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联
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的题目。
(16分)
美意朦胧
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
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
因为唐诗大多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久久笼罩在朦胧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
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
唐代英才辈出的诗人们,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
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
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
杜甫让世人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胧美意。
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
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
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
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
他的律诗千秋无匹。
然而,带着镣铐,怎么能跳好所有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
这是唐诗失之于完善的悲哀,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哀。
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
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
后世家喻户晓的,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
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
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
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
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
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
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
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
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青山隐隐水迢
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来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
而娇妍无比的唐诗,到今低回不去的正是她的意象美以及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美。
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沙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
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纪游。
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
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班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
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
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17.应该怎样理解“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这句话?(4分)
(1)“杜甫写‘绝’了唐诗”的意思是
(2)“也写‘完’了唐诗”的意思是
18.“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二、三段分两点加以说明。
(4分)
(1)
(2)
19.除了形式美与字面美外,第五段中,作者还形象地赞美了唐诗的另外两个特点。
它们是:(4分)
(1)
(2)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文章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
B.作者对于打破了韵律的诗篇加以肯定,而对近于桎梏的格律给以否定。
C.对唐诗的广泛传播与流传,我国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功不可没。
D.本文构思精巧,语言清新,首尾照应,表达了作者对文学作品的朦胧美情有独钟。
E.本文是一篇美学随笔,概括了唐诗具有“朦胧美”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17.(1)他使唐诗的形式美达到了极致。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他的诗成了后人写诗的金科玉律(或:他在律诗上的成就限制了后人的创造)(2分。
意思答对即可。
)
18.(1)唐诗因过分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失去了创造活力(2分。
意思答对即可。
)
(2)因谋篇之难能而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篇,而且佳篇少于佳作。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
19、(1)意境美(形象、意象的朦胧美)
(2)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4分。
每个特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
20.A D(B作者并未否定格律 C唐诗的传播与流传与书法艺术无关 E不是唐诗的“共同”特点)
略
2.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17小题,( 16分)
乡村的瓦
冯杰
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
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
雨
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
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
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
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
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
有一片瓦迷路了。
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
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
这叫归乡。
”
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3分)
15.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
1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4分)
17.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
”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5分)
参考答案:
14.(3分)“瓦”真实记录了“我”的童年生活,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
15.(4分)①雨中的神韵与魅力;②对称之美;③团结与温情;④对乡村的坚守。
16.(4分)(1)实写(“瓦松”名称及药用功能)、虚写(梦中“瓦松”)两方面。
原因:与瓦“能冲洗出乡村旧事”形成呼应,更能表达出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
17.(5分)“迷路”的原因:①对乡村的背弃;②被城市拒绝和抛弃。
意义:表现现代人在追求新生活过程中的困惑,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不要丢掉过去美好的东西。
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5—7题。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
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
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
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看待的。
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
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
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
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消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
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说的是劳动妇女受欺压被冤枉的故事,所以主人公自然是社会的底层百姓,而且还是在封建时代地位最卑贱的女性形象。
她们力量微薄,信任所谓的王法,寄希望于皇家任用的所谓清官,然而却总是事与愿违。
这部悲剧既揭示了剧中主人公受压迫被欺凌的悲惨命运,也颂扬了她们的坚毅反抗精神。
而莎士比亚的主人公则必须是贵族。
这是由他所处时代的局限和受到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传统的影响所造成的。
那时的人们认为,只有在拥有高贵血统和高尚灵魂的贵族男女身上,才有可能演绎灾难性的悲剧。
而低贱的平民是没有资格成为悲剧主角的,他们的故事只能被写入喜剧供人嘲弄。
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中外两位戏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关汉卿的人物之所以最后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因为社会势力和当权者的残暴,和异族对汉民族的残害。
所
以,他会安排一系列代表社会病态的丑恶与奸邪,如抢劫、霸占、巧取豪夺、贪赃枉法等恶行来造成主人公的悲剧。
可见,他表现的是悲剧的客观性。
莎士比亚则相反。
他强调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该自己负责。
另外,他的悲剧还存在人物被命运摆布,逃不出命运的宿命论色彩。
5.下列对“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一句话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形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传统。
B.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的特点。
C.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与中国戏曲中不同角色用不同脸谱作标志的方法有关。
D.关汉卿戏剧人物脸谱化有其深刻的中国戏曲角色脸谱处理的背景原因。
6.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对造成戏剧人物命运原因的认识有所不同。
下面与之有关的解说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关汉卿戏剧表现的是人物悲剧的客观性,而莎士比亚戏剧则表现人物悲剧的主观性。
B.关汉卿戏剧中的人物陷入悲剧的结局大多是社会原因所致,而莎士比亚剧中人物陷
入悲剧则是自身原因所致。
C.关汉卿戏剧往往安排一系列来自于社会环境方面的病态恶行造成主人公悲剧,而莎
士比亚戏剧则没有此类刻意的安排。
D.关汉卿的戏剧反映了社会环境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而莎士比亚戏剧将人物
命运归咎于主观原因,故具有宿命论色彩。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部悲剧虽然中心人
物分别是一对情侣,但仍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法。
B.莎士比亚突破了时代的限制和文人思维的固定性,因此他的戏剧中所描绘的人物
显
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主人公窦娥的悲剧,既是社会对底层百姓压迫欺凌所致,也
是主人公信任王法,寄希望于清官所致。
D.无论是戏剧人物设置还是戏剧人物描绘,无论是剧中主人公身份还是造成人物命运原因的揭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
5.B
6.D
7.A
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列各章,完成文后(7-8)题。
A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B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C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7、C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2分)
8、从A、B、C中,我们可看出礼与仁存在怎样的关系。
(4分)
参考答案:
7、教学相长(激励教学)(2分)
8、仁是礼的基础,是礼的内涵,礼需靠仁来维护;礼是仁的外化,仁通过礼来体现。
(4分)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2小题。
(6分,每小题3分)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
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
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
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
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
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庐结庐,建房居住
B. 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效:呈现
C. 遂相与营之营:经营
D. 而姑寓焉寓:寄托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好客而喜游倚歌而和之
B.以此居齐安三年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拔去其一,斥其所据其孰能讥之乎
D.为之怅然移日及其所之既倦
10.用斜线(/)给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划5处)(3分)
1 1.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第二段结尾“子瞻于是最乐”和第三段结尾“此子
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均表达了苏轼之“乐”,请分别简要概括两处“乐”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4分)
▲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4分)
▲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分)
▲
参考答案:
附2【参考译文】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
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
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
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砍伐。
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
一天,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
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以此成全我们重修亭台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
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
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
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
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
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
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厌倦的时候,又没有不顿然自悟地一笑置之【意思是说,万事万物(包括功名利禄)只要使自己心情舒畅,随心就好,没有必要无休止的去追求】。
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谁知道得在哪里,失在哪里呢?(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外界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
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略
6.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8-12题(18分)
(一)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无生民心。
”公曰:“无庸,将自及。
”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郑伯克段于鄢》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城:封邑的城墙
B.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合乎法度
C.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堪:承受得住
D.可矣,厚将得众厚:仁厚
9.下列各项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段略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详写的是两兄弟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
B.郑伯认为制这个地方十分险要,会危及共叔段的安全,所以不愿意给共叔段。
C.姜氏厌恶庄公,宠爱共叔段,并为共叔段争取到了京这个地方作为封邑。
D.祭仲反对姜氏和共叔段的所作所为,庄公表面容忍,心中早有防备。
参考答案:
8D9B
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仿照画线的句子,将下面一组语句补充完整。
(4分)
秋天,大地上积满了落叶。
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倦地张望着。
春
天,。
,。
参考答案:
春天,枝头上挂遍了红花。
娇羞的花儿摇曳着,如一颗颗满是天真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
(句式、修辞(比喻)、表达)
略
8. 下面是某单位人事部招聘员工程序图,请把这个程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参考答案:
从接收应聘人员简历到最后通知入职,要经过两次面试,简历和两次面试均要评估,评估合格即可进入下一程序,评估不合格的,相关材料将会由人事部存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表说明的题目,属于图文转换类的题目,图表说明的题目,重点关注图标的表头和所问问题,此题根据题干可知是“某单位人事部招聘员工程序图”,主要围绕“合格”“不合格”的指向,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
注意字数的要求。
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