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大气压强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气压强》。
这就是照片中的我,我叫杨立柱,是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的学生,性格开朗是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
本次说课我将分为四个部分向大家进行介绍,他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一部分,即教材分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四个角度进行说明。
《大气压强》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对大气压强的研究是在前面所学的基础上,运用压强、压力、水的沸点、液体密度、液体压强等内容来认识的,大气压强既有固体,液体压强的特点,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由“想想议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用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进一步学习大气压强的测量和应用。
本节大气压强的学习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大气压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新课改,配合教学大纲,结合课本教材,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大气有压强和其特点;
·了解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领导学生懂得尊重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意识,这将是本节课要达到的情感目标。
(在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后,让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部分。
)3.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教学难点
由于大气压强并不像固体液体压强那样形象直观,易于感知,他是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本节课中我将亲自演示实验来突出重点,以及让学生亲自动手来突破难点。
以上就是我从这四个角度进行的教材分析,下面让我们看一下本次说课的第二部分,即教法分析部分。
二.说教法
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大于理性,他们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主要来自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从思维训练方面来说,也是形象思维大于抽思维;而物理本身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几乎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针对这个特点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日常生活现象+分析+归纳物理知识理论从化学角度来讲,这无非是个可逆平衡反应。
我们每一节授课过程,正好是这个反应的正反应。
每节课后我们都希望学生尽快,尽多,尽好的接受物理知识理论,即要求正应转化率尽可能高。
化学上我们知道,加入催化剂是提高转化率的一种措施。
在这里我们引入物理课堂催化剂:实验。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许多理论直接来源于实验。
通过做实验可以让学生感知许多物理理论形成的源过程,从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彻。
同时,实验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所以我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实验演示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以上就是我将对学生实施的四种教学方法,这四种教学方法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期待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本节课内容。
三.说学法
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后,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加以指导。
因本节课持“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用如下两种学习方法,他们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其学会认识。
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为合作学习,欲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这以上三部分的综合应用部分,即教学过程部分。
1.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
1.当我们坐汽车上山时。
车的速度和山坡的角度达到一定情况下,人的耳膜是否会感到发胀?
2.深海里的鱼打捞上来是否全是死的?
3.雷雨天气,老人是否会感到呼吸困难?
4. 不费吹灰力,鸡蛋是否自动入瓶?
把学生分成两组,让他们判断上述现象真假。
这时我再向学生展示一个趣味实验:拿一只上部被剪掉的饮料瓶,底端中央留一个直径大约8毫米的孔,上面插一根两端透气的吸管。
如果向里面注满水,水会沿着吸管向下流出,水位会下降到与吸管上端齐平。
那么你能用什么方法使注满的水沿着吸管一直下降直到饮料瓶底部?这时我把一只直径比饮料瓶小的外部被黑纸张包着的试管反扣在吸管上,重复上面操作,同学们会看到水位一直下降饮料瓶底部。
在这个环节当中,由三个问题,和一个趣味实验,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最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生活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下面的讲解做下了铺垫。
2.感知大气压强
上一个环节,已经让学生对大气压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亲自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让每小组在一个空水杯上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按住,倒过来,轻轻的松开。
发现乒乓球掉下来,这时为什么?学生想到: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让每小组将水杯注满,不留有气泡,重复上述操作,发现乒乓球没掉下来。
接着让学生使杯口朝各个方向,发现也没掉下来。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现象明显的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这到底是为什么?让学生展开讨论。
大多数学生可能会认为是水吸住的缘故。
针对这点,我给学生三种解决办法。
1、用钢丝沿乒乓球直径穿透;2、用大头针在矿泉水瓶底部扎一个孔;3、把上述装置放在被抽成真空的玻璃罩内。
重复上述实验会发现乒乓球掉下来。
这些都证明了是大气压着乒乓球掉不下来而非是水吸住的原因。
接着让两名学生上台共同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
教师先将两个半球和在一起让学生用力拉,一拉即开。
然后老师在一个半球内放上占有酒精的棉球并点燃,
把另一半球合上并把阀门关闭。
过上一会,让两名学生继续拉,课怎么也拉不开。
打开阀门,听到大气进入的声音,然后稍用力就开,让全体学生异常兴奋,感受到大气压强之大。
本环节,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感知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3测量大气压
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和大。
那么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将应用手边的器材,测量大气压的大小。
下面将由我演示做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到插入水槽中,在慢慢向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观察杯中的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上端封口的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操作。
学生讨论:
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
③怎样做才能是水不充满呢?
经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强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时,管内水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他的上方就成为真空。
这就为我们提示了一个测量大气压强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强,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
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较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然后让学生仔细阅读托里拆利实验部分,思考(投影):
①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
②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③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什么时候成为真空?
④玻璃管倾斜,汞柱长度和高度分别怎样变化?
⑤玻璃管变粗或变细,汞柱高度又会怎样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后,老师仔细讲解分析。
该环节,分为教师演示—学生分析讨论----教师讲解三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对大气压的原理真正的认识和了解。
4.物理走向生活
这个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应用大气压知识来解释上课时导入的三个问题以及那个趣味实验产生的原因,猜想黑色试管内的水位到底在哪。
为什么?然后解释一些常见的与大气压有关日常生活现象形成的原因。
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问题的解释,对知识点查漏补缺。
提醒学生学习物理不仅仅是学会几个概念,掌握几个公式,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的学习,将身边的物质世界与物理联系起来。
5.评价小结和作业布置
在最后这个环节中,我将让学生自己评价小结,在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做适当补充。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从而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最后,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下分析总结“人们生病时,输液装置中导气管的作用和饮水机的排水原理”,这次作业能够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且增强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了“还物理与生活”,也就是这个平衡反应的逆反应。
六.板书设计。