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课后练习第二十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解析】:
对《蒹葭》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共三章,每章的前二句是写景,点明季节;后六句是写寻找“伊人”。
B、全诗叙述了在一个初冬的早晨,苍苍的芦苇上白露凝霜,“我”寻找在水一方的“伊人”。
C、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所能到达的路曲折难行,伊人好像置身于洲岛之中,可望而不可及,可思而不可得,表现了寻求者怅惘失落之情。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答案】:
【解析】:
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窈窕(yǎo tiǎo)荇菜(xíng cài)
B、酣畅(gān chàng)貂裘(diāo qiú)
C、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
D、好逑(hǎo qiú)费祎(fèi wěi)
【答案】:
【解析】:
根据课文默写。①,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②晓战随金鼓,。(李白《塞下曲六首》)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吴均《与朱元思书》)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陶渊明《桃花源记》)⑤,君子好逑。(《诗经关雎》)⑥蒹葭凄凄,。(《诗经﹒蒹葭》)⑦蒌蒿满地芦芽短,。(苏轼《惠崇》)⑧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陶渊明《桃花源记》)⑨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⑩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司马迁《陈涉世家》)
2019-202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课后练习第二十篇
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例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好姑娘苗苗条条,君子想和她成双。
B、姑娘好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C、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D、姑娘好苗苗条条,君子想和她成双。
【答案】:
【解析】:
D、全诗音节上回环往复。意境上创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朦胧美,有一唱三叹之韵。
【答案】:
【解析】: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寤寐______ ______溯洄______ ______坻______荇菜______
【答案】:
【解析】:
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______
【答案】:
【解析】:
诵读这首诗,简要说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捍卫母语①【甲】近些年来,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母语,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②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乙】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是中华文化之根,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连接起了中华民族。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丙】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③发展母语,净化母语,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正确掌握汉语发展的方向。当年徐寿引进西方科学,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就结合汉语的特点命名元素。例如,固体金属元素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发音近似的汉字来为之命名。“锌”、“锰”、“镁”等元素的中文名称就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至今仍使我们受益。相比之下,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的现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网络新词使用泛滥,甚至连小学生作文中都出现由特殊符号和错别字组合生造的“火星文”。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捍卫母语,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④弘扬母语,传承母语,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丁】在这一点上,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近年来,韩国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浸入我们的血液,长江黄河的波涛,在我们的血脉中翻滚。
答:应填入文中( )处。
【答案】:
【解析】:
阅读《静女》,回答问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说怿女美
______通______,释义______
②自牧归荑
______通______,释义______
【答案】:
【解析】: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
《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
“静女”赠给“我”什么东西?“我”喜欢吗?为什么?
""
诗中两个人物形象鲜明,分别指出他们各自的形象。
①女子:______
②男子:______
""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
【答案】:
【解析】:
诗歌《蒹葭》抒发了一种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
【解析】:
根据课文默写。①愿将腰下剑,。(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②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凉州词》)③,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④蒌蒿满地芦芽短,。(苏轼《惠崇二首(其一)》)⑤,在河之洲。(《诗经》二首)⑥,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⑧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⑩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第③段首先提出了分论点:①,紧接着在肯定汉语发展应当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举出②的事例,与当代科学界以及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汉语用词不规范现象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强调③,最后得出④的结论。
“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上下文,它应填入文中甲、乙、丙、丁的哪一处最为恰当。
对《蒹葭》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分别写出了芦苇不同的状态:苍苍、萋萋、繁密。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上。
【答案】:
【解析】:
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