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潮州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潮州市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
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
这些保留至今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就是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
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一切无形的精神层面。
在遗产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
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
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
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
乡土建筑是乡居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建筑中包含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
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
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
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
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
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残损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
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
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
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
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一种生活态度。
进行乡村遗产保护,我们还需要将它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
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
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县的诸葛村。
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借由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
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
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成型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上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
2018年,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破亿。
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
(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材料三:
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争论。
最典型的是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由于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无功而终。
到20世纪90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了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
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
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
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
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
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提升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为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
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土遗产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价值进行审视。
C.红河哈尼梯田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
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
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乡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
C.内源型发展模式是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的,它的发展道路不是唯一的,它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
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C.贵州“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某地规划兴建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
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
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
“结
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
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
“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
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
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
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
“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
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
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
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
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速写作。
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 6版作者:王晶晶)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往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四季结构”所反映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这一优秀的传统。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话表现人物。
B.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C.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失去了“四季的旨趣”。
D.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个性鲜活生动。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D.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中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由对文本的解释而转换为一种记事文体,应发生于史家对孔子《春秋》的解释这一过程中。
先秦对孔子《春秋》的系统注释,流传下来的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
三传都是传注行为的产物,注释的对象都是《春秋》,但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的作用不尽相同。
《公羊》《谷梁》是以注释家的身份去解释《春秋》,虽也对有些事件的本原作了注释,但侧重于对字、词所包含的意义进行解释,更多具有注释性质。
而《左传》的作者是以“史”这一职官和史学学者身份来解释具有历史记述性质的《春秋》,总结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教训也是其主要目的之一。
因而,《左传》虽也有对《春秋》体例的解释,但更多的是依据历史记载,恢复《春秋》以“微言”掩盖了的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化《春秋》之隐晦为明白晓畅,很大程度上“创造性地复原了《鲁春秋》”。
也正是这种出于行为目的需要的复原,《左传》将“传”这一注释典籍的方式,基本上转换成为一种历史记述的文体。
《左传》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故仍然采用了编年之体,有着不少解释性及梗概式记事的文字。
受传注体例的限制,《左传》将一个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过程的记述,分解在不同的年份,且这一年份内还要记述不同诸侯国或不同性质的行为事件。
但是,《左传》却对各种事件的发生采取了全视角记述。
它不仅记述了每一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相关记述,记述了事件发生发展的大的历史背景。
如记晋文公复兴晋国,通过僖公前后二十多年的记载,记述了重耳出亡、
秦国与晋国的关系、晋国救宋、重耳随从的品格等等,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诸多领域的视角,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兴盛前后的历史。
较之《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更具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而服务于政治的意义。
至于司马迁创造的以专门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字称之为“传”,也当与《左传》称之为“传”有密切关系。
《史记》“索隐”谓:“列传者,谓叙列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故曰列传。
”先秦的“传”多用于经典的注释。
《左传》虽有传注的性质,虽非以人为主叙事,更非专记某人之行事,但却涉及到了不少人物的生平行事;它有对孔子《春秋》体例的一些注释,但却是以记事为主。
故《史记》“列传”之“传”的产生,当不仅是借用先秦《左传》的文体名称,而且当与《左传》一样,具有真实记载历史人物行事的性质。
所以,“列传”传记体的产生,当是在《左传》详细叙事的“传”的基础上,融入了《晏子春秋》《战国策》等专记一人之事的元素,从而创造了“列传”这一史学体式,用于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
可以说,记载人物之“传”,是经典的传注之“传”的进一步发展。
(节选自《经与先秦说、解、传的发生及演化》)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A.三传同为给《春秋》作注行为的产物,但《左传》和《公羊》《谷梁》的作者身份的差异,作注目的的不同,使得《左传》别具一格。
B.为解释《春秋》而作的《左传》沿用了《春秋》编年体的体例,受此限制,《左传》对同一历史事件的叙述分散而不连贯。
C.关于晋文公复兴晋国,《国语·晋语》单一记述晋骊姬之难。
而《左传》则视角覆盖诸多领域、比较完整地展示了晋国这段历史。
D.《左传》和《史记》之“列传”同中有异:同为历史著作,前者有传注的性质,以记事为主;后者以人为主叙事,且一传多专记某人之行事。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将其他两传与《春秋左氏传》比较,意在论证《左传》在由注释之“传”向记事之“传”转换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三段举出“晋文公复兴晋国”的例子,论证《左传》全视角记述的特点:记述历史事件,既交待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叙述事件大的历史背景。
C.第四段结合《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史书,意在论证司马迁创造《史记》之“列传”的史学体式,缘于他善于继承和发展。
D.文章论述“传”的演化,既有对于相关书籍横向的比较,也有对于不同时期书籍在“传”发展过程中源流关系的纵向探究。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羊》《谷梁》解释《春秋》,其作者都是注释家的身份,都侧重于对字、词进行解释,无助于“传”由注释向记事转换。
B.《春秋》隐晦,《左传》明白晓畅,但两者均关注国家和个人兴衰成败的原委,可以说《左传》既尊重了《春秋》,又有所创作。
C.《左传》之“传”和“列传”之“传”,前者兼有“注释和记事”之意,而后者据司马迁的解释,在“写人记事”之外,还有“流传”之意。
D.“列传”传记体,固然是司马迁的天才创造,但一定离不开对《左传》《晏子春秋》《战国策》等先秦历史著作的叙述传统的吸收借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
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
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
”守礼为止。
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
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
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怒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
今悖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以集贤殿修撰提举崇福宫,才六月,召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
章惇用事,尤忌恶之。
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徒梅州。
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
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
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
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
”顾客曰:“死不难矣。
”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
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
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
移衡及鼎,然后以集贤殿修撰知郓州、真定府。
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
稍复承议郎,卜居宋都。
宣和六年,复待制。
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B. 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C. 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D. 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集贤殿修撰,官职名。
集贤殿是官立书院,主要职能是为政府修书。
唐宋时期设置集贤殿修撰,掌管撰集文章。
B. 投荒,投,指投奔,投靠。
荒,指荒凉,偏远之地。
此处指投靠到荒远之地。
C. 用事,指行事,办事。
这里指当权执政,古文中“当轴、秉政、持政”等词语也是这个解释。
D. 擢,指提拔,选拔,往往指提升官职。
李密《陈情表》中有“过蒙拔擢”,采用的也是这种解释。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安世备受迫害,临危不惧。
他面对仇敌派来谋害自己的刺客,饮酒谈笑,面不改色,还写了几页信交付给仆人安排后事。
B. 刘安世揭露权贵,刚直不阿。
他大胆指出章惇等四人为祸害朝纲的“四凶”,并且认为章惇强买民田被处以罚金,不足以表示惩戒。
C. 刘安世正色立朝,犯颜直谏。
他仪状魁梧健硕,说话声如洪钟,在朝廷上向皇帝直言进谏,被旁人称之为“殿上虎”。
D. 刘安世谨遵师教,知错悔过。
他格守司马光教诲,遵从诚心不敢胡言,吴守礼向他询问洛州司户贪腐之事,他因隐瞒实情而陷人自责自悔。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
(2)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桥旅夜
吴敬梓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
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
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吴敬梓躺在这小桥
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
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
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情怀。
C.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
“集”字写出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伤痛之深。
D.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
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颇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格。
17.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荆轲刺秦王》中描写众人同仇敌忾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借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3)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能。
其中“_________”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__________”写到曲调的低沉抑郁;“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弹奏的动作与神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某人介绍自己父亲的一段文字,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令尊经常教育我们姐妹,别人有了困难一定要鼎力相助,绝对不能有所保留。
他老人家虽然已是80岁高龄,但他仍然乐于助人。
村中很多受到过他帮助的人经常来府上探望,并带来一些礼物,他总是不笑纳。
实在拒绝不了的,他也惠赠别人一些礼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
下列语言片断是从某中学生“成长档案”中节选出来的,请你根据这些内容为该学生写一段评价性的点评文字。
要求:评价要客观,语言要委婉,有利于学生发展,不超过60个字。
①×月×日,自愿报名成为校园垃圾分类指引员。
②×月×日,值日时与同学发生争执,并辱骂对方。
③×月×日,在校外遇到一歹徒抢劫老人财物,挺身而出,将其制服。
④×月×日,上课迟到30分钟。
⑤×月×日,在学校秋季运动会1500米长跑中获得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