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拣麦穗讲解与例题 粤教版必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拣麦穗
绝句
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赏析: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
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
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
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
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飞燕子”、“睡鸳鸯”描摹两种鸟儿,一动一静,它们分别与“泥融”、“沙暖”搭配,意蕴更加丰富。
全诗语言充满口语化色彩,读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春天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诵读时应该以轻松愉快的口吻读出。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及写景的作用,提高对散文的审美赏析能力。
3.分析对比、反衬、象征手法,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内涵。
作家作品
张洁
简历:1937年出生于北京,当代女作家,中共党员,原籍辽宁抚顺。
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
翌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
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
代表作: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无字》等。
课文背景:张洁早期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
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纯美。
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直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
《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资料卡片
反 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
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
本文写“我”听到老汉去世的消息时,“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便是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其他反衬写法示例: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②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鲁迅《祝福》)
上面例①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以上这些衬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字词广场
★字音识记
麦穗.(suì) 遐.想(xiá) 田埂.(ɡěnɡ) 积攒.
(zǎn) 歪歪趔.趔(liè) 戏谑.(xuè) 蹒跚..(pán shān) 山坳.
(ào) 步履.(lǚ) 喜盈.盈(yínɡ) 丑陋.
(lòu) 攒⎩⎪⎨⎪⎧ 攒.钱zǎn 攒.射cuán 臊⎩⎪⎨⎪⎧ 害臊.sào 腥臊.sāo
★字形辨析
⎩⎪⎨⎪⎧ 遐xiá遐.想瑕xiá无瑕.暇xiá闲暇.
⎩⎪⎨⎪⎧ 埂ɡěnɡ田埂.哽ɡěnɡ哽.咽梗ɡěnɡ梗.直 ⎩⎪⎨⎪⎧ 挎kuà挎.着垮kuǎ垮.掉跨kuà跨.跃 ⎩⎪⎨⎪⎧ 磕kē 磕.碰瞌kē瞌.睡溘kè溘.然
★词义辨析
体形·体型 “体形”,人或动物身体的形状。
也指机器等的形状。
“体型”,人体的类型(主要指各部分之间的比例)。
※健身项目有很多,而且现在也出现了不少健身新花样,这些新花样能让你塑造完美体.形.。
※1月6日,记者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合肥野生动物园将从德国汉堡引进6只体型..巨大、面容奇怪的“大猴子”山魈,这六只“大花脸”有望在“五一”之前同合肥市民见面。
嗜好·爱好 “嗜好”一般用作名词,“爱好”除作名词外还可以作动词。
“嗜好”是指特殊的爱好,因此,词义比“爱好”重,而且常含有贬义。
※各大势力在残酷的较量中,胜者留存,败者灭国,剩下来的高级玩家们再无挑战,各种变态嗜好..
逐渐展现了出来。
※摄影作为一种迅速普及的兴趣爱好..
,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休闲和娱乐,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们停下脚步,用摄影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全新的角度来欣赏生活。
★熟语积累
门可罗雀: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昨天,在市房地产交易大厅,前来办理业务的市民寥寥无几,门可罗雀
....。
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宋小宝扮演一位入室抢劫的小偷,砸破窗户、头上套着丝袜,观众一看到他就笑得前.
仰后合
...。
“拣麦穗”,动宾短语,交代了农村常见的劳动场景,人物呼之欲出。
题目平俗易懂,简约而有深意。
在农村长大的姑娘谁还不知道拣麦穗这回事。
我要说的,却是几十年前的那段往事。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题目,交代“拣麦穗”的主人公。
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题目,交代“拣麦穗”的主人公。
第二段承上启下,转入下文对拣麦穗的回忆。
或许可以这样说,拣麦穗的时节,也是最能引动姑娘们遐想①的时节。
在那月残星疏的清晨,挎着一只篮子,顺着田埂上的小路跟着割麦的人走去拣麦穗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1]
等到田野上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2] 她方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又想的是什么?
唉,她还能想什么![3]
假如你没有在那种日子里生活过,你永远无法想象,从这一颗颗丢在地里的麦穗上,会生出什么样的痴想②。
她拼命地拣呐、拣呐,在割麦时节或许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卖了,再把这钱攒起来。
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③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
东西,装进她们新嫁娘的包裹里。
[4]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伴着的痴想,也一同包进包裹里的时候,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痴想全都变了味儿。
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时所想象的又是多么不同 (5)
但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情怀了。
[6]
这又算得了什么?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乞白赖④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7]
第二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
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哀叹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姐姐们的身后拣麦穗了。
[8] 对我来说,那篮子未免太大,老是磕碰着我的腿或是地面,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
我也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
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好不容易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跳出来,重新回到地里。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稀稀拉拉盛着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
”然后又戏谑⑤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
我大言不惭⑥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9]
二姨贼眉贼眼⑦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呀?”[10]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⑧的老汉,说:“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嘎嘎叫着的鸭子。
[11]笑啥嘛!我生气了。
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不知道。
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
那些皱纹,为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
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尽显旧时遗风的齐颈白发,便在剃得如半个葫芦样的脑袋后面,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12]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
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
“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
他那残留在半个葫芦后头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
“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
“我要天天吃灶糖呢。
”
他把旱烟锅子往鞋底上磕了磕,说:“娃呀,你太小哩。
”
我说:“你等我长大嘛。
”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了。
”[13]
听了这话,我着急了。
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我的手里。
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莫死啊,等着我长大。
”
他笑眯眯地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
“你家住在呵哒?”
“这担子就是我的家,走到呵哒⑨,就歇在呵哒。
”
我犯愁了:“等我长大上呵哒寻你去呀?”
“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
”[14]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
或一块灶糖,或一个甜瓜,或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
我呢,也学着大姑娘的样子,让我娘找块碎布给我剪了个烟荷包,还让我娘在布上描了花。
我缝呀,绣呀……烟荷包缝好了,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⑩,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地倒像个猪肚子。
我让我娘给我收了起来,我说了,等我出嫁的时候,我要送给我男人。
[15] 第三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的关爱,和“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的梦。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
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常带些小礼物给我。
我知道,他真的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
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
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第四部分,我渐渐长大,卖灶糖老汉也不再开玩笑,但他仍然疼“我”,“我”也“越来越依恋他”。
年复一年。
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
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节的前一天,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
我站在村口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子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真怪,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16]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
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了。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17]可是我却哭了。
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18]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吧。
[19]
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20]
1979年12月第五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
①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②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的想法。
③合计:盘算、琢磨。
④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
⑤戏谑:用有趣的引人发笑的话开玩笑。
⑥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⑦贼眉贼眼: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⑧灶糖: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中国民间都有用纸马、饴糖送灶王爷上天的习俗,民间称之为送灶。
送灶时用的糖就叫做“灶糖”。
⑨呵哒:方言词,意即“哪儿”。
⑩前仰后合:形容身体前后晃动(多指大笑时)。
[1]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结尾的问句有何表达效果?
这一段写姑娘们出发拣麦穗的时间,“月残星疏”;拣麦穗的情形,“挎着一只篮子”走在田埂上。
我们看不出姑娘们的辛苦,却感到了她们内心的憧憬与诗意。
作者最后一句“她想的是什么?”照应上一段的“遐想”,激发读者探究的兴趣,引人入胜。
[2]对月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这样写不仅赋予景物以灵性,而且也烘托了姑娘们朦胧而美丽的梦。
[3]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个“能”字,反问的句式告诉我们其实姑娘们没有什么太高的奢望,命运也不会允许她们有太高的奢望。
表现了作者对农村女孩命运的叹惋。
由此,给前面作者那些拣麦穗的美好轻松的描写蒙上了灰暗的色彩。
[4]这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口语化。
“拣呐”、“扯上花布” 、“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姑娘们兴致勃勃的劲头和内心对幸福的纯朴期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姑娘们命运的叹息,那是一份隐隐的痛惜。
[5]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①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
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②总领全文,并贯串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6]如果去掉“依依顺顺”,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
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
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7]你能体会在这一段里作者的感情吗?
梦想的丢失,别人不会同情,更为可悲的是,连自己也不会在意,作者的苦涩与悲凉是显而易见的。
[8]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由前面写农村姑娘的梦过渡到写“我”的经历和梦想。
[9]如何理解“大言不惭”在这里的含义?
“大言不惭”指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在这里表现了“我”的懵懂。
[10]为什么要写“二姨”?
“二姨”的贼精和“我”的童言无忌形成对比,突出了“我”的天真懵懂。
[11]“像一群嘎嘎叫着的鸭子”,这个比喻有什么含义?
形象地写出了“她们”笑的声音和样子,表现了小姑娘讨厌她们对自己的不理解和嘲笑。
[12]对卖灶糖老汉的肖像描写有什么特点?
抓住老汉最有特点的皱纹和白发来描写,写皱纹“弯”的形状,写白发“忽闪着”的动态,表现了老汉的慈祥,也透着“我”对老汉的“喜爱”。
[13]老汉真的希望“我”给他做媳妇吗?
“摸”字表现了老汉对“我”的慈爱——那是隔辈人的慈爱,并不是真的想让“我”给他做媳妇。
[14]怎样理解这些对话?
这些简短、质朴的对话,既刻画了“我”的童真无邪,更是不显山露水地交代了卖灶糖的老汉的悲苦身世——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无家无业,居无定所,四处漂泊,随处为家。
这样一个白发苍苍的、已近乎乞丐的老人,却向“我”说了那么多的“蠢话”,这种人世间的至爱、大爱,怎能不使我们动容!
[15]纵观本部分,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卖灶糖的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
“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②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
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
[16]“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寄托了作者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17]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了反衬手法。
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痛彻肺腑。
[18]文章中“我”为老汉的死哭得很伤心,为什么却又说那“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是“陌生”的呢?
之所以说老汉是“陌生”的,是因为居无定所的老汉与“我”,只有在他经过我们这个村子时才能见上一回,联系他们的“纽带”只是一句所有人都不当真的小孩稚语。
但老汉却为了一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付出了他“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爱,因而有此一说。
[19]设问的形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强调了老汉疼爱“我”的原因,表现了老汉的善良和“我”对这份“爱”的珍惜。
[20]把“常常”换成“很”,好吗?“像猪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了“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关爱,这种关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③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相一致。
深层探究
图构课文
中心思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
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
写作特色
1.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小女孩的心理,心态描写真切细腻,感情真挚朴实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
”“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这是一种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以内心独白为基础,夹以穿插人物的活动,
交代故事的进程,造成通篇散文发自心灵的淡淡的忧伤气氛。
2.寓意的深沉含蓄
从表面看,文章记叙的是儿时平常的往事,但不管是歪歪趔趔提篮跟在大姐姐身后的行动,还是二姨贼眉贼眼的戏谑,或是老汉对“我”的疼爱,以及“我”对老汉的依恋,其间却潜藏着作者对人世间真情的感念和成人后对人与人之间往往缺乏沟通、缺乏关怀的哀愁。
这哀愁似乎是起因于某种孤独感,某种对于人世间的冷漠和粗糙的敏感,因此作者才格外珍视那卖灶糖的老汉的疼爱,因此,渗透在这一平淡故事之中的,恰恰是作者对人间真情的强烈呼唤。
也许作者的哀愁中也包含了一丝对于理想本身的困惑,所以作者才尽力以通达的口吻来谈论那些农村姑娘和童年幻想的破灭。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含而不露的哀愁赋予了整篇散文一种内在的和谐,也正是这哀愁加强了作品那从容舒缓的叙述文体的抒情意味,使它能在不知不觉中拨动读者灵魂深处的心弦。
3.语言自然朴素、明净清丽
“修辞立其诚。
”全篇的语言仿佛是从作者肺腑里流淌出来的、晶莹透明的心泉之水,选字炼词、组句成话,均发自内心的一片至诚。
而且,作者在语言色调与韵味方面,注意以童心写童真。
如写“我”拣麦穗的感触:“那篮子未免太大,老是磕碰着我的腿或是地面,时不时就让我跌上一跤。
”再如,在大雁眼睛里写大人对她那句“嫁老汉”傻话的反应:“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嘎嘎叫着的鸭子”等等。
对这些语言的艺术锤炼,作者能够进入“我”——大雁的思想与语言的“角色”,因此拟态逼真、浑然天成,颇具儿童的心理感觉色彩。
难点聚焦
1.作者为什么要写旧时农村姑娘拣麦穗的特定风情?
提示:通读全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
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2.本文主要采用儿童视角来叙述,你认为有什么好处?
提示:在儿童的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新奇的、充满期望的。
采用儿童视角更能挖掘出常人不注意的内容,叙述显得更为真切、感人,就本文来说,还能形成一种在欢快的表面下蕴含着淡淡的悲哀的特殊风格。
3.怎样理解文中对“烟荷包”的描写?
提示:“烟荷包”是文中的一个重要细节。
它既是“我”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的样子编织梦想的开始,是“我”纯真幼稚的梦想的寄托,又是梦想破灭时,“我”心中仍然不灭的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孜孜以求的信念的寄托。
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虽然找不到了,但是,对比那些忘记了梦想,不再梦想的农村姑娘,“我”还有“梦”。
真的“烟荷包”不知丢到哪里去了,然而,“我常常想起他”,可见,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纯朴的感情,“我”还有留念,不曾忘怀。
而这种纯朴的情感,不正是当初“我”缝制“烟荷包”时寄托在其中的感情内核吗?因此,在全文中,“烟荷包”不仅是“我”的情感寄托的前后呼应,它还是“我”梦想犹存、追求仍在的一个象征,是“我”与其他农村姑娘相比,没有成为一个悲剧的重要区别。
在文章的最后,“烟荷包”中所寄寓的情感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一个农村小姑娘的幼稚幻想,它既代表了作者对自己纯真童年的缅怀,也代表了作者对人类美好情感和美好事物终究会逝去的惆怅,还代表了作者对于逝去的美好的一切仍然抱有的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名家点评
文章的开头部分,就像是一幅娟秀的风景画,在月残星稀的清晨,满怀幻想的女孩挎着空篮去拣麦穗。
田野上腾起薄雾,月亮偷偷地睡了一觉。
诗意的画面突然掺进了一声轻轻的感叹,一旦想到现实生活的贫困和将来未知的命运,美丽的梦幻顿时变了味儿。
在气氛的渲染中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特点。
这篇散文在时间上有一定跨度,但作者衔接得自然流畅,行文的过渡扣住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略得当,显示了作者艺术的“剪辑”水平。
由于作者是小说家出身,她对人物外貌的塑造,对人物神态举止和语言的刻画,无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年龄特征,具有至深的艺术感染力,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