇叭,请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描述画一画钱塘江入口的示意图。

(2)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地图,与你们理解的一样吗?(出示课件)结合课件,师讲述。

(钱塘江江身小,江口大,最宽处有一百多公里,而这一带的江面只有三公太平洋的来客里宽,太平洋的海水受月球引力的影响涌到江口,越往里越收到江面窄的影响,水位就急剧升高,形成了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如山岳般压入钱塘江,形成了天下独有的奇观。

人们形象的把这一奇观称作为太平洋的来客)(板书:太平洋的来客)
4、我们一起探究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奥秘,下面一起把这一段再齐读一遍。

五、升华主题
出示课件,师述:钱塘江大潮这样雄伟壮美的自然景观,在我们的祖国的大好河山里,还有许许多多。

如风景如画的九寨沟;犹如仙境般的七彩池;神奇的石林以及中国最大的黄果树瀑布。

它们正等着同学们去欣赏,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