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变迁 秦康

合集下载

票证时代

票证时代


肉票


油票



粮票
布票
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肉类或肉制品的一种 票证。中国对肉类食品购销实行统一管理及 保证肉类食品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肉 票是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 流通。肉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80年 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肉类 供应日趋丰富,肉票随之取消。
· 1989年,粮票被取消了。 · 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 府正式宣布,从此取消粮 票。
THANKS
制作:翁欣怡 演讲:武佳缘

票证时代
六(11)班 武佳缘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 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 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生活进入 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代”。那时, 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粮票、肉票、 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蔬菜 票……就连买糖果搞点、火柴肥皂也要凭票, 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1935年11月,对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1955年国家粮 食部印发了第一版全国通用粮票,因全国通用粮票在购 买粮食时自带食油计划,所以,粮食部没有印发全国通 用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级粮食部门印发的,在省一级粮 食部门印发的油票中,主要有北京、上海、 天津、山东、浙江、陕西、安 徽、湖北、贵州等11个地方。 如:天津市从1954年开始对食 油实行凭票、凭证定量供应。 浙江省1957年开始印发了“高 级脑力劳动者食油补助供应油 卡票”。
6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十二三岁的王某,拿着家里 的20斤粮票去粮店买米,排队的时候却发觉粮票丢了。 旁边有好心人告诉她,刚才粮票掉地上被某人捡走了。 但王某找那人理论时,他却不认账。这可是全家赖以 生存的粮食啊,家里兄弟姐妹六人,父母都是教师, 粮票根本就不够吃,每次捱不到发粮票,母亲总要去 同事家先借点以渡难关。如今丢了20斤粮票,怎么能 空手回家呢?于是她在粮店里理论争吵,当时粮店应 该是五点半关门,结果闹到七点多,粮店还没下成班, 最后是把该区的一支部队闹过来了,那人不得不拿出 偷的20斤粮票。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这是某旧粮票展览上的一句话,是否勾起了你无数的回忆?票证,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但对于我们这群亲历者来说,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太多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

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里,各式各样的票,成了我们过日子的基本保障,甚至是“命根子”。

吃饭的“护照”当时凭票证供应的商品种类最多时曾达66种。

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都是凭户口、凭票证供应;没有票证,意味着无法生存。

当年,有些人为了娶媳妇,一两一两地攒粮票;有些人用粮票包红包,也是很受欢迎的礼金。

1、粮票2、肉票3、油票4、醋票5、酱油票6、花生票7、柴票生活用品应有尽有除了涉及到吃饭问题的粮票、油票等,服装和用品类的票证同样繁多。

从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票等,应有尽有。

8、布票9、棉花票10、线票11、背心票12、肥皂票13、火柴票14、煤炭票鸡蛋、饼干都是奢侈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缺乏,如果想改善一下生活,也只能买点糖、鸡蛋、饼干和糕点,而这些“奢侈品”,有时候凭票都买不到。

15、糖票16、鸡蛋票17、饼干票18、月饼票19、糕点票贵重物品一票难求三四十年前,拥有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曾是许多人的追求。

那时如果一个家庭同时拥有这“三大件”,那绝对是一件非常牛气的事情。

当然这些贵重物品更是一票难求。

20、自行车票21、手表票22、缝纫机票23、汽车票各种奇怪、特殊的票都有在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所得的票证数量是有限定的,只够支付日常生活所需。

可是谁家要是有个结婚、生育、死亡这样的大事,个人的票证提供的东西肯定是不够,因此这时候专用票证就出现了。

24、结婚补助票25、死亡补助票26、生育补助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当然还有很多特殊的票:27、粪票28、月经带票29、理发票30、觉悟票就这样,各种各样的票证“计划着”我们的生活。

票证时代

票证时代
初一四班 宗嘉扬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 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 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 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 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 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 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 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 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1953年10月,国家在对粮 食实行统购统销后,11月又对 油料实行了统购统销。1955年, 国家粮食部印发了第一版全国 通用粮票,因全国通用粮票在 购买粮食时自带食油计划,所 以,粮食部没有印发全国通用 油票,都是由地方各级粮食部 门自行印发的。在省一级粮食 部门印发的油票中,主要有北 京、上海、天津、山东、浙江、 陕西、安徽、湖北、宁夏、山 西、贵州等11个地方。
●具有较大升值空间的票种:
1、吉林省75年三斤水印粮票 2、大面值粮票 3、大尺码粮票 4、海南、广东、贵州、云南省粮票
1989年,粮票被取消了。 1993年5月10日,北京 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 一天起,取消粮票,告 别粮票。
河北玉田县1970年300பைடு நூலகம்的购油票
辽宁岫岩县1958年1市分(0.01两)的地方油票
“菜油为原料, 深度精加工。去杂 脱酸溴,色泽清而 亮。烹烟,常食保 健康”
以“份”为 单位的油票,如 江门市1966年的 “壹份”流动油 票等。还有以 “天”、“月”、 “人”为单位的 油票。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 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 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 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 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 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
肉票 油票

粮票
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肉类或肉制 品的一种票证。中国对肉类食品购销 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肉类食品按计划 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由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肉票是 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 卖流通。肉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 物。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 业的发展,肉类供应日趋丰富,肉票 随之取消。

初三叙事作文:听姥姥说票证的变化_800字

初三叙事作文:听姥姥说票证的变化_800字

听姥姥说票证的变化_800字如今的人们大包小包地购物,付钱、刷卡轻松惬意。

但在以前,人们购物时经常遭遇一种尴尬——或是有钱无票,或是有票无钱……那时候,很多人家里过日子都必须要有户口本、粮本以及粮票、油票、布票、肉票、副食票等多种票证。

户口的作用自不必说了,票证是什么?对那时的人来说,票证就是命!没有票证寸步难行,基本生活就没法保证,它们关系到生活水平的高低,没有了它们生活就会很困难。

因为只有钱是吃不成饭的,必须有票证才行。

如果离开本省到外地出差,还得想法换全国粮票,否则对方可以拒收。

买米面需要粮票,买油需要食油票,买烟需要香烟票,买酒需要酒票,买蜂窝煤需要煤球票,总之,凡是能买的东西都离不开票证。

在极端艰苦的日子里,就连白菜、萝卜、土豆、大葱这样的必需品也开始凭票供应。

当时我还记得每张粮票上都注明了一行小字:“凭票购买,遗失不补”或“节日专供,过期无效”,这样的提醒一点都不含糊。

由于生活物资短缺,各种副食品都要凭票供应,如每人每月凭票可买半斤肉、四两油、半块肥皂等。

买东西多数都要排长队,有时快排到自己的时候又无货了,第二天又要重排。

有时,天不亮就去菜市场等开门,冬天站在雪地里,寒风吹得人耳朵和手脚都冻僵了。

那时买肉不像现在,专挑瘦肉,而是专拣肥肉买,吃起解馋过瘾,还能炼些大油,留下炒菜。

1975年,我大舅结婚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是当时人们向往的“三大件”,有这么“三大件”做彩礼,既实用又体面。

但要置办这“三大件”谈何容易!当时几百人才能分到一张“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车票,购买时还要花几十张工业券。

结婚的新人要想置办一个基本可以生活的“家”则需要各种各样的票证,拿这些票证到指定的商店才能购买。

我千方百计托关系好容易得到了一张自行车票,买时却拿不出一百多块钱,真是有钱无票,有票无钱,十分尴尬。

它虽然不是正式的。

上世纪票证时代的记忆

上世纪票证时代的记忆

上世纪票证时代的记忆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而这些票证也深深烙进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人们抢购的景象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计划经济”,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来分配商品。

我国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吃喝拉撒,这些名目繁多的票证,覆盖了全国2500多个市县,堪称“世界之最”。

粮票1978年粮票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

市镇粮食定量供应从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公布施行,文件规定:以杂粮、面粉为主食的地区重体力劳动者每月四十至四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四十四斤;轻体力劳动者每月二十九至三十九斤,其平均数不得超过三十五斤。

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也要凭专门粮票获取。

广东在1992年4月全面放开粮价之后,1993年1月1日,浙江也取消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油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常德市粮油供应证全国通用粮票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山东省粮票北京市粮票黑龙江省粮票上海市粮票1957年7月我国开始印发肉票。

汉民每月每人供应猪肉六两至八两;回民每月每人供应牛羊肉一斤四两;另外五一劳动节供应鲜鱼,端午节供应粽子,按照户口本人数定额分配;供应日期在节日三至七天以内,售完为止。

邓州市肉票不久到了全国灾害饥荒时期,定量一再减少。

最困难的1960年至1962年这三年间,生活非常艰苦,上海市区居民1960年每旬(10天)定量三两(150克,相当于一部手机的重量),从9月上旬起调整为二两(100克)。

昆明市肉票特别困难的1961年一年内,北京市人均消费肉八两半,这不是每个月的统计数,而是全年的统计数。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回到那年,“票证时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系民生的食品和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姓进入了长达四十年的“票证时代”。

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烟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肥皂也要凭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直至1993年,票证才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使命。

那些年,
吃饭要交粮票,穿衣需要布票,
生活中不需要票证的几乎没有。

这对于时下相当一部分“90后”
和尚未成年的“00后”来说,
这样的生活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在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
有那么一批人真真切切地经历了
长达近40年的“票证时代”。

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
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
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现在物品极大丰富了,
票证也走过了近40年的踉跄路,
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
宣布光荣“退休”。

方寸票证看似朴素无华,
却是那段艰苦岁月的浓缩本,
是难得的实物档案资料,
是一枚写满了苦乐年华的名片。

图文:网络。

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

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

票证:家国巨变的方寸记忆作者:李崴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19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计划经济时期,商品供应极为匮乏,国家对城乡居民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些凭证通称为票证。

从20世纪50年代票证制度的确立到90年代退出历史舞台,票证的历史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真实写照,见证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

票证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征收公粮和市场收购是政府获取粮食的两个重要渠道。

然而,随着经济秩序的逐步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尤其是1953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国家掌握的粮食储备与城乡粮食供应量相比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缺口。

为了尽快解决粮食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正式确立,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品种不断增加。

1953年11月,政务院正式发布《粮食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一律不准私自经营粮食”;“对一般市民,可发给购粮证,凭证购买,或暂凭户口簿购买”。

到1954年,除了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外,生猪、甘蔗、茶叶、羊毛等都被纳入统购统销的范围,一个庞大的统购统销体系逐渐形成。

1955年8月,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四证三票制度”,即: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和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全国通用粮票、地方粮票和地方饲料票。

同年9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名义印制的1955年版全国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发行使用,同时印发油票,全面揭开了中国票证时代的帷幕。

票证中的吃穿用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对所有的物资都曾发放票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2400多个地方发行过粮票,品种约有30万种。

票证背后的历史故事500字左右

票证背后的历史故事500字左右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极具时代特色的票证,经历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退出了经济舞台,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的票证历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是囊括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证明。

1953年我国宣布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对社会资料产品的配置形式采取有计划生产,而对商品采取计划供应,对单位个人进行计划分配.为了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采取当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到单位或城镇居民手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证.我国的票证种类数量堪称“世界之最”,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商品票证,进行计划供应,此外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票证,种类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吃的除了各种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各种糖类票,各种豆制品票及各种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种布票外,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种煤票、商品购买证、电器票、自行车票、手表票,还有临时票、机动票等,五花八门,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总之,大多数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什么样的商品就用相应的票证去购买,对号入座,缺一不可.为了照顾老干部、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分别发放了一些特供票证。

300张票证记录计划经济的变迁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300张票证记录计划经济的变迁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

300张票证记录计划经济的变迁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家住南王村的任书辰54岁,是公交五公司16路车队的职工。

认识他的人都知道老任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收藏各种票证。

目前他收藏的有各种粮票、布票、饲料票、棉花票等共计三百多张。

粮票等各种票据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从1955年开始,伴随粮食以及棉花、油类等其他物品的定量供应,在流通领域产生的买卖票证。

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它在我国使用达40多年。

老任收藏的正是那个时代的“烙印”。

老任说,在那个年代,这些票据就是人的“命根子”。

因为物品是定量供应,没有票证你就是有钱也买不了粮食、布匹、肉、糖还有自行车。

“一定程度上,票据比钱还要珍贵。

”除去当时物品流通的价值,粮票等票据印刷图案很精美,且内容充满了时代感,暗含了国家与社会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一两粮票换了3根冰棍老任从小时候就开始搜集这些东西。

那时父亲经常给自己两三市斤(1市斤为1斤)粮票,让自己去买粮食。

任书辰就步行去附近一家粮店购买口粮。

他时不时从里面克扣出一两来,把这个稀罕品夹到书本中小心保存起来。

其实那时候粮票不光是可以买粮食,还能换别的东西。

任书辰清楚记得他曾拿攒下的一两粮票换过3根冰棍吃。

以粮票为代表的这些票据,承载着那个年代人与贫苦有关的日子,与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无不透着拮据。

任书辰家当时七口人,一家人就挤在3间土垒的小平房里。

老任说那时一次买上两三斤面就能吃上半个月,那是用玉米面掺着白面做的馒头。

至于肉平时是舍不得买的,唯一的盼望是过节时多少能割上一些肉,而且那时买肉都是专挑肥的,先放锅里炼成大油做炒菜用,剩下的肉渣放一点混在菜里吃。

“那时吃的菜很多是野菜腌萝卜是主要菜品之一。

穿的衣服,纯粹手工缝制,冬天穿棉衣棉裤,外边要是有件粗布外套就非常体面了。

”至于行,任书辰清楚地记得,自行车绝对是稀缺产品,村里有人攒了不少票买了一辆自行车,却舍不得骑,终日挂在墙上。

艰苦的日子不能忘记1992年前后,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留在记忆中的票证年代我国的粮票历史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江西苏区的“饭票”、“米票”;抗战期间,解放区官兵实行供给制,粮票的发行与管理逐步细化,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票证发行提供了经验。

1953年,中央作出粮食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1954年9月,各省市发放“布票”,之后全国又正式使用粮票、油票和肉票等。

延续了将近40年的票证制度,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里摘选的有关内容,从这个方面反衬出我们国家在今天的巨大进步。

上海最早发给票证的回忆作家何满子回忆说:建国的头几年,倒没有这票那票的,市场上也没有排长龙的现象。

大概在1955年,上海开始发粮票和布票了。

开头觉得很麻烦,上个馆子、买包点心,钞票之外还要加粮票,很不习惯。

谁知麻烦的事情还在后头,一到“大跃进”时期,什么票证都出来了,粮油、布票之外,陆续添上了香烟票、糖票、火柴票、日用品票、副食品票、绒线票和现在已忘了名目的花样百出的票证。

许多票证以编号表示。

普通分为几十个“号”,“文革”十年期间,多达上百个“号”。

每月发下来一大叠票证,还要分上、中、下旬。

有些还规定着商品等级,如“烟票”,一般按季度发给;城镇居民平时只能得到低档次的“乙级”、“丙级”香烟若干包,节日才供应“甲级”香烟。

烟票上印制“几等烟几包”,等等。

家庭主妇为掌管这些票证大伤脑筋,搞得晨昏颠倒,而这些玩意又是命根子,稍一不慎丢了或弄错了都是性命交关的。

其中粮票更是可以致人死命,是一点也含糊不得的。

何满子就自己家里说,大女儿不小心,姐妹俩一个月的粮票被人扒窃了。

老伴只得用家里的衣物以不等价的交换方式换成粮票替补。

由异想天开的瞎胡闹带来的物资极度匮乏,逼迫人们为了活命而卑微委琐。

何满子举一小例:1961年他回上海医病,住在一个老朋友家里。

朋友们的孩子只要一放学,就到街上去看商店里有没有不要票证的什么商品在排队出售。

何满子寄居在朋友家里,心想也该为他们尽点力。

一天经过一家大商场,从里到外,人们排着一条长龙,问是卖什么?排队的人也都不知道。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

“票证岁月”全记录,一代人酸甜苦辣的回忆!太珍贵了!“难忘的日子里,你一直陪伴着我,我也离不开你。

现在你已远远离去,却永远在我的心底,忘不了。

”这是某旧粮票展览上的一句话,是否勾起了你无数的回忆?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我们进入了漫长的“票证时代”。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人们吃穿用都离不开票证,甚至将这些票证视为命根子。

直到1993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等。

伴随我们长达40多年的各种票证,渐渐地退出人们的视野,却永远深深地烙进了几代人的记忆中。

今天就带大家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看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票证。

票证岁月:物物皆凭证我国解放初期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了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国家通过发放票证来分配商品。

小小一张票证,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粮票、肉票、布票这些常见票证,还有粪票、尿票、月经带票等,甚至出现了“0.0055斤油票”、“一厘米布票”……意味着即使要买一滴油、一分布,也得凭票才行。

这些票证覆盖了我国2500多个市县,种类数量都堪称“世界之最”。

粮票:吃饭的“护照”1953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实行粮油计划供应,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

1955年11月正式在全国使用粮票,同时印发油票。

粮票成为城镇居民填饱肚子的一份特殊通行证,无数中国百姓的生活从此改变。

▲1978年粮票▲油票居民粮食供应证由当地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乘坐火车、轮船的旅客,在车船中用餐,也要凭专门粮票获取。

▲山东省粮票▲北京市粮票▲黑龙江省粮票▲火车轮船飞机专用粮票假如到外地出差,就得揣上全国粮票。

不然,身处异地可谓是“寸步难行”,要饿肚子。

▲全国粮票到1993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都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粮油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并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肉票:每人都有定量1957年7月开始印发肉票。

▲各种肉票1958年春节开始,国家对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白糖、红糖、糕点、粉丝等8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

中国票证变迁

中国票证变迁

票 证 欣 赏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 损坏了社会安定和正常的 工作秩序,使国家财产受 到了极大损失。同时,全 国的“大串连”使交通阻 塞,造成社会秩序紊乱, 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 行,使国民经济几乎陷入 瘫痪状态,人们生活必不 可少的吃、穿、用等商品 又回到极其紧张的状态。
新旧票证轮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 放的大潮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 日益走向繁荣,从此各种 票证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 台。
统购统销时期:
伴随着建国时期国民经济 的逐步恢复,我国从1953 年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时期,但由于经济作物中 种植明面积而农村生活水 平提高使粮食销大于购, 供需产生矛盾,造成市场 日趋紧张,投机粮商又趁 机非法大量套购粮食,造 成粮食市场日趋紧张。
整顿时期:
自粮食统购统销按计划供 应后,由于大多城市在供 粮时宽松且制度不严,只 是供应部门按原计划供应 的月供销量都超出了原计 划的数额。
但后来,又由于国民经济 需要和人民水平提高等原 因,各种农业、商业、特 殊票证又开始回归人们的 视线。
1998年,
我国多个地区发生特大 洪水,给国家和人民带 来重大损失。为抗洪救 灾,重建灾区保障灾民 生活所需,各地区的救 灾办公室纷纷向灾民发 放了“救灾粮券”(如 右图)
票证的第二春:
票证并没有因历史变迁退出舞台,而是进入了收藏业, 成为了收藏者的新宠。粮票虽然失去了使用价值,却被一 些人用于收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粮票市场。辽宁省 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2004年市价超过1500元。全 国各地都成立了集粮票协会,民间还不定期出版《中华粮 刊》、《粮票》等集藏刊物。由于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 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 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 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 爱好者所瞩目。

票证时代

票证时代

●具有较大升值空间的票种:
1、吉林省75年三斤水印粮票 2、大面值粮票 3、大尺码粮票 4、海南、广东、贵州、云南省粮票
6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十二三岁王某,拿着家 里的20斤粮票去粮店买米,排队的时候却发觉粮票 丢了。旁边有好心人告诉她,刚才粮票掉地上被某 人捡了。但王某找那人理论时,他却不认账。这可 是全家赖以生存的粮食啊,家里兄弟姐妹六人,父 母都是教师,粮票根本就不够吃,每次捱不到发粮 票,母亲总要去同事家先借点以渡难关。如今丢了 20斤粮票,怎么能够空手回家呢?于是她在粮店里 理论争吵,当时粮店应该是五点半关门,结果闹到 七点多,粮店还没下成班,最后是把该区的一支部 队闹过来了田县1970年300斤的购油票
辽宁岫岩县1958年1市分(0.01两)的地方油票
“菜油为原料, 深度精加工。去杂 脱酸溴,色泽清而 亮。烹烟,常食保 健康”
以“份”为 单位的油票,如 江门市1966年的 “壹份”流动油 票等。还有以 “天”、“月”、 “人”为单位的 油票。
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 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 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 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 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 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
肉票 油票

粮票
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肉类或肉制 品的一种票证。中国对肉类食品购销 实行统一管理及保证肉类食品按计划 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由各省、自 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肉票是 购物的凭证,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 卖流通。肉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 物。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 业的发展,肉类供应日趋丰富,肉票 随之取消。
旅管1102
陈珊珊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物资匮乏,关 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国家在 1953年10月出台了统购统销政策,从此百 姓生活进入了长达40多个春秋的“票证时 代”。那时,各类票证五花八门充斥山城, 粮票、肉票、布票、盐票、油票、煤票、 烟票、蔬菜票……就连买糖果糕点、火柴 肥皂也要凭票,票证渐渐成了城乡居民吃 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中国票证文化变迁

中国票证文化变迁

三年饥荒的粮票(1959 60 61年)
三年饥荒时期,粮票供给量持续减少, 就连北京每月粮食供给量也只有27斤 干粮,全国死亡1500--4000万。(放 开肚皮吃,管不了半个月) 当时粮票上却还印着:“亩产上万 斤”,“稻穗长成树”的浮夸口号。
1966--1976文革中的粮票
1992年国家农产品购销价格放 开后,粮票的特殊用途逐渐淡 化,1993年终于完全退出城镇 日常生活的舞台。
中国票证文化变迁 ----计划经济(1953—1978) 和二元户籍制度
还记得04年春晚的那个小品《讲故事》 吧!小品中爷爷给孙子讲的粮票的故 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90年代,粮票 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票证, 如果需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 成,甚至有人后来把粮票形容为“吃 饭的护照”。现在,粮票消失了,但 是又涌现出无数新的证件……
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60年来,们的票证在不断做加法、 做减法,加减的背景都是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总是超乎人们想象力。三 十年前怀揣全国粮票走天下的时候, 我们绝对不敢想象今天可以拿银行卡 搞定大多数事情。 中票国的证不断的变迁说明时代在变 化在进步!
粮票
195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分别公布 了《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 《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 应的命令》,粮食流通体制从此进入 长达31年的统购统销时期,粮票开始 登上历史舞台。
粮票的地区差别和种类
粮票有全国粮票,省级粮票,市县级粮票。 粮票类别繁多,发行过30万种的粮票,如 工种粮票,补助粮票,知青回城粮票等。 粮票品种也很多,可分为大米票,面粉票, 细粮票,甚至饼干点心也要粮票。 还有专用粮票:救灾粮票,侨汇粮票,产 妇补助粮票,人民公社票等。
布票

票证时代ppt课件

票证时代ppt课件

稳定市场物价
通过控制票证的发放数量 ,政府可以调节市场供应 ,从而稳定物价,避免通 货膨胀。
促进公平分配
在物资匮乏的时期,票证 制度保证了公平分配,避 免了物资浪费和社会不公 。
02
票证时代的经济影响
票证与计划经济的关系
票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分配和限量供应的方式,对商品和服务的供应进行 管理,票证作为分配和购买凭证,是计划经济的重要标志。
民生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
票证时代的结束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 发点和落脚点,政府应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生 活水平。
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票证时代的结束启示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 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更加多样化与个性化,企业应不断 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THANKS FOR WATCHING
消费结构的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逐渐升级 ,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加。
3
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票证时代的结束也引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 政府逐渐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 平。
票证时代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票证时代的历史经验表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 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既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 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票证在当时的文化氛围中具有 特殊的意义,是人们生活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票证时代的社区生活
票证时代,社区生活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需要依赖票证来 满足。
社区中的居民需要按照规定的日期和地点领取所需的票证,然后凭票购买生活物资 。
社区中的互助和共享现象也比较普遍,人们会互相帮助,共享资源,以应对物资短 缺的问题。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报道 票证沧桑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报道 票证沧桑

中国经济周刊年第期婚礼与票证在改革开放初期,票证俨然成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关键词,它近乎影响了黎民百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上海市大木桥路古玩城六楼,正在筹备“票证博物馆”的上海春申集藏社经理申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了这样一件趣事。

年,申健筹办婚事。

按照老《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俊才/上海报道票证是什么?对于改革开放后出生、怀揣信用卡自由自在消费的一代,“票证”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概念,更无法理解这方寸纸片中曾经容藏着的饥饿寒冷和无言期盼的“时代记忆”。

如今,票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历史文物”,被收藏者宠爱着。

9月30日,一位离休老干部向上海市博物馆捐赠了56枚珍贵的上海粮油票证,其中有11枚绝版的票证。

而“十一”黄金周期间,上海世纪公园一角,民间收藏爱好者展出超过1万枚近现代股票、商标、许可证等老票证。

一代人说不清的“票证情结”和年轻人对于票证的隔膜,折射了改革开放30年生活的巨大变迁,也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的沧桑轨迹。

自1955年发行第一套全国粮票始,至1993年票证的全面退出,整整39年,小小方寸“票证”见证了多少真实的人间表情;而改革开放30年给老百姓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

方寸票证留存的“时代记忆”票证沧桑上海的规矩要准备“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和彩电。

经过充分沟通,第一件由女方准备,第二件找了辆半成新的“凤凰”凑和,而搞定一台彩电,却成了他完婚的一大难题。

几经转折,申健终于找到“有路子的人”,觥筹交错间对方拍胸脯保证“解决”。

可是,就在婚期只剩3天的时候,对方打来电话告知:对不起,没有弄到。

顿时,申健沮丧万分。

下班途中路过徐家汇新华书店时,看到“买书中彩电”的广告,于是咬牙拿出全月三分之二的工资买书。

天遂人愿,果真真的中了奖——一张凯歌电视票。

“顿时感觉浑身来劲,当天就把电视机用我的‘老凤凰’给运了回来。

晚上,目不转睛看电视到深夜,直到出现满屏雪花。

中国票证

中国票证

中国票证中国的票证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传奇的色彩、最稀少的存世量和最名贵的价值,票证是见证中国百年兴衰的珍贵历史文物,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票证作为我国特定时期的产物,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对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在票证年代里票证被老百姓视为“生命票”、“第二货币”。

因此票证便成了与钞票平起平坐,甚至比钞票还珍贵。

1. 1954 年上海市布票壹市尺2. 1962年上海市布票壹市寸3.1962年上海市布票1962年伍市寸4.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棉布购买证半市尺5.1956年山西省商业厅棉布购买证多只面额6.1957年云南省商业厅购布证多只面额7.1957年贵州省商业厅布票多只面额8.1958年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布票多只面额9. 1959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布票壹市寸10. 1959年山西省商业厅购布证多只面额11.1959年江苏省购布证贰市寸12.1959年山西省商业厅购布证多只面额13.1959年江西省年度布票 (七连张票) 壹市尺贰市尺伍市尺伍市寸叁市寸壹市寸壹市寸14.1960年江西省商业厅布票 (七连张票) 壹市尺贰市尺伍市尺伍市寸叁市寸壹市寸壹市寸15.1961年山西省商业厅棉布购买证壹市寸16.1961年云南省购粮奖励布票壹市尺17.1962年山西省收购特种物资奖励布票多只面额18.1963年山西省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布票壹市寸19.1963年山西省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布票伍市寸20.1963年山西省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布票壹市尺21.1964年内蒙古自治区找零布票多只面额22.1964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收购农副产品奖售布票多只面额23.196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奖励布票壹市寸24.196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壹市寸25.196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伍市寸26.196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壹市尺27.196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叁市尺28.1963年辽宁省农产品奖售布票 (竖版) 壹市寸29.1964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奖售布票(竖版) 壹市寸30.196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 (竖版) 伍市寸31.196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 (竖版) 壹市尺32.196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布票 (竖版) 伍市尺33.1965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壹市寸34.1965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壹市尺35.1965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贰市尺36.1965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伍市尺37.1966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壹市尺38.1966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伍市尺39.1966年山西省商业厅布票拾市尺40.1966年山西省商业厅奖售布票壹市寸41.1966年山西省商业厅奖售布票贰市尺42.1967年山西省商业厅前期布票壹市尺43.1967年山西省商业厅前期布票贰市尺44.1967年山西省商业厅后期布票壹市尺45.1967年山西省商业厅后期布票贰46.197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找零布票壹厘米47.197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找零布票壹厘米48.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布票 (珍贵布票) 壹市尺49.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布票 (珍贵布票) 伍市尺50.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布票(竖版)(珍贵布票)壹市尺51.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军用布票(竖版)(珍贵布票)伍市尺52.1962年鞍山市供销社结婚棉券(珍贵票证) 贰市斤伍两53.鞍山市供销合作社生育棉花券 1962年壹市斤54.1962年鞍山市供销社絮棉券 (珍贵票证) 壹人量55.1962年鞍山市供销社絮棉券 (珍贵票证) 贰人量56.1962年鞍山市供销社絮棉券 (珍贵票证) 叁人量57.1971年湖北省嘉鱼县絮棉票 (文革语录票证) 壹份58.1955年山西省粮票 (老称16两制 ) 肆市两59.1955年陕西省通用粮票 (老称16两制) 贰市两60.1955年陕西省通用粮票 (老称16两制) 肆市两61.1955年陕西省通用粮票 (老称16两制) 捌市两62.1956年广东省购粮票壹市斤63.1956年广东省购粮票伍市斤64.1958年福建省流动粮票叁斤65.1956年贵州省粮票壹市两66.1958年贵州省粮票半市斤67.1959年贵州省粮票壹市两68.1959年贵州省粮票贰市两69.1959年贵州省粮票肆市两70.1959年贵州省粮票半市斤71.1959年贵州省粮票壹市斤72.1958年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粮食局粮票半斤73.1960年四川省粮票叁两74.1960年安徽省省内通用粮票壹市斤75.1964年安徽省奖励专用粮票半斤76.1963年彭水县搭伙粮证半斤77.1990年上海市粮票 (上海火车站) 25 克78.1990年上海市粮票 (上海万人体育馆) 50 克79.1990年上海市粮票 (上海豫园) 100 克80.1992年浙江省粮食专用券 (孙悟空图案) 25千克81.1976年重庆市粮食供应券(重庆大会堂) 贰市斤82.1976年重庆市粮食供应券(红岩革命纪念馆) 伍市斤83.1980年重庆市粮食供应券(山城重庆) 贰拾市斤84.1969年湖南省粮票(毛泽东故居韶山冲、文革语录粮票)壹市斤85.1969年湖南省粮票(长沙清水塘、文革语录粮票) 壹市两文革票皖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员食堂饭票伍两86.文革票皖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员食堂饭票壹斤87.1980年贵州省粗粮供应券(竖版--黄果树瀑布)壹市斤88.1980年贵州省粗粮供应券(竖版--黄果树瀑布)伍市斤89.文革票皖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杂粮票壹两90.文革票江边林区商店饵块票肆两91.文革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馍票壹两92.文革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馍票贰两93.文革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馒票壹斤94.文革票安徽省革委会首次积代会早餐券95.文革票安徽省革委会首次积代会中晚餐券(红96.文革票安徽省革委会首次积代会中晚餐券(蓝97.1955年吉林省料票 (原粮) 伍市两98.1955年吉林省料票 (原粮) 壹市斤99.1955年吉林省料票(原粮) 贰市斤100.1955年吉林省料票 (豆饼) 伍市两101.1955年吉林省料票 (豆饼) 壹市斤102.1955年吉林省料票(豆饼) 贰市斤103.1955年吉林省料票(豆饼) 伍市斤104.1955年吉林省料票(豆饼) 拾市斤105.1962年西安雁塔元旦供应粉条券 (珍贵票证106.1962年西安雁塔春节供应粉条券 (珍贵票证107.1962年西安雁塔春节食糖供应券(珍贵票证108. 南京市卫岗牛奶厂牛奶票半斤109 .南农钟山乳牛场牛奶票半斤110. 高坑商店制冰厂咖啡票壹角111..1965年安徽省商业厅奖售专用香烟票 5包112.1965年安徽省商业厅奖售专用香烟票 10包113.1969年贵阳市糖业烟酒公司香烟票(文革票114.1962年德阳县糖果购买证半市斤115.1962年贵州省出售秋季粮、油、棉奖售食糖专用票贰市两116. 昆明市鸡票壹只鸡117.湖北省侨汇物资供应证八连张--8枚票118.湖北省侨汇物资供应证八连张--8枚票119.1987年安徽省侨汇物资供应证八连张--8枚票120.1954年湘西苗族自治区居民食油购买证(珍贵票证)半市斤121.1957年湖南南县人民委员会油票 (珍贵票证) 多只面额122.文革票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购油券半斤123.文革票湖北省国营三湖农场购油券壹斤124.西安市商业局阿房菜票 (珍贵票证) 伍市斤125.文革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菜票壹分126.文革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菜票伍分127.文革票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菜票贰角128.1970年皖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菜票伍分129.1970年皖革委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菜票壹角130.解放初期上海国际大饭店居住正式收据 (珍贵票证131.1963年内蒙乌盟购农副产品奖励火柴票(珍贵票证)贰盒132.文革票晋东南区落子剧团入场券 (戏票) 壹人133. 上海市自行车三厂凤凰自行车票134.1975年昆明市第一商业局自行车购买券135.八十年代自行车票136.文革票四川省万县汽车运输客票肆元137.文革票四川省万县汽车运输客票贰元玖角138.文革票昆明市人民汽车公司汽油票壹公升珍贵票证简介1、1954年湖南省凤凰县人民政府发行的布票,新中国最早发行的布票之,保留到现在的数量已经非常少了,属于珍贵布票。

由票证到卡的变迁(我的亲历),

由票证到卡的变迁(我的亲历),

由票证到卡的变迁(我的亲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由票证到卡的变迁前不久出差,为安全和方便,在单位门前的银行办了张银行卡,这边存上钱,那边随时随地取款,省却了以往寄取的麻烦。

小时候,我见过各式各样的票,如糖票、棉票、油票、肉票等,与现在的车票、电影票等相比,已不是同一种意义上的票证了。

记得有年冬天,父亲应公社要求去修水库,只有母亲在家照顾我们。

春节快到了,母亲为了能给我们姐弟三人做一件新衣服,一大早就挑着两袋棉花去镇上换布票。

那时候,每一张票对家庭来说都很重要,没有票,就可能吃不上肉、吃不上糖、穿不上衣服、点不上灯,一切都离不开那张小小的票。

随着改革开放,存折迅速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1998年军校毕业后,我第一次领到这个小本本,上面记录着每个月的工资,相比以前,我感到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知足。

因为参军前,我家既没存过钱,更没贷过款,不知道存折是什么样的。

现在,存折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方便的同时也说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现在,别说存取款,连就餐、购物、乘车等都用各种卡代替了现金,图书证、月票、上证等也被制作成精致的卡片随身携带,摸一下自己的兜,说不准就有电话卡、健身卡……由票证到存折再到卡的变迁,可以说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老百姓生活由贫穷走向富裕、舒适的历程。

回忆过去,感慨万千;放眼现在,心存感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

作为一名普通百姓,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既是我们对改革的最好回报,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成了农户的“电保姆”我是宿州市灵璧县的一名农电工,在灵璧县这个全国农改造、农电体制改革的发源地,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用电的大变化。

1978年前,俺们全镇只有镇上机关、学校用上了电,乡村都在望“电”兴叹。

那时,我们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照明,从堂屋到厨房,端灯要用手遮挡着,防止被风刮灭了。

1986年秋天,灵璧县实现乡乡通电工程,俺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

尽管当时只给每户安装两个灯头,但让俺着实高兴了几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迈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票 证 欣 赏
新旧票证轮替: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 放的大潮给人们的生活带 来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 日益走向繁荣,从此各种 票证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 台。
但后来,又由于国民经济 需要和人民水平提高等原 因,各种农业、商业、特 殊票证又开始回归人们的 视线。
1998年,
我国多个地区发生特大 洪水,给国家和人民带 来重大损失。为抗洪救 灾,重建灾区保障灾民 生活所需,各地区的救 灾办公室纷纷向灾民发 放了“救灾粮券”(如 右图)
票证的第二春:
票证并没有因历史变迁退出舞台,而是进入了收藏业, 成为了收藏者的新宠。粮票虽然失去了使用价值,却被一 些人用于收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粮票市场。辽宁省 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2004年市价超过1500元。全 国各地都成立了集粮票协会,民间还不定期出版《中华粮 刊》、《粮票》等集藏刊物。由于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 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 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 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 爱好者所瞩目。
统购统销时期:
伴随着建国时期国民经济 的逐步恢复,我国从1953 年进入了大规模经济建设 时期,但由于经济作物中 种植明面积而农村生活水 平提高使粮食销大于购, 供需产生矛盾,造成市场 日趋紧张,投机粮商又趁 机非法大量套购粮食,造 成粮食市场日趋紧张。
整顿时期:
自粮食统购统销按计划供 应后,由于大多城市在供 粮时宽松且制度不严,只 是供应部门按原计划供应 的月供销量都超出了原计 划的数额。 1956年,全国粮食因受灾 而严重歉收。 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 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 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 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票证是一段无可奈何不堪回首的岁月,是
一把遏制消费也遏制了经济活力的巨锁。在 票证时代,我们一直未能摆脱贫穷的阴影。
而今,票证已消失,这历史早已仿若传说离我 们远去,经过痛定思痛的艰难探索和具有创造意 义的伟大改革,我们的共和国终于走上了让她的 人民过上富裕生活的小康之路。
我们结束了一个票证的历史。 我们告别了一个传说。
背景:Βιβλιοθήκη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不发达票证的兴起和发展
荒废时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 至停用前
整顿时期
建国时期、统购 统销时期
建国初期背景:
由于经历长期战争所造成的巨 大创伤,是国家的财政经济困 难重重,特别是粮食、布匹、 棉花和煤炭的供应不足,人民 生活出现暂时困难。刚刚掌握 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先后三次同 投机商人展开了“两百一黑” 之战,平息了三次涨价风潮。
度荒时期:
从1959年我国遭受了连续 了三年的自然灾害。前苏 联政府毁约,放弃对我国 的经济援助,造成整个国 民经济大滑坡,工农业生 产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 必需品极为紧缺,工业品 和各种生活用品更加紧缺, 出现了节粮度荒的局面。
文革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 损坏了社会安定和正常的 工作秩序,使国家财产受 到了极大损失。同时,全 国的“大串连”使交通阻 塞,造成社会秩序紊乱, 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 行,使国民经济几乎陷入 瘫痪状态,人们生活必不 可少的吃、穿、用等商品 又回到极其紧张的状态。
喂! 你想过为何会有票证吗? 票证好吗? 票证又为何消失了? 票证还会出现吗!
计划经济的回顾 --票证配给
江若琦 秦康
60年进化论—— 中国票证变迁史
票证史概论
穷们 活消岁可而会本保缺物敌白面立大生证经 票 的一在力费月奈,秩的障。质对”对不的活,济票证 阴直票的也,何票序物了使匮势的的久作中在的证时 影未证巨遏是不证的质老用乏力家是的用曾我一, 。 能时锁制一堪是稳生百票,的底“共。发们种作代 摆代。了把回一定活姓证产封和一和刚生的购为 脱, 经遏首段。和最,品锁外穷国刚过经物计 贫我 济制的无然社基则短,部二,建巨济凭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